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 - 中国海洋大学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 - 中国海洋大学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源地
24.0等密度面上盐度分布图
该24.0等位势密度面抬头位置在晚冬南移的现象是由于晚冬混合 过程加剧导致混合层深度增大的结果。 证明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源自于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 盐水。这与Wyrtki(1961)、Cannon(1966)、Suga(2000)的研究结 果一致。
综合分析各断面的特点如下:
•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基本位于海面下100200m,其盐度在34.8以上,位势密度为23.2-25.2,且 几乎全部处于18℃等温线之上。 • 10°N以南也存在一个高盐中心,盐度在35.2p.s.u.以 上;以10°N 为界两边的高盐水团没有交换。原因是 受到ITCZ的阻隔使交换受阻。10°N以南的次表层高 盐水源自于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由于局地蒸发大于降 水所形成海表高盐水(Suga ,2000)。 • 北太平洋低位涡水(位势密度梯度变化较小,位势密度 在25.2-25.8的水体)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 水之下,且源地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源 地以北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盐水与局地蒸发降水的 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北太平洋副热 带海表高盐水 与同期蒸发减 降水的空间分 布型有着很好 的对应关系。 这说明北太平 洋副热带海表 高盐水的形成 与其水量收支 有着直接的关 系。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垂 向分布特征
分析方法:选取Argo浮标资料相对密集的经向断面 129°E、131°E 、133°E、139°E、147°E、 151°E、163°E、165°E、167°E、179°E、 171°W、169°W,作出05-07年各经向断面于北太平洋 中低纬度的平均盐度场、平均位势密度场以及平均温度 场,综合分析讨论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垂向分 布特点。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 生成和传播
分析方法:作出2005-2007年逐月23.2,23.4, 23.6,23.8,24.0,24.2,24.6,24.8,25.0, 25.2等密度面上盐度分布图,通过追踪高盐信号 来确定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生成和传 播过程。
24.0等密度面上高盐信号的传播
2005 2006
2007
24.0等位密面抬头位置在冬季南 移。 2005-2007年每年12-次年3月都会 有高盐信号由北太平洋副热带中 部海域(28-32°N,170°E150°W)“潜沉”进入次表层。 “潜沉”形成的次表层高盐水会继 续向西南方向传播,并最终可以 到达菲律宾沿岸。
2005-2007年25.2等密度面上高盐信号的传播
立足前人的工作,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验证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盐水与局地蒸发降水 差(E-P)的关系 探寻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空间分布特 征,寻找它与北太平洋低位涡水的异同。 试图寻找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源地与 输送路径
资料与数据处理
所用资料如下: 04-07年的Argo资料均来自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这些准实时观测 资料已由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进行了实时质量控制。 本文所用气候态逐月的海面蒸发减降水资料来自于英国南安普敦海洋 学中心,水平分辨率为1°×1°,该资料覆盖范围为0°-360°, 84.5°S-84.5°N。 数据处理方法: 从中选择位于120°E-120°W、10°N-40°N海域且观测层次大于 10层、最大压强观测值大于500dbar、质量标记为1的剖面。 利用Argo剖面温盐压数据计算出位势密度,利用线性插值将温度、 盐度、压强、位势密度垂向插值到5m间隔。 定义混合层深度为密度梯度大于等于0.015 处,根据线性插值的结果 求出混合层深度,认为混合层底即为次表层顶所在位置。
致谢
本论文是在刘秦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 的,本人受益匪浅,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对胡海波师兄在论文中给与的帮助表 示感谢。本文所用资料来自中国Argo实时 资料中心,在此表示感谢。
北太平洋副热带表层次表层盐度空间分布类型
太平洋平均盐度为为34.62 ,因此我们定义盐度>34.8的海水为高盐水。 表层低盐 次表层低 盐
表层 低盐 次表 层高 盐
表层高盐 次表层高 盐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分布范围要远远大于北太平洋副 热带海表高盐水的范围,且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盐水之下必 然存在次表层高盐水。 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盐水的西侧和南侧还存在着表层为低盐 的次表层高盐水,这部分次表层高盐水南抵10°N,北至120°E。
131°E断面上北太平洋副热 带次表层高盐水位于1230°N之间100-200m;位势 密度在23.2-25.2之间;盐 度极大值位势密度为24.0。 且几乎全部位于18°C等温 线之上。盐度极大值为 35.0p.s.u.。
• 20°N至30°N间的次表层高 盐水之上存在海表高盐水。 • 179°E断面上高盐水的位势 密度为22.8-25.2,盐度极大 值的位势密度为24.0,全部 位于18°C等温线之上。盐 度极大值为35.3;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
答辩人: 许丽晓 指导教师: 刘秦玉 教授 2008.6.10
目录
引文 资料与数据处理 北太平洋副热带表层次表层盐度空间分布类型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盐水与局地蒸发降水的 关系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垂向分布特征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源地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生成及传播 总结和展望
同24.0等密度面上高盐水的传播,在25.2等密度面上仍然存在着由北 太平洋副热带中部(28-32°N,170°E-150°W)向西南方向传播的 一条输送路径。 但是在25.2等密度面上还存在着从160°E、35°N向西南方向传播的 一条输送路径; 且位于25.2等密度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向西南方向传 播最终到达的是台湾以东海域。
引文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是由Wyrtki在1961利用船测资料发现的。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源自于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盐水,它以 等密度面地转流的形式向西南方向传播(Wyrtki,1961;Cannon,1966; Tsuchiya,1968;Qu,Mitsudera and Yamagata,1999;Suga,2000). 之前主要利用船测资料,JMA(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重复水文 断面数据以及HOT(the Hawaii Ocean Time-series)海洋观测站的数据, 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研究并不充分。 今天人们利用一种先进的海洋观测仪器——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剖面浮标,获得了大量的上层海洋盐度准 实时观测资料,首先实现了对全球大洋连续、同步的三维监测,使得我 们能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进行一番重新审视。 胡海波等(2008)利用SODA资料以及Argo资料,根据海表盐度将北太平 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分成了三类,分别对其特点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总结和展望
结论如下: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基本位于海面下100-200m,其盐 度在34.8以上,位势密度为23.2-25.2,且几乎全部处于18℃ 等温线之上。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处在北太平洋低 位涡水之上,源地处在北太平洋低位涡水源地以南。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由北太平洋副热带海表高盐水 “潜沉”生成的, 它沿等密度面向西南方向输送;23.2-25.0之 间的次表层高盐水最终到达菲律宾沿岸;25.2等位密面的次 表层高盐水,最终可到达台湾以东海域; 但由于Argo资料时间跨度较短,因此不能估算出北太平洋副 热带次表层高盐水高盐信号传播的时间尺度,且以上的工作 仅仅是对高盐水传播路径研究的初步工作,还需要更多的浮 标观测数据并采用水团分析的方法,以便确定每一点处高盐 水团的生成源地及详细的输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