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2017.9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是2012新版教科书,总共有八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新教材跟老教材相比,内容看似简单了,但实际上新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难,这对我们的教学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
7.初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明白位置的相对性原则。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9.数学乐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从各个单元来具体解读教材,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准备课一、内容:P2-8页,数一数、比多少二、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材说明1、P2-3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的校园”为背景,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校园内外的事物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且每种数量不止一种,给数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
P4-5页集合图中的具体事物与10以内各数对应,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
在本单元中只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没有安排专门的练习内容。
提示: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指导正确的有规律的观察方法,即是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进行观察。
并且要教给孩子们数数的方法,数一个做一个小标记等。
2、P6-7页比多少。
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不仅增强了趣味性,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提供了充分的教学资源:图中除了比较小兔和方砖,小猪和木头,引出“同样多”“多”“少”的概念,还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小兔和萝卜,小猪和石登,小兔和小鱼等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
提示:本节内容最关键的是一一对应,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在黑板上出示,这样比较易于学生理解。
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里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
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材说明1.P-9页“上、下”“前、后”“左、右”这三对方位,由于“上、下”“前、后”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教材结合一些情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
提示:这里要注意一个相对性,要找准参照的东西,也要要求学生将话说完整,比如尽量不要说汽车在上面,而是要说汽车在轮船的上面。
2、p-10页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提示: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
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
所以在教学时,最好用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伸出右手握一握,引起认知冲突,为什么同是右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对面同学的右手和自己的右手不在同一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由于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以理解,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来进行教学。
3、p-13页第6题,这样的平面图形,在描述的时候尽量不要用前后。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P14-33页。
包括5以内各数的认识,5以内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材说明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材中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认数与加减法穿插编排,适当结合,加强数概念的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以前的教材中认数是一个一个认的,由于现在学前教育的加强,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对这些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且1—5各数比较简单,抽象能力低,集中安排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
1、1—5的认识。
包括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组成。
(1)P14页,用奶奶的后花园图引入,提供了充分的数数内容,让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数、摆相应数量的实物等不同层次的学习,通过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丰富感性认识,体会抽象数的过程。
从而初步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能认读各数。
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教育。
(2)P16页1-5的排列顺序。
安排了两个层次:计数器:从2开始,每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再拨一颗出示的,体会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点子图: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1-5各数的写法。
先示范,再描写。
提示:这里要重点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出2后面的一个数是3。
并且要从这里开始强调学生对数字的书写。
(3)P17页比大小。
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引出“>”“<”“=”,可以用很多有趣的口诀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这几个符号。
(4)p-19页第6题,这种题型很简单,但是教师可以在这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5)P20页第几。
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
结合实际体会序数在实际中的应用比较广,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
教学中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演示,第一个人走了,再排列,每个人的序数发生了变化,体会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
也可以通过很多游戏来巩固教学。
比如选择一组,请第3个人站起来,再请前面三个人站起来。
(5)P21、22页分与合(数的组成)。
以师生摆红花的游戏形式,在活动中学习几和几。
这里的教学可以利用教具,请学生在台上分一分,在分的时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规律的来分。
这个分与合是一定要求学生背诵出来的。
在这里可以通过猜数的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1)P24页加法的含义。
三个层次:直观演示体会加法的含义。
通过过程图(小丑图)说明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左边的和右边的合起来。
(2)P25页加法的计算。
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接着数、点数、想组成算加法。
(3)P26页减法的计算编排与加法相同。
提示:这里的重点是要学生确定被减数,也就是小丑总共有4个气球,从4个气球里面去掉了1个,所以是4-1.而且要介绍在这里用虚线圈出来,表示从整体去掉这个部分。
练习部分,也要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说一说减法的含义。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P30页0的认识。
0表示没有:教材通过三幅画展示小猴逐次吃桃的过程,来说明0表示没有的含义。
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
在这里进一步熟悉5以内各数的数序,比点子图有所提高。
直尺只是认数和掌握数的顺序,还不是认识米尺。
0还表示温度:因为理解较难,教材中没有涉及。
0的加减法。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以及小朋友的思考,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明白根据0表示没有来计算。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一、教学内容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摆搭,了解图形什么能搭稳,什么能滚动。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说明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开始,先教学立体图形,便于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材料。
在现实生活中借助立体图形的某一个面感知学习立体图形。
P34页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教材中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引入:按形状分类,分成四类,并给出每类的名称。
提示:在教学时要充分的介绍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如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一样,正方体每个面都一样大,圆柱我们用站着能搭稳,躺着不能动来描述。
四、教学建议这一单元的内容看似很简单,但是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在这里教师还要找到很多的立体图形拼组的内容,如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最少要8个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还要准备学具让学生来摆一摆。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材内容编排结构继承了1-5的基础,包括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用数学含其中编排。
二、教学目标见教参P84页共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