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概念及现状
基坑工程是为保护基坑施工、地下结构的安全和周边环境不受损害而采取的支护、基坑土体加固、地下水控制、开挖等工程的总称,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试验等。
大多数情况下,基坑工程属于临时性工程,并没有引起岩土工程师们的足够重视,因此目前存在概念、理论体系、计算方法等诸多不统一,工程设计保守浪费、国内外基坑工程事故很多。
基坑工程的重要性、技术难度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导致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1)设计理论不完善。
许多计算方法尚处于半经验阶段,理论计算结果尚不能很好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2)设计者概念不清、方案不当、计算漏项或错误。
(3)设计、施工人员经验不足。
实践表明,工程经验在决定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确保施工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践表明,基坑工程这个历来被认为是实践性很强的岩土工程问题,发展至今天,已迫切需要理论来指导、充实、完善。
基坑的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周围地层的位移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的影响及保护的计算分析,目前尚不能准确地得出定量的结果,但是,有关稳定、变形的理论,对解决这类实际工程问题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目前在工程实践中采用理论导向、量测定量和经验判断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基坑工程的理论,包括考虑应力路径的作用、土的各向异性、土的流变性、土的扰动、土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理论、有限单元法、系统工程等,逐渐形成专门的学科——基坑工程学。
放坡大
开挖,既经济又方便,适用于空旷场地;由于场地小而没有足够空间安全放坡时,就需要附加结构的基坑支护。
前者是土力学的一个经典课题,后者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岩土工程师和土力学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基础工程课题。
我国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的基坑都比较浅,如上海多、高层建筑均为 4 m深的单层地下室。
北京 70 年代地铁建设出现 20 m深的基坑,80 年代后广东、上海、天津等城市的深基坑陆续增加,90 年代后广东省、武汉市、上海市、深圳市开始编制了基坑工程地方标准,1999年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编制完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专有“基坑工程”一章,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是目前国内第一本较完整、系统的建筑边坡(含基坑)工程技术标准,填补了我国在
该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