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制导则
一、总则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城市管理服务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有利于促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推进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发展模式、投融资和管理三方面的创新。
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形成新型城镇化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四大原则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城市投融资体系的模式创新形成从部委到地方和金融机构健康的征信体系;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创建全过程的绩效化管理。
地方城市要在充分调研分析当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新模式、投融资模式和管理办法。
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创建任务书编制的基础。
地方城市应以“十二五”规划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为导向,明确本地智慧城市总体战略和发展目标,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确定智慧城市创建主要工作任务。
在创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及公共基础数据库,构建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各类
智慧化应用体系,支撑城市创建任务的完成。
为实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过程智慧化地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要立足城市发展现状,要在充分调研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城市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城市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新型城镇化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目标导向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发展模式创新,统筹规划,智慧解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确定总体战略和目标定位
结合国家形势、区域发展环境、城市自身特点与新一轮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确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促进城市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高效、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镇发展更加可持续。
(三)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
中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融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市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化与提升。
(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多用信息少用管制”、“多用信息少受灾害”、“多用信息多利群众”。
目前智慧城
市建设远远落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未能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来
应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破解城市发展的难题,并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大有可为。
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现有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在与现有系统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五)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要通过信息共享、系统共生,来消除部门的信息孤岛和利益壁垒。
应结合相关规划和自身特点,在充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六)主要任务应实现项目化
依据智慧城市总体战略与目标定位,智慧城市主要任务实现项目化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主要任务的项目化规划,促进智慧城市整体目标的分步骤建设,促进城市融资创新的模式建设,促进智慧城市考核指标的落实,促进城市创建过程的绩效化管理。
(七)做好投融资保障
应做好投融资保障及城市融资模式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应以合理的公共财政投入、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资金为引导;积极吸纳市场化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参与,让各方投资和参与的机构均能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化才能真正迈开步伐。
(八)注重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城镇化发展、新兴信息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本身都存在风险。
如何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行的不同阶段,实现风险的合理化评估、预防与控制,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纠正存在的问题,实现智慧城市的理性、科学发展,需要重点注意。
二、任务书签订流程
(一)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制培训会。
(二)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建本省智慧城市创建专家组,负责省内智慧城市试点相关的技术指导与评审工作,专家组名单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备案。
(三)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城市(区、镇)任务书进行审查,并报送审查合格的推荐签约城市名单及材料。
(四)住房城乡建设部对推荐签约城市任务书内容及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评审意见审核,确认合格后,与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试点城市(区、镇)完成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签约。
三、任务书编写要点
创建任务书应明确智慧城市创建目标、主要任务、创新特色、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组织保障、创建周期和重点项目信息等内容,重点项目信息是针对主要任务的项目化描述,包含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考核指标、指标现状、建设周期、资金保障、承担单位等。
(一)创建目标
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应结合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与城市自身特点,体现智慧城市的发展定位,体现智慧城市重点创建方向,体现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所达到城市功能和环境的改善效果,体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所达到的目标,体现城市的总体功能定位。
创建目标不应过于宽泛和抽象,避免出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避免使用表示不同发展程度的词语,如“加强”、“进一步”等,应尽量使用表达结果和某种状态的确定性词语,如“实现”、“达到”等。
(二)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针对城市的创建目标而开展的工作,包含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保障体系(体制机制创新、风险控制)等要点。
主要任务的制定应能充分支撑智慧城市创建目标的实现,这是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任务应明确、边界清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三)创新特色
创新特色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定位与特点,有别于试点指标体系中的通用要求,是创建任务完成后星级评定并示范推广的亮点。
(四)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选项,平台由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目录管理
与服务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运维管理服务系统和门户系统组成,建设要符合《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相
关技术标准,应能充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
(五)组织保障
地方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行政责任主体和实施管理办公室,负责创建任务实施与管理,落实相应的政策、制度、资金等保障条件,确保创建任务完成,地方政府每年末提交本年创建工作自评价报告和下年工作计划。
其中行政责任主体应为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实施管理办公室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
(六)部、省职责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指导试点城市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重点项目设置、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创新等工作。
对试点创建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以及最后的等级评定。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所辖区域内试点创建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检查。
(七)创建周期
智慧城市创建周期为3-5年。
(八)重点项目信息表
重点项目信息是主要任务的项目化描述,应从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智慧城市试点要求出发,在体现城市特色基础上,注重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业务相结合,重点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包含改善民生、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以及为实现
其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而设置的信息系统,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项目个数不宜太多(10个以上,基础条件好也应在20个以内)。
重点项目信息表包含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考核指标、指标现状、建设周期、资金保障、承担单位等信息。
1.项目名称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必选项目,其余为城市自选和创新项目。
从集约的角度来讲,项目的设置应注重系统的协调和融合,理清各项目间的关系,并注重融合现有项目,避免重复建设。
2.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包含信息化项目、工程项目、规章制度建设及保障措施等,应与项目名称相匹配,明确具体的建设实施范围,体现智慧而非数字化特征,并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描述清楚。
3.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应明确区域范围,与建设内容相匹配,包含项目的考核方面及考核程度,以及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指标提升。
考核指标应具体、明确、可量化、可考核,并切合城市实际,如确实无法量化,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描述,忌大而空的考核目标。
4.指标现状
指标现状是对项目考核指标现状的描述,应为具体的量化值,避免出现系统尚未建设等描述。
5.建设周期
列出项目建设的起止年份。
6.资金保障
说明资金来源与资金规模。
7.承担单位
明确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