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
QIANDONGNANZHOUGAOJIJIGONGXUEXIAO
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二◦一八年五月
内容提要
(一)专业建设背景 ...................... (二)专业现状........................
(三)专业建设目标 ......................
1. 总体
标 ......................................................
2. 具体目
标 ....................................................... (四)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设....
2.一体化教学设备建设..................... (五)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 .......... (六)经费预算及筹措 .................. (七)保障措

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

在我国振兴之路上,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供不应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自动化设备的维护维修。

据相关部门分析,预计电气自动化设备行业两年内全国将新增8 0 万从业人员,大部分从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技能教育。

由于电路系统日趋复杂,
对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较高,这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近期职场行情看,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生产岗位需求数量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科技活动岗位,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
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

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个领域都呈现出需求人才趋于年轻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经验型、高技能操作型和维修型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对预备技师(技师)等技能人才需求集中的具体特征。

“十三五”期间,在贵州省“工业强省”的大战略下,黔东南州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贵广、沪昆、厦蓉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国内部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

目前黔东南州共有17 个工业园区,入驻企业384 户,产值超500亿元。

加之我州人力资源的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会有更多企业登陆我州,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懂技术、会经营的高技能人才。

“十三五” 规划中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以精密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金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拓展装备制造业领域,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打造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合作配套,做强精密机械产业。

黔东南州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将在贵州电气自动化行业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在“十三五” 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目标。

二、专业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我校开办近30年, 人才培养和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教学资源积淀深厚。

学校建设有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本专业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有教师共21 人,现有全日制在近三年在校生305 人,现专任教师21名,专业教师21人、本科以上学历21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3人,双师型教师20人,占教师比例100%技师11人,高级技师9人。

本专业根据课程需要聘请了电气企业的技术专家及工人技师等
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目前学校已投入2040000余万,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室建设。

本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实习实训资源,建立实习实训管理措施,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五家。

附表:现有合作实训基地一览表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把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建设成为黔东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高水平技师专业,能够引领本地区乃至全省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具体目标
1.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出发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剖析岗位技能,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
(1)校内电气实训中心建设。

根据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共赢发展的专业建设模式的需要,重点改善实践
性教学条件,在校内实训中心,模拟真实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校内实习实训建设项目及功能表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重点与黔东南以及沿海地区的电气企业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
议”,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使之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就业的单位、教师开展产学研的平台。

建立校内电气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和各项管理制
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4.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5.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
核心是建立工学结合过程的监控机制及评价制度,使建立的机制
和制度体系,达到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教学方案设计及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对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效控制;对岗位(群)及岗位能力选择监控;对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制定及调整监控;对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进行监控,达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6.完善制度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
构合理、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力争两年, 专兼职教学团队教师总数发展到25人;“双师”素质教师保持达到专任教师的100%以上;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适宜,使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规模相适应。

四、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现有专业带头人1人,需再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培
养计划如下:
2、骨干教师培养和引进
培养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专业教
师作为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如下:
3、其他专任教师培养
通过互聘、互派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到校任教,
实现资源互补,使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具备了“一体化’教师素
质。

“一体化”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如下:
(二)、一体化教学设备建设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场地设备应满足培养要求中规定的各典型工
作任务实施的环境要求,在满足教学实施安全前提下,应保证教学场
地整洁、通风、光照充足。

其中校内教学场地和设备应具备资料查阅、 小组研讨、任务实施、成果展示等功能;企业实训基地应具备工作任 务实践与技术培训等功能。

校内教学场地和设备应按培养要求中规定的各典型工作任务实
施要求进行配置,包括实施《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电子工艺装配》 等典型工作任务的电工电子实训车间;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电 机与变压器》等典型工作任务的维修电工实训车间;《 PLC 控制》、
《电气自动化生产线》、《单片机控制技术》等典型工作任务的电气 自动化实训车间。

设备应满足不高于6人每工位的配置标准,一体化 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如下表:
五、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
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指标
六、经费预算及筹措
1、师资及课改预算
2、设备购置预算
3、经费筹措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建设经费预算共计356万元,其中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预算资金100万元,由申报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增加建设项目资金解决,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和总结技能人才培养规律资金解决自筹解决。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为切实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成立学校贵州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增加建设领导小组(简称建设领导小组)。

建设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学校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负责对专业建设项目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

建设项目办公室
负责组织申报、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项目执行和监督。

建设项目办公室在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省人社厅要求,全面负责各个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协调、监督工作。

专业建设工作组
按照省人社厅要求,负责具体项目建设、推进和质量监控,解决
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验收指标的落实。

2、政策保障
为保障专业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学校专门成立了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增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项目的组织、分工、职责、实施、管理等,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政策保障。

3、质量控制
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与进度,确保实训设备的按期采购及使用,规范资金的使用程序,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进度与建设质量,实施全程管理。

主要采取中期检查、年末验收、成果评估、效益分析等的全过程监督、考核与奖惩。

并由纪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审核,确保专项资金规范,正确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