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大家又再次相聚于这个会场共同研读我们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我想大家拿到教材跟我的感觉是一样的:把前面觉得难的单元都汇聚于本册教材了!本册教材小单元比较多、知识比较碎。

首先跟大家交流的是:教材主要的调整和变化。

1.整合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就原有二年级下册教材与现行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比较,整合了千以内的认识和万以内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原来只教千以内数的认识,与千以内数的认识配合的计算主要有三段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然后到三年级上册再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与万以内数的认识匹配的计算教学主要是: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当初之所以把千以内的和万以内数的认识分开来编教材,安排两个认数计算的教学循环,主要是考虑到我们低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普及的更多的是千以内的数,让他们在千以内的数中呆的时间长一点,可以更好地积累丰富认数的经验,更好地理解计算的过程,更好地发展数感。

但这样分开后,也产生一些问题或疙瘩,比如说认识千以内数的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可能会超过千位,而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细心地老师可能注意到我们原来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是作了一些有意识的回避,百位相加不向千位进一,事实上在所有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习题中,不谈十位向百位进一,单单看百位相加向千位进一的占55.6%,所以我们想想看三位数加三位数学生能学的全吗?再比如说有的老师提出来,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后,再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它们的计算原理、它们进位的方法、它们的基本定位等等都没有什么在实质性的区别,似乎总是再重复进行教学,教学的效率不高。

同样的情境也存在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教学中,所以基于以上这么多的原因,所以现在把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合,集中安排在二年级下册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而与万以内数的认识相匹配的主要内容有: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步混合运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三步混合运算。

很明显,这样的整合以后相关的知识线索就变得更加地清晰,知识结构也就更加地完整了。

2.把一年级尚未涉及的加、减法口算集中安排在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前进行教学。

我们在一年级、二年级所学习的加减法口算主要有:一是10以内的加减法、二是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法、我们通常把10以内和20以内的称之为表内加减法,第三个是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是一年级下册教学的,加减法的口算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剩下来的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一百以内的加减两位数,第二表内加减法的拓展,什么是表内加减法的拓展呢?比如学生已经会算6+7=13,那么他就应该会推算60+70、600+700等,这叫表内加减法的拓展。

这两个内容原先是分散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以至于我们部分老师长期有这样一个困惑:说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二年级已学完了,然后到三年级又回过来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所以新的教材把这样一些口算集中安排在我们本册教材,意图非常清楚,整数加减法的教学到二年级下册为止告一段落,后面不会再单独涉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第三个变化就是引导我们的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尝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材线索不是太清晰,因为前一轮的数学标准实验稿非常明确地的讲要淡化应用题的教学,重要的是现实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现在相对而言更稳妥些、务实些。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下册主要是简单的加减混合,三年级上册乘法单元是简单的乘加、乘减,除法单元是简单的加除、减除,策略单元是从条件出发分析和思考问题,到三年级下册策略单元是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再到四年级上册策略单元是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下册,要求教师恰当把握简单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这个“简单的”告诉我们:这方面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基于事情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问题中其基本数量呈现的次序和学生选择条件确定思路的次序是一致的,比如说车上原有34人,到某某站下车15人,又上车12人,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很明显这个数量呈现的序和我们小朋友思考的序是一致的,到后面从策略开始,我们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就有一些变化,就有一些策略的应用。

第四教材还重新整合了认钟表和时分秒的认识,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感受相关时间单位的实际长短、理解它们的进率。

这些知识的教学原来分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主要是是认识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二年级上册主要是认识几时几分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建立。

问题在哪儿,一年级小朋友认识整时还可以,你让他认识接近整时真有点困难,而处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几时几分的认识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如果单单把认识整时放在一年级上册,1课时的内容太少,所以编者基于以上考虑,把认识整时和认识时分秒统一整合以后放在二年级下册,希望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时间概念。

第五以认识东、南、西、北为重点,整合认识方向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跟课标要求有关。

我们老师们会发现课标对认识方向的目标已有降低,原来是讲8个方向,给出其中一个,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到现在的重点是给出东南西北中的一个,辨认出其余三个。

而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上,只需要达到“了解”的程度,要求有所降低,所以把这两个单元整合为一个单元,而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东南西北。

六在统计这一块的内容中,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

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

原因主要有两个: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也就是一至三年的学生不再教学正式的统计方面的知识。

第二个原因是新课标中用了一个词来表示统计知识的核心,那就是数据分析观念,以前叫统计观念。

那么数据分析观念和统计观念区别在哪儿呢?更加关注数据的基础性,突出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搜集数据,突出对数据的分析,基于对数学的归纳,正因为如此统计的内容就做了非常大的调整,第一学段,主要安排2个单元,这2个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能学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了解统计的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

七教材增设了思考题“你知道吗?”和动手做栏目,这里要跟老师们交流的是:我们在一年级及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就发现教材有这样的增加,需要说明的是增加思考题“你知道吗?”和动手做,难度相应地增大,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有些教师现实的课堂情境中在一道题目上,会要求全员过关,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这部分的调整主要是希望教师鼓励和倡导学生,不需要人人都能做这些题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尝试解题。

八后移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一是教材内容的结构问题,二是因为本册教材的安排重点。

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我想第一单元老师们都教完了,发现教材做了很大的修改,1.通过实实在在的平均分活动,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比较例1的场景,原先是鼓励学生自己随便分,要求只要每人分得一样多,可以怎样分?由于这样比较开放的情境,结果出现了每人分2支、3支、4支、5支甚至6支、7支等等的情况,每人分2支、3支、4支、5支从分的角度上说是比较好的,但是每人分6支、7支、8支等,尽管从数学上讲是讲得通的,但是分东西要强调公平性,人人有份,现在分给1个人,根题目的本意有所偏离。

现在的教材明确告诉学生按照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3支、4支、5支呢?这样实实在在地去分。

“总共10支,每人2、3、4、5支,这样可能正好分完,还有可能不能正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产生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结合事理,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

余数要比除数小通常作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存在的,但实际上它也是有余数除法含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怎样让孩子理解呢,教材设计了用木棒围正方形,这时的除数为4,余数就可能为1、2、3,当余数为4时,又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这时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道理就呼之欲出了。

这个过程又有点归纳的意味在里面。

3.联系现实背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在此之前,已经在二年级上册表内乘除法单元中学过没有余数的除法,因此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结合之前学习的没有余数的除法,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意义。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求商的方法也不同。

例如将12个水果分给小朋友,每人5个,最多能分给几个人?水平低的学生会用画圈圈的方法,5个一圈,圈了两次后还剩2个。

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会想12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后得出商。

这时教师可以再引导一下,让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学生在利用乘法口诀时,得到的结果接近商但不超过商。

计算方法的思考过程是有层次的。

4.有层次地安排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师还要有层次的安排利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一个层次是直接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根42米的绳子,每段5米,可以剪成这样的几段,还剩几米?第二个层次是联系生活经验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比如例10第一个问题直接运用,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处理。

第二单元时、分、秒1.从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入手,引入对钟面的认识。

认读钟面上的整时学生是比较容易的,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进行学习。

学生在学习整时时,首先要认识钟面上有什么,认识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等。

2.结合对钟面的认识,探索时和分的关系,感受1时和1分的实际长短。

要知道时针和分针怎么走,进而需要认识钟面上小格和大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那么时和分的关系在认识钟面的基础上也就能解决,并且体会一分钟和一小时有多长,教材后面的习题也设计了相应的题目。

(1分钟…)3.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几时几分的认读方法,突破相应的学习难点。

非整时的认读比整时难得多,尤其是接近整时而未到整时,更容易认错。

所以,教材安排两道例题教学非整时的认、读、写。

先教学不接近整时的时间,再教学接近整时的时间。

(1)钟面上的不接近整时的时间。

钟面上,不接近整时的时间,时针总在两个数之间,分针总是指着某个小格。

一般来说,时针刚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这个时间就是几时几分。

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看着钟面体会非整时的时针与分针所在的位置,感受非整时的读写方法。

例3图呈现一小孩早上起床、吃早饭,与妈妈道别、到达学校等四个时间的钟面。

教学时,要让学生拨出这几个时间,在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中,感受这些时间分别是7时过15分、30分、45分,进一步体验7时15分、7时30分、7时45分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