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渊源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养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

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

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

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

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

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

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

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

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

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

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实践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童心,要童心未泯。

蚁食,要少吃。

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

龟欲,要心境淡泊。

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

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

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

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

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

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

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

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

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

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

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

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

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

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

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

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

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

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

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

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

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形神兼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

四、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

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

五、住宅保健:中华文化典籍中有“鸡初鸣、洒扫堂庭”等教导。

具有保健作用的住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住宅建筑的地理形势、住宅建筑的自然方位、住宅环境的水土质量、住宅环境的气流状况等。

我们应当顺应住宅保健的发展趋势,防止由于住宅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

治未病-三个层次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治未病-基本原则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

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

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