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孙百亮【论文分类】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网络来源】/G2【期刊期数】2009年11期【论文期刊来源】《学术论坛》(南宁)2009年7期第176~180页【英文标题】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Ide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作者简介】孙百亮,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07级政治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陕西西安710062;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1【内容提要】西方国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后,夹杂在错综复杂难以分清的文化系统中对中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内容、名称、方式和过程上带有很大的隐蔽性。
这种隐蔽性渗透更难以觉察,是导致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的重要原因。
化解的途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策略和手段,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意识形态渗透/隐蔽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7-0176-05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文化中输入中国。
由于西方意识形态专家的刻意包装和文化系统的错综复杂,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解析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特点及其表现,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解析(一)名称的隐蔽性。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由于意识形态屡负“虚假”、“空洞”、“偏见”等恶名,旗帜鲜明的直接的意识形态输出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一般不会直接标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
在西方,某些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本源于西方历史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包装成“普世文化”,认为非西方国家要想现代化,就须以西方“普世文明”为蓝本和目标。
如亨廷顿说:“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
”[1](P42)“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
”[1](P55)“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
”[1](P55-56)一些西方学者还在其著作中模糊淡化意识形态,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2](P1)。
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大多是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和价值。
毋庸置疑,经由“普世”、“大众”等名称的包装和文化修饰,暗含意识形态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虚假幻象,在远离其发生的特定环境后就会给人以形式上抽象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无疑增加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潜隐性、蒙蔽性,以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对此,侯惠勤教授认为:“把这种意图同那些有一定道理、又看似相关的命题对接,无疑是最有可能在乱中取胜的策略。
”[3]西方国家还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大众文化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
“大众文化从来也没有宣布要消解甚至颠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大众文化又确确实实在静悄悄地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遮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4]西方国家之所以将暗含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文化和价值冠以“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名号,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西方文化和价值的阶级性质,借以蒙蔽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他们刻意将这套东西包装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无非是为了增加蒙蔽性和减少推销阻力,从而达到实现其意识形态斗争的目标。
当代世界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淡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思潮并非是“意识形态终结”,只不过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换,相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还将更加复杂。
(二)内容的隐蔽性。
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消除,明确颠覆中国意识形态的著作和文化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公开发行,西方就将意识形态的内容分散嵌入在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我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
从表面上看,中国出版的大部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关,其实其内部大都嵌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学习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避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如在外语学习中,要想理解语言和进行熟练的交流,就必须掌握西方文化。
西方的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就嵌入在西方的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学习时是不可能将西方语言内容体系中的意识形态清晰分开的。
当前我国翻译介绍的西方著作和一些高校使用的西方原版教材,大都宣称“价值无涉”,似乎和意识形态渗透无关。
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价值无涉的著作,因为学者分析问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带有价值判断。
西方学者霍尔瓦特指出:“科学与价值判断是不能分割的。
科学需要思考,但思考本身不是目的;思考意味着意向。
当一个人思考时,他企图做某件事情,他愿意出现某些事情。
因此,正是这种事情的性质决定了实证判断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5](P266)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存在一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可以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主张。
相反,“如果离开价值观,那么,社会科学家最多只能搞一些技术性的计量研究”[6]。
所谓“价值无涉”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大多具有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
除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外,西方的报刊、影视等“大众文化”产品中也都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
大众文化产品具有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二重属性。
作为大众文化,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大众审美娱乐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载体,它内部又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
当前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高校和市场中有很高的占有率,其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输入和推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大众文化,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但是,由于文化本身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文化因子错综复杂、难以分割,很难对其中隐蔽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批判。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7](P349)对于西方文化,“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8](P361)。
文化的系统结构和影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文化结构中的某些优劣因素微妙地结合在一起,直观显露的一面容易辨认,而隐匿遮蔽的一面却难以清晰区分。
对于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其直观显露的一面虽容易被人感知,但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思维习惯,也会导致先入为主,形成定见,以致把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当成正常合理的因素。
所以,关于运用辩证法解析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内容,“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具体地实际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7](P244)。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全文阅读链接:/edu/sixiangzhengzhijiaoyudongtai/76984.html(三)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与学术交流中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
为了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国家设置了文化与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专家、学者、学生进行学术、思想文化交流。
有些中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文化与学术交流,在国外很容易强化对西方文化意识的认同,回到国内有意无意地传播暗念强烈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
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等文化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各种理论中输入到中国,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最终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
当下我国理论界一些激进学者倡导“全盘西化”,试图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来改变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就是典型的体现。
二是通过大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
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地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原版教材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对西方学术著作翻译介绍得多,反思批判得少。
在一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中,往往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教材,一些国内编写的教材也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以致西方理论的话语系统统治着我国高校的科研与教学领域。
西方原版教材除部分纯自然科学外,应当说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西方国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印记。
从整个渗透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环境内,通过看、听、讲、练等过程很容易无意识地受到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主动、自觉地接受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
三是在“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
大众文化产品消费过程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渗透可以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的接受机制,使主体进入一种无意识接受的环境。
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的影视、音乐光盘、游戏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中。
这些文化产品具有新、奇、特的视听审美形式,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大学生感知体验,开启意识形态渗透的心理机制,通过创造性艺术形式的表现和丰富的联想,释放意识形态感染力,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完全开放的意识形态接受心理机制,从而使大学生抛弃心理束缚,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艺术内涵的意识形态理念,使大学生在乐陶陶的享受中无意识地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长期接受西方大众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就会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西方文化烙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西方国家用间接迂回的方式对中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给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造成很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