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目录目录 ............................................................................................. F 摘要 .. (1)1 概述 (4)1.1 任务来源 (4)1.2 调查依据 (6)1.3 调查目的 (9)1.4 主要工作内容及重点 (9)1.5 调查范围及时段 (12)1.6 技术路线 (12)1.7 场地利用规划 (19)1.8 评估依据 (19)2 场地概况 (25)2.1 区域环境概况 (25)2.2 场地历史和现状 (31)2.3 相邻场地的历史与现状 (34)2.4 场地周边敏感目标 (34)3 资料分析 (36)3.1 场地相关资料来源及收集方式 (36)3.2 各类场地资料分析 (36)4 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 (42)4.1 现场踏勘 (42)4.2 人员访谈 (43)5 场地环境状况判断 (45)5.1 场地总体环境描述 (45)5.2 场地污染识别 (45)5.3 场地固体废物识别 (46)6场地采样调查 (47)6.1 采样目的 (47)6.2 采样方案及分析检测方法 (47)6.3 样品的采集 (49)6.4 样品保存与流转 (53)6.5 检测结果及评价 (59)6.6不确定性分析 (81)7 结论和建议 (82)7.1结论 (82)7.2建议 (83)8 附录 (85)附件 (85)附图 (86)摘要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以下简称为:“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或“双桥垃圾填埋场”)位于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滩子街道太平村石猪湾,其中心位置为:东经105°46′42.67″,北纬29°28′41.53″,占地面积72279平方米(约108.4亩)。

双桥垃圾填埋场东侧为太平河毛家断桥段;南侧为双长路;西侧为西湖大道;北侧为重庆市双桥中学(附图1)。

根据《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编制)》,双桥垃圾填埋场地块近期未作具体规划,但其紧邻的北侧地块则规划为教育科研用地和居住用地(附图2)。

为此,本次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按照保守原则,将按居住用地性质进行风险评估。

双桥垃圾填埋场是一座利用自然沟渠,通过修建拦截堤坝,铺设土工膜防渗形成的小型简易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

双桥垃圾填埋场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10月完工,其库底面积8900平方米,库容面积31260平方米,总容积85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的能力85吨。

双桥垃圾填埋场建设有围墙、防洪沟、垃圾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排污管道等。

其中,防洪沟1200米,顺山势降坡,直接进入太平河毛家断桥段;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容量4600立方米,设计通过1500米的场外排污管道将渗滤液输送至双桥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双桥垃圾填埋场主要功能为:填埋原双桥区城市生活垃圾,不填埋任何工业垃圾或工业固体废物。

但是,随着双桥区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双桥垃圾填埋场已经位于城镇边缘,严重影响到双桥经开区的城镇发展,为此,原重庆市双桥区于2010年关闭了该垃圾填埋场。

为落实《重庆市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2017)和《重庆市大足区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明确的“废除原双桥垃圾填埋场”的要求,2017年8月,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管理局委托重庆大学实施重庆市双桥经开区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现场踏勘表明:①双桥垃圾填埋场大部分区域被杂草和树木所覆盖,难以分辨出双桥垃圾填埋场的原貌;②填埋场区域内有比较典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异味;③双桥垃圾填埋场的综合管理用房、车库及机修用房早已拆除,局部已经成为重庆市鸿铭混凝土有限公司(搅拌站)生产区的一部分;④垃圾填埋区的大部分地表为碎石覆盖,碎石层下为土工膜,土工膜破损严重;⑤在垃圾填埋区的边坡,防渗层(土工膜)仅仅剩余一些残片,老化破损非常严重;⑥垃圾填埋区域未发现明显的水体;⑦填埋区的垃圾主要堆存于三个区域,大量生活垃圾堆存于南部区域,零星垃圾堆存于东南区域;建筑垃圾堆存于北部区域;⑧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内有大量积水,水体无明显异味;⑨在渗滤液收集与调节池的南侧有一个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监测井保存完好。

根据双桥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使用资料,场地相关资料的剖析与实地踏勘情况,在综合考虑生活垃圾填埋场潜在污染因子类型、可能的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基础上,项目组对双桥垃圾填埋场采用了分区布点方案,共布设17个土壤样品采集点、1个底泥样品采集点、1个地下水样采集点、2个地表积水采集点,采集到土壤样品37个、底泥样品1个、地下水样品1个、地表积水样品2个。

土壤样品监测:pH、总石油烃、VOCs、SVOCs、六价铬、锑、砷、铍、镉、总铬、铜、铅、镍、硒、银、铊、锌、汞等因子;底泥样品监测:pH、锑、砷、铍、镉、总铬、铜、铅、镍、硒、银、铊、锌、汞等因子;地下水样品监测: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pH、硫酸盐、氯化物、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铅、氟、镉、砷、汞、六价铬、铜、锌、铁、锰、粪大肠菌群;地表积水样品监测: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化物、粪大肠菌群。

对37个土壤样品检测结果统计表明:pH值范围为5.1至8.5;铜含量为8.3 mg/kg~135 mg/kg;总铬含量为14 mg/kg~14200 mg/kg;镍含量为13 mg/kg~73 mg/kg;锌含量为29.5 mg/kg~110 mg/kg;锑含量为<1 mg/kg~78 mg/kg;铅含量为7 mg/kg~55 mg/kg;镉含量为0.3 mg/kg~0.9 mg/kg;铍含量为0.5 mg/kg~1.0 mg/kg;砷含量为2 mg/kg~9 mg/kg;汞含量为0.029 mg/kg~2.46 mg/kg;六价铬含量为 mg/kg;总石油烃含量为mg/kg~466.6 mg/kg。

其余未统计的因子,其监测结果小于等于检出限值或检出的数据太少,不适合进行统计分析。

以《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为定性评价依据,对双桥垃圾填埋场土壤和底泥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结果表明:部分土壤样品的重金属汞、锑、总铬和六价铬的含量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居住用地筛选值,其中锑、总铬和六价铬的含量甚至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商服/工业用地筛选值;送检底泥样品中重金属锑、砷、总铬、铜、镍的含量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居住用地筛选值,其中锑、砷、总铬的含量甚至超过《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值》(DB 50/ T 723-2016)中商服/工业用地筛选值。

该结果表明,双桥垃圾填埋场土壤受到了汞、锑、总铬和六价铬的污染,渗滤液收集池底泥受到了锑、砷、总铬、铜、镍的污染。

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Ⅲ类标准,对双桥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滞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场地浅层地下滞水受到了氨氮、硫酸盐、氟化物、粪大肠菌群、锰的污染。

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中二级排放标准(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对应的排放标准)为评价依据,对渗滤液收集池等地表积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场地内渗滤液收集池中水体受到了氟化物的污染。

根据计算,双桥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填埋的“生活垃圾”约11400 m3,渗滤液收集池内受污染的地表积水约4600 m3,渗滤液收集池内受污染的底泥约200 m3。

双桥垃圾填埋场内已经填埋的“垃圾”性质(生活垃圾、受污染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染物)、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污染土壤污染程度、数量及其分布;填埋场基层、导滤层、隔离层、导渗层的污染状况、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浅层地下滞水的数量及其分布等尚需进一步探查和甄别。

1 概述1.1 任务来源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历史上的粗放型生产,部分工业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跑、冒、滴、漏”以及工业“三废”排放等,导致其场地土壤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受污染的土壤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危害人类健康。

2004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 47号) 明确指出,工业企业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对原址土地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估,并依据监测评价报告确定土壤功能修复实施方案。

监测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遗留在原址和地下的污染物种类、范围和土壤污染程度;原厂区地下管线、储罐埋藏情况和土壤、地下水污染现状等的评估。

对于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外迁工业区域,要尽快制定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勘探、监测方案,对施工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清理工作计划和土壤功能恢复实施方案,尽快消除土壤环境污染,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 39号)明确了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风险评估和修复的要求。

2012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布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 140号),明确提出为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开展被污染场地排查、合理规范土地用途、严控土地流转、治理修复、严格环境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管理、防范场地污染等9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关停并转、破产或搬迁企业原址场地采取出让方式重新供地的,应当在土地出让前完成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采取划拨方式重新供地的,应当在项目批准或核准前完成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经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属于被污染场地的,应当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并编制治理修复方案。

未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流转。

2014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 66号)明确指出,随着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作的部署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搬迁工作已经开始。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参与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及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各项工作,配合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指导工业企业防范关停搬迁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和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前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