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公安机关装备保障与使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是历代军事家在作战前必须完成的首要动作,这就是后勤保障工作。
新时期公安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应以后勤保障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警务保障体系,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安机关维护一方平安的责任和作用凸显重要,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机关的后勤保障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新的课题,可以说,对现在、未来公安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就新时期如何做好公安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公安装备的基本情况
公安装备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
公安装备建设是公安机关战斗力发挥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也是衡量公安保障水平和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治安环境日趋复杂,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提高破案率的任务不断加重,公安装备的落后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发挥和提升。
经过几年对区公安分局后勤保障经费的投入,特别是2006年实施“三基”工程和“两大平台”建设以来,区公安分局无论在业务装备数量、质量及科技含量
上均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截至2010年区公安分局,共有警用车辆230辆,人均拥有警用车辆0.2台,全区19个基层派出所,配有警用汽车90辆,平均7名民警拥有一台警用车俩,公安民警快速反应能力、出处警能力均均有所提高;为19个派出所共配备电脑617台,达到人手一台;为一线民警配备单警防护装备1065套,达到了全警配备的要求,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是装备种类日趋齐全。
改变了以往基层民警装备仅限于配备警车、枪支、手铐、警棍等单一的现象,着重在装备的现代化、多元化、实用化等方面加大投入。
为公安分局增配了交通工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户籍档案管理、武器、警械防护监控等设备十余个项目。
三是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为适应新时期公安各项工作的需要,公安装备的科技含量也相对提高。
对此,在资金投入上加大了力度,为公安分局更新配备了活体指纹采集仪、指纹查询终端、审讯全程记录系统、单警防暴防护装备等科技含量较高的装备,在为圆满完成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特别是在破坏案件、获取证据等方面奠定基础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法水平。
二、公安装备经费保障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热点问题及各种矛盾突显,特别是各种犯罪手段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给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带来诸多困难或造成工作被动局面。
对此,区财政
部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重点对区公安机关装备经费予以倾斜。
一是加大公安装备经费投入。
据统计,到2009年,全区公共支出达到13447万元,比2006年增加10512万元,年均增幅达到XXX%。
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
财政部门在保障公安机关正常运转,达到人均23650元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在财力许可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公安机关的装备建设,平均每年通过年初预算、追加经费安排近400元用于公安装备建设。
近年来安装视频监控建设资金950万元,用于“两大平台”、“三基建设”、警用装备、警用车辆、安全保卫、技术侦察等装备购置近1200万元。
几年来共安排业务装备购置经费2100万元。
二是注重专款专用。
2009年大东区足额拨付中央、省级公安办案业务费336万元。
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专款、专户管理,每一笔支出均经过详细审核,力求资金支付规范,无挪用,坚持做到专款专用。
在实际使用中,主要用于侦察办案差旅费、交通费及治安防控车辆消耗。
部分用于与印刷费、培训费、加班办案就餐费等。
中央、省级公安业务装备费336万元,通过市财政局统一审批、采购。
目前第一批采购计划240.5万元已下达,包括指挥通信装备12万元,技术侦察装备7万元,执法勤务装备183.3万元,看守所装备34.4万元,巡特警装备3.8万元,除看守所全方位监控系统外都已办完招标采购手续。
并按照中央及省市对业务装备经费使用的重点投向为安排原则,将
全部充实到基层所队及一线实战部门使用。
中央及省级政法专项经费为我区公安装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缓解了基层公安机关的资金压力,提升了经费保障力度,解决了很多的实际困难,减少了经费挤占现象。
三、公安业务装备保障的思考和建议
一、多措并举,拓宽经费和装备配备渠道
加强公安装备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就要紧紧围绕公安保障体制改革这一契机,以公安机关“三项建设”为突破口,在装备管理和资金保障上出新招、求突破。
一是要积极工作,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
要顺应公安保障体制改革形势和要求,摸清装备底数,健全相关的装备管理制度,把基础工作做扎实。
同时,要努力提高理财水平,结合公安编制及财政预算,通过财政支持和加大投入,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公安装备建设的需要,而且也为政府提供了有利的参照基数,为建立健全公安装备保障机制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装备的统筹能力。
在公安装备规范化管理工作中,要按照“归口统筹管理,突出保障重点”的原则,特别是对公安一线实战基层单位,如刑警大队、禁毒大队、治安管理大队及基层派出所民警的装备要在全力配强配齐的基础上,加大装备的修缮及更新力度,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
三是科学合理进行预算。
为科学管理使用装备经费,要把公安装备
经费纳入统筹管理的范畴,所以必须做到:统一装备经费管理,防止多头管理,避免造成事权和财权相脱节的现象;统一票据管理,实行按时结报、票款同行、先交后领的制度;统一装备经费支出审批,制定统一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明确审批权限、程序和责任,便于分配装备资金,杜绝滥支滥批的现象。
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公安装备的潜能。
科学合理配置公安装备,使其真正在各项公安工作方面发挥实效。
所以,坚持管理工作重心转移,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统筹规范、宏观调配、调研管理和检查监督上来,是我们必须深研细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公安、财政每年年初,应当把装备建设纳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及时有效地解决装备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建立相应的责任制。
依据相关法规和条例所规定的各类装备管理人员职责,建立健全由公安、财政分管领导、职能部门、使用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争取分层管理、纵向指导、横向协调的管理模式,确保依法将装备管理落到实处,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是讲究实用效益。
由于观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在公安装备的购置上,还是在使用管理上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闲置浪费、互相攀比和盲目追求高档次、高标准的现象,特别是在装备资源配置上,不计成本、不善管理等问题十分普遍。
对此,要在公安专项经费安排上,充分考虑所购装备的运行维护费用支出,使经费预算更具科学性。
同时,在装备配备上,要处理好长远规划与实际需求的关系,重点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提高装备的综合利用效率。
三、注重实效,健全公安装备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公安装备经费的保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的长效保障机制,只有常抓不懈,各项公安工作才能得以按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是搞好三级财政承担模式。
结合中央和省级政法经费体制改革,明确责任,建立新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同级财政全额承担;“办案经费”和“装备经费”由中央、省市、区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的模式。
各级政府的负担和责任更加均衡合理。
最终实现中央、市级、区县财政的共同保障,将原来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体制调整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新体制。
二是要加强装备的维护和管理。
要提高装备维护和管理水平,就要健全公安机关财务装备机构,充实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实行专人管理。
明确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避免重
复购置和损失浪费,提高了装备利用率;开展内部清产核资,建立健全原有固定资产档案,对新增固定资产建立严格登记手续,建立正常的清产核资制度。
规范装备的配备、使用、维护和报废等程序。
做到统一存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装备的实际使用效能。
三是要结合基层民警实际配备和使用装备。
公安业务装备主要由基层一线民警使用,配什么、配多少,基层民警最有发言权,要进一步深入一线警种部门,全面了解基层所缺,熟悉基层所需,广泛听取基层民警对装备配备的实际需求和合理化建议,有针对性地根据公安民警在装备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使配发的装备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
加大公安装备的投入,提高公安装备的科技含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关乎百姓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新时期公安建设,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更离不开公安装备的支持和保障。
在公安装备建设上要坚持“适用、质优、超前”的原则,最终达到公安装备在各项公安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的目的,以适应现代公安警务保障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