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特色_杨洪波

简析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特色_杨洪波

简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河北大学杨洪波杨柳
摘要:《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小40多次战争、战斗,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使《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显示出独特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军阀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的是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的战争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

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赤壁惨败后他却“三次大笑”。

他在硝烟弥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中仓皇逃命。

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

”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

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功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凶残。

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

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机智。

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众敌时,赞叹“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

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

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当阳之战,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

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

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

当他感到自己的兵力无法抵挡曹兵时,即命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林间往来驰骋,扬起尘土,以为疑兵,显示了他的粗中有细。

他立马于桥上,三声怒喝,吓死夏侯杰,吓退曹军,渲染了他的勇猛。

而吓退曹军后,又自作主张把桥梁拆断,从而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显示了他的头脑简单。

通过这次战争描写,使张飞这样一个粗中有细、粗鲁勇猛、头脑简单而又憨厚可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在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中,以斗智为主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

《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

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

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

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而大败。

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

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斗智达到了高潮。

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

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形后,想到破敌之计。

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

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却被蜀军截去。

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

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

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让魏军多次成功劫得自己的粮草,使魏军上下都开始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

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他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


再如赤壁之战,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百万雄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统一中国。

而孙刘联军只有区区八万多人,在赤壁一带抵抗曹军。

在战争开始前,双方进行了多次的斗智。

先是孙刘联军设反间计,使曹操杀掉统帅曹军水军的蔡瑁张允使曹操从主动陷入被动,为战争后果埋下了伏笔;继而曹操使诈降计被识破,反中周瑜的诈降计;曹操又依庞统之连环计,用铁锁将战船连接起来。

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战船和军营,狼狈退回北方。

从上述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双方的正面战争场面描写多不着笔墨,而是用大量笔墨写了双方互使诈计,相互斗智的过程。

并且写得曲折生动,跌宕起伏,入情入理。

体现了作者在写战争时的主旨:以斗智为主,斗勇为辅。

三、通过对典型环境描写,突出每次战争的个性
《三国演义》中,作者所写到的40多次战役、战争,决无
61
雷同,这是因为作者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来描写这战争的。

《三国演义》中最精妙战术的运用是“火”攻,一百二十回中用火的地方有32回。

但这些火攻战术的运用,并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写到火攻时,都结合当时的典型环境来进行描写。

如在“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一回中,为了突现这次战争诸葛亮火烧曹军的特点,作者详细交代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博望坡地形是“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南道路狭,山川相通树林丛杂”,路两旁都是芦苇草,再加上当时是天色已晚,又无月色。

突起大风,而且越来越大。

这就为诸葛亮用火攻创造了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

再如“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于禁军屯兵于樊城外的山谷之中,地势低洼,而当时时令正值秋季,樊城一带是连日大雨连绵,再加上樊城毗邻襄江。

这些都为关羽水攻创造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最后打败于禁军。

对每次战争特定环境的交代,这不仅决定了双方的战略战术,而且突出的表现了战争的特点,从而使作者所描写历次战争各具特色。

四、《三国演义》在以写战争为主的同时,也展开其他活动的描写。

作为战争的前奏或战争的辅助手段,同时又与战争的进程有机联系在一起。

如“赤壁之战”在描写战争的同时,写了曹操月下横槊赋诗的情景。

在大战之际,曹操却在长江宴请部下,横槊赋诗,缓解了战争带来的紧张气氛,给战争填上了文学色彩。

这一富有诗情画意插曲,不但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也使节奏富于变化,更切合艺术欣赏的要求。

虽然《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也有些败笔,如作者关于战争的描写经常包含有唯心主义的宿命论。

如赤壁之战,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了能呼风唤雨的神仙,说他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设祭坛,“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观瞻方位”、“焚香于炉,注水于盂,昂天暗祝”,硬是把东南风给“借”出来。

诸葛亮既可以施展“空城计”运筹帷幄,又可施“连环计”决胜千里,无往而不胜。

再如关羽“玉泉山显圣”、“诸葛亮五丈原馕星”、“将相王侯殉命”有征兆等都镶嵌着浓郁的迷信色彩。

这些都宣扬了迷信思想,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惊心动魄的、绚丽多姿的古代战争画卷,而且大大丰富了我国小说艺术的宝库,对我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子坚.《中国古代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周先慎.《古典小说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由《金瓶梅词话》看运河在明代戏曲南北交融中的作用和昆山腔的中兴
□山东枣庄学院中文系史大丰
摘要:本文将从“笑乐院本”、“海盐腔”等角度出发,将《金》中戏曲的有关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说明运河在明代南北戏曲交融的作用和昆山腔通过这个交融而中兴。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运河;明代戏曲;南北交融;昆山腔
《金》的具体成书时间还有待考证,但大体上应成书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这正是一个戏剧曲艺十分繁荣而且南北交融、更新换代的时代,北杂剧与南戏的交融与传播,正是借助于运河这一便利的交通渠道来完成的。

不论是《金》中原著中所谓的“清河”,还是运河上的海盐、太仓、临清等地,总是戏剧曲艺集中传播的主要地域。

冯沅君在《古剧说汇》中列举了《金》中曾提到十种剧曲,其中有的是北杂剧,有的是南戏传奇,有的则是南北都有的曲目,留以存疑。

由此看来,不论《金》作者的原籍和故事发生地在哪里,南北戏曲在运河流域的交融是无庸置疑的。

一、明朝中后期戏曲发展的概况
北杂剧也称元杂剧或北曲,是多种曲艺的综合体,杂剧衰落之后,“真同《广陵散》矣”。

元朝统一后,北杂剧居于主流地位。

从元代中叶以来,中国戏曲的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明朝中期后北杂剧逐渐衰亡,而南戏却逐渐繁荣,取而代之的戏曲形式,无论是剧本文学还是音乐唱腔,全出自南方。

而明朝中期后南戏居于主流地位。

这在《金》中有些体现,戏班里的多是南方人,如:
那时本县正堂李知县,会了四衙同僚,差人送羊酒贺礼来。

又拿帖儿送了一名小郎来答应,年方一十八岁。

本贯苏州府常熟县人,唤名小张松。

原是县中门子出身。

(《金》31回)
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