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位考生都能锦鲤附体,发挥出各自的洪荒之力,如愿通过!!!第一章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本章主要围绕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模型简要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本章内容常考题型主要是选择和填空,需要大家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以及每一步骤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总的认识,没有什么难点,只要记记背背就可以。
其中常考的内容有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活动的区分上面,例如:例1:关于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有下列说法:I,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组织和存储,数据访问与处理,应用设计几个方面。
II,数据库概念设计阶段,采用自上而下的ER设计时,首先设计局部ER图,然后合并各局部ER图得到全局ER图。
III,在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关系模式转换为具体DBMS平台支持的关系。
IV,在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一般需要设计视图和关系模式的完整性约束。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B)A:I、III和IVB:I7,顶层的DFD包含的处理有1个。
本章内容常考题型主要是选择和填空,其中常考的内容有需求分析的建模方法,判断模型建立数据流程图是否正确等。
例如:例1:在IDEF0需求建模方法中,下列关于从属实体集的描述,错误的是(B)A:不同从属实体集可以依赖同一独立实体集。
B:从属实体集只能参与标定型联系。
C:从属实体集用圆角矩形框表示。
D:从属实体集的主码来自于所依赖的独立实体集的属性集。
例2:在IDEF1X建模方法中,学生和图书之间的借阅联系属于(A)A:非确定型联系B:非标定型联系C:标定型联系D:分类联系解析:所有实体集的联系必须用确定联系来描述,不允许出现不确定的联系,故需将多对多联系转化为多个一对多联系。
而此处的学生和图书的借阅联系属于多对多联系,一个学生可以借阅多本图书,一本图书可以借阅给多名学生。
第三章数据库结构设计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对系统进行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以及物理结构设计。
1,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过程主要包含明确建模目标,定义实体集,定义联系信息模型,确定实体集属性,对信息模型集成和优化。
2,ER建模方法(简答题必考),搞清楚实体,属性以及三种联系(一对一,1对多,多对多)如何表达。
关系当中哪个是主键,哪个是外键。
2,范式:1NF:其属性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数据项。
如:关系R(学号,姓名,(性别,年龄))这个关系就满足1NF。
2NF:R属于1NF,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主码。
也即消除部分依赖。
3NF:R属于2NF,并且R中的每个非主属性不传递依赖。
第三范式的模式一定不包含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
也即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消除传递函数依赖。
BCNF:BCNF是3NF的改进式,在R属于3NF的基础上,不允许主键的一部分被另一部分或者其他部分决定。
3,数据依赖包括函数依赖:自变量x确定了,相应的y=f(x)的y也确定了。
函数依赖包括※完全函数依赖:对于每一个X,都有与之对应的Y,而X中的任意一部分,都没有对应的Y。
如:学号->姓名※部分函数依赖:对于每一个X,都有与之对应的Y,而X中的任意一部分,也有对应的Y。
※如:(学号,课程)->姓名,其中学号->姓名。
※传递函数依赖:X->Y,Y->Z,也即X->Z 。
如学号->系名,系名->班主任。
4,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与数据库具体物理实现无关。
5,从数据库物理结构角度需要解决如下问题:文件组织,文件结构,文件存取,索引技术。
6,索引技术的关键是建立记录域取值到记录的物理地址间的映射关系,主要分为有序索引(利用索引文件)和散列索引(利用哈希函数)。
7,一个数据文件可以有多个查找码和索引文件。
8,有序索引中,是否按照其查找码指定顺序与数据文件中的记录顺序相一致,分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
9,在一个数据文件上除了可以建立一个聚簇索引外,还可以建立多个非聚簇索引。
10,索引顺序文件:如果一个数据文件按照某个查找码组织为顺序文件,同时在该数据文件上又有聚集索引,则该数据文件称为索引顺序文件。
还要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功能,负荷较重,是胖客户端,三层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客户端由浏览器担任,只需要完成人机交互功能,是瘦客户端。
2,从功能角度,DBAS系统通常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实现:表示层:负责所有与用户交互的功能。
一个好的用户界面应该容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操作错误。
业务逻辑层:连接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将数据进行处理和传送。
主要任务是梳理DBAS 的各项业务活动,将其表示为各种系统构件。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DBMS系统交互。
主要任务是针对DBAS的数据处理需求设计用于操作数据库的各类事务。
数据持久层:负责保存和管理应用系统数据。
3,事务是一个数据库系统的逻辑数据处理单元,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数据操作集合。
4,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方式有:用户身份鉴别,权限控制,视图机制。
5,DBAS实施包括:创建数据库,装载数据,编写和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
数据库实施完成之后,就进入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
行为图:用于对系统动态行为建模,包括用例图,交互图(顺序图,通信图,交互概述图,时间图),状态图和活动图。
4,顺序图主要用于描述系统内对象之间的消息发送和接收序列。
5,组件图表示系统的静态实现视图,展现了一组组件之间的组织和依赖,用于对源代码、可执行的发布,物理数据库等系统建模。
6,UML对包定义了公有,私有,保护,实现四种可见性。
7,UML中,圆角矩形表示活动,箭头线表示活动之间的转换,其上的标注为执行下一活动的条件。
8,类与类之间通常有关联,继承(空心三角形),依赖,精化四种关系。
9,在UML中,用例模型由用例、系统和角色3部分组成。
本章内容常考题型主要是选择和填空,其中常考的内容有各个图的概念与辨别以及关系的辨别,例如:例1:在UML模型中,用于表达一系列的对象、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象间发送和接收消3,并运算UNION:UNION合并时会自动剔除重复项,UNION ALL则会将重复项保留。
4,交运算INTERSECT:5,差运算EXCEPT:6,子查询IN,EXISTS与NOT EXISTS7,开窗函数:row_number over(partitions by ***)8,sum(),avg(),min(),max(),count() 函数的使用。
9,开窗函数:※RANK() over(partition by id order by money desc) 存在并列的情况,并且并列的排名后面会产生间断。
※DENSE_RANK() over(partition by id order by money desc) 排名可重复,排名中间不会产生间断的情况,是连续的整数。
※NTILE() over(partition by id order by money desc) 会将行划分到指定数目的组中,返回此行所属组的编号。
NAME= STUDERN_DATEFILENAME =’d:\ STUDERN_DATE\ STUDERN_DATE.mdf’SIZE = 10 –初始大小10MMAXSIZE = 30 –最大大小30MFILEGROWTH = 5 –自动增长时增量为5M)LOG ON –创建指定日志文件(NAME = STUDERN_LOGFILENAME = ’d:\ STUDERN_DATE\ STUDERN_LOG.ldf’SIZE = 3MAXSIZE = 12FILEGROWTH = 23,INSTEAD OF :前触型触发器,在引发的SQL语句中指定的操作都已成功执行,并且所有的约束检查也成功完成后,才执行此触发器。
4,FOR|AFTER :后触型触发器,指定执行触发器而不是执行引发触发器执行的SQL语句。
5,@@FETCH_STATUS返回FETCH语句执行后的游标最终状态。
其中:0 成功,-1 失败,-2 提取的行不存在。
6,利用存储过程机制,可以提高数据操作效率。
7,打开游标的语句是OPEN CURSOR。
8,释放游标:deallocate cursor1。
本章内容常考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和简答,其中常考的内容有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的编写(简答)以及前触发器与后触发器的区别(判断,填空),如:例1:CREATE PROC P1Db_datawriter:具有插入,删除和更改数据库中所有用户数据的权限。
Db_ddladmin:具有执行数据库定义语言的权限。
Db_denydatareader:不允许具有INSERT,DELETE,UPDATE数据库所有用户数据的权限。
Db_owner:具有在数据库中进行全部操作的权限。
Db_securityadmin:具有管理数据库角色。
角色成员以及数据库中的语句和对象的权限。
6,数据库中的用户按照操作权限不同,分为系统管理员,数据库对象拥有者和普通用户。
7,SQL Sever的登录账户来源有windows 和非Windows两种。
8,SQL Sever将权限分为对象权限,语句权限和隐含权限。
9,grant create table to U1 授权用户U1在DB1数据库中具有建表权限。
本章内容常考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其中常考的内容有几个固定服务器角色和数据库角色的区分,如:例1:的SQL接口,第三方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来访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1)系统使用过程中,业务人员反映系统操作速度很慢。
经过工程师检查测试后,数据库系统本身及网络传输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请给出针对数据库系统本身及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的一些调优方案。
(2)工程师在完成数据库系统本身和网络问题优化后,发现第三方开发人员的SQL查询语句存在很多没有优化的问题,请从第三方开发人员的角度给出一些优化方案。
答:(1)1,把数据,日志,索引放到不同的I/O 设备上,增加读取速度。
2,纵向、横向分割表,减少表的尺寸。
3,升级硬件,扩大服务器的内存,配置虚拟内存,增加服务器CPU个数。
4,分布式分区视图实现数据库服务器联合体,扩大一组服务器。
增量转储:只复制上次转储后发生变化的文件和数据块。
差量转储:对最近一次数据完全转储以来发生的数据变化进行转储。
4,多种数据转储方法结合使用:仅使用完全转储,完全转储+增量转储,完全转储+差量转储。
5,以记录为单位的日志文件和以数据块为单位的日志文件。
6,磁盘保护技术RAID:镜像冗余和校验冗余。
7,RAID级别:RAID0,RAID1,RAID5,RAID10。
8,数据库镜像分成两种模式:双机互备援模式(两台主机均为工作机)和双机热备分模式(一台工作机,一台备份机)(简答)。
9,恢复机制涉及2个关键问题:1,如何建立冗余数据,2,如何利用它实施数据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