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 哲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2008年第5期(总第308期)No 5,2008(Serial No.308)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从胡适他们!与我们!的白话两难心态出发张宝明 褚金勇摘 要: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在白话为他们!还是为我们!自己写作的意识上有着十分尴尬的解说。
分析胡适的心理深层症结,对其构建的以白话文为底色的新文学逻辑进行深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在现代性演进过程中思想谱系的吊诡。
胡适主导的精英意识和另一种启蒙路径 民粹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归根结底,无论胡适们当年怎样为他们!呐喊,他都会走向我们!。
关键词:新青年派;胡适;白话文;他们!;我们!一、问题:他们!与我们!的尴尬众所周知,胡适作为新青年派!知识群体中的重要一员,既是主张白话文运动的始作俑者,也是为其张目的主将。
他和陈独秀这位∀新青年#的主撰可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双璧。
我们还知道,白话文运动是以通俗化、大众化、平民化为取向的思想新潮,这从它与以雅!为气质的文言文的颉颃中可窥见一斑。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主流社会的正统!交际语言,白话文则是末流的边缘!化民间俗语。
鉴于文言文长期以来为贵族士大夫阶层所垄断,难以普及,于是在民主、平等等西方价值观念影响下的启蒙学者便掀起了文言与白话的死! 活!之争。
历史的潮流和时代的强音一边推演、一边呐喊:古文死了二千年了,他的不孝子孙瞒住大家,不肯替他发丧举哀;现在我们来替他正式发讣文,报告天下∃古文死了!死了二千年了!你们爱举哀的,请举哀罢!爱庆祝的,也请庆祝罢!%!&不难想见,胡适是死古文!的反对者和活今文!的支持者,他理应是一副以人人为自由、平等、博爱!之对象的民主主义者姿态,即如他在∀新青年#上抛出八事!之前就有的心态来与文言文决战:吾以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之国人为一大能事。
吾又当以为文学不当与人事全无关系。
凡有价值之文学,皆尝有大影响于世道人心者。
!∋用当事人自己的话语来说,白话文乃是我们全国人都该赏识的一件好宝贝!。
这样的指称不但具有广泛普及意识,而且同时拥有对平等观念的毋庸置疑态度。
就在白话文刚刚被北洋政府明令进入国语课本之际,胡适还掷地有声地说出了白话文面前人人平等的白话!呢:1904年以后,科举废止了。
但是还没有人出来明明白白的主张白话文学。
二十年以来,有提倡白话报的,有提倡白话书的,有提倡官话字母的,有提倡简字字母的:这些人可以说是有意作者简介:张宝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褚金勇,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青年派%知识群体与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BZ S034。
&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29页。
∋ 胡适:∀1916年7月13日日记#,见∀胡适全集#第28卷,第403页。
的主张白话!,但不可以说 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
他们最大的缺点是把社会分作两部分:一边是 他们!,一边是 我们!。
一边是应该用白话的 他们!,一边是应该做古文古诗的 我们!。
我们不妨仍旧吃肉,但他们下等社会不配吃肉,只好抛块骨头给他们吃去罢。
这种态度是不行的。
&这是胡适在批评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时引为自豪的一段动情表述。
从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常规思维来推理和考察,这合情合理,他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一副姿态。
为了能清楚地说明他的态度,我们不妨再引述一段文字作为佐证:1916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方才是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
这个运动有两点与那白话报或字母的运动绝不相同。
第一,这个运动没有 他们! 我们!的区别。
白话并不单是 开通民智!的工具,白话乃是创造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
白话不是只配抛给狗吃的一块骨头,乃是我们全国人都该赏识的一件好宝贝。
第二,这个运动老老实实的攻击古文的权威,认他做 死文学!。
∋也许,问题就是这样不容易被发现:当我们回眸并检索这位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时,竟然发现他还有着与这段文字极不协调的表白。
尽管这是发生在事隔多年后的1930年代或更晚一些时候,但我们总觉得这与胡适一贯的 健全!思想谱系不符,甚至有人格痛苦和思想分裂的嫌疑。
下面就是功成名就后的胡适在1934年撰写的一篇题为∀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中一段:用白话做文章,这也是近十六年的新风气。
十六年前,白话报是为 他们!老百姓办的,不是给 我们!读书人看的。
民国七年复活的∀新青年#杂志才有一班文人决心用白话为 我们!自己写文章。
(当事人自己前后不一的解读让人难以置信,判若两人。
从批判 他们!与 我们!的分野到不分你我他 我们全国人!观念的提倡,再到 我们!与 他们!的分庭抗礼,胡适的观点看起来是那样的突兀和令人费解。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胡适一时疏忽的口误,更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其原因需要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去做深层的梳理。
这也就是本文的论题所在,在学术界力倡问题意识的今天,或许剖析 这一个!乍看连胡适本人都会 傻眼!的命题会对新文化运动曲折的路线图以及 新青年派!错综复杂的思想谱系来一次较为通透的厘定。
二、本论: 意识!与 潜意识!的紧张就胡适 他们!与 我们!的迂回表述来看,似乎有一些不可理喻的突兀。
但是,若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并运用心理分析学的方法来看待这一 问题!,或许我们所谓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几千年来的俗话或说白话总是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一直被正统文人所排斥。
雅与俗、贵与贱、士与庶的身份地位被 语言!这一最为深层的屏障所遮蔽。
两个不同阶层的身份意识牢牢笼罩着每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心理。
不难发现,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始作俑者,胡适对白话替代文言这一趋势的必然性不但醒悟得较早,而且身体力行得也不晚。
早在1918年胡适与好友朱经农关于 雅文学!与 俗文学!的争论中就曾谈到 他们! 我们!这个问题,当时朱经农针对他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异议: 有些地方用文言便当,就用文言。
有些地方用白话痛快,就用白话。
我见∀新青年#所载陈独秀、钱玄同诸君的大作,也是半文半俗,∃文言%∃白话%夹杂并用;而足下所引∀木兰辞#、∀兵车行#、陶渊明的诗、李后主115中国新文学发生语境的吊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全集#第2卷,第328页。
胡适原文中诸如 有意的主张白话!中的 的!字依据现代汉语标准来说应为 地!字,本文引时用仍依据原文。
下文出现类似情况时如上所注,不再说明。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见∀胡适全集#第2卷,第329页。
胡适:∀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见∀胡适全集#第20卷,第448页。
的词,也是如此,并非完全白话。
我所以大胆说一句,∃主张专用文言而排斥白话,或主张专用白话而弃绝文言,都是一偏之见。
%!由此,胡适的态度便被这样激将起来:若将雅俗两字作人类的阶级解,说∃我们%是雅,∃他们%小百姓是俗;那么说来,只有白话的文学是∃雅俗共赏%的,文言的文学只可供∃雅人%的赏玩,决不配给∃他们%领会的。
!&正是在胡适、陈独秀的鼓动下,新青年派!同仁才有了一鼓作气的勇气。
朱希祖曾这样总结白话文反对者的想法:我们雅人,只要学古;白话的文,由他们俗人作通俗文用罢了。
!∋周作人在∀新文学的源流#中说古文是为∃老爷%用的,白话是为∃听差%用的!(。
在∀平民的文学#中他也曾指出:古文多是贵族的文学,白话多是平民的文学。
!)当然这些人对这种他们! 我们!的分层都是持批判态度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独秀才喊出了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的口号∗。
虽然,五四启蒙先驱在自我的游学经历、知识背景以及个人性情上,有着种种主体性和客体性的歧向,但对于大力倡导白话文运动却有一个共识:颠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等级秩序和对立关系,把白话建构成雅俗共赏的新国语。
如上所述,以这样的历史!心态迎合或说顺应时代主流不只是胡适一个人的自觉,更是在历史与时代的纵横坐标下集体意识的合力效果。
应该看到,尽管具体到每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心底最细软的那一部分,可能会有不同的着色,但就新文学!的曲谱来看,无论是陈独秀的大刀阔斧还是周作人的娓娓道来,无论是借助朱经农来信挑起是非!还是租赁朱希祖的话推波助澜,无论是鲁迅的实绩!还是胡适的实验!,其间都洋溢着国人在白话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意识。
在此,就胡适文言和白话谱系的布局我们需要给予相对细致的爬梳。
事实上,胡适后来思想言论中他们!与我们!的分庭抗礼并不突兀。
早在他与新青年派!合唱得轰轰烈烈的同时,内心的自我与他者就有着无以言说的两难。
就在我们看到他冠冕堂皇地批判他们!与我们!分层之时,在同一篇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潜在的忧思。
1921年11月,在文言文大势已去白话文如日中天,而且北洋政府统令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采用白话木已成舟之际,新青年派!还在为集体的合唱效果自吹自擂之时,胡适就在为商务印书馆开办的国语讲习班上给国语运动做总结陈辞说:总之,国语是我们求高等知识、高等文化的一种工具。
讲求国语,不是为小百姓、小学生,是为我们自己。
我们对于国语,要有这样的信心,才能有决心和耐心努力做去。
!+这难道只是白话与国语的区别吗?问题看来并不是那么简单。
就在接踵而来的12月份,胡适又在北京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同乐会上大谈特谈他对国语运动的个人化理解:国语统一,在我国即使能够做到,也未必一定是好。
!,看来,他对一边倒、一刀切的统一癖!不抱好感。
即使是在发表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之后,也还是心有余悸。
陈独秀的革命!勇气让他佩服: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
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除却勇气的佩服,胡适更多的则是表现出一副未置可否的优柔寡断面相。
其实,这不只是实验主义的点滴!改良思想作祟,其中也蕴含着他对白话文资源配置的种种顾虑。
听话听音,胡适∀四十自述#的心机流露更可见一斑:这段文字已充分表现出我的文章的长处与116文史哲.2008年第5期&∋( )∗+ ,−朱经农、胡适:∀通信#,见∀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5日。
朱希祖:∀白话文的价值#,见∀新青年#第6卷第4号,1919年4月15日。
周作人:∀新文学的源流#,见阿英编:∀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6页。
周作人:∀平民文学#,见北京大学等高校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