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水资源的因素

影响水资源的因素

影响水资源的因素:网上: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主要是归结于人类对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其中包括:1.过度砍伐森林树木,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2.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和各种废渣废料不经排污处理直接排入干净水源;3.荒漠和沙漠现象持续严重。

另外由于全球气候出现“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了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干旱少雨现象,从而制约了海洋,大江,河流的水流来源,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细分如下:1. 气候条件:气候变化下,水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将发生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可供水量。

未来气候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也将影响水资源需求量。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通过两个途径,即自然转变和人为干扰。

自然转变过程是通过气候因子的变化,引起水文循环中各个要素和区域自然条件的转变,影响水资源质量和时空分布特征;人为干扰过程则是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区域水资源中各要素的再分配,及水资源演变规律的变化。

(1)供水影响气候变化对未来供水的影响十分复杂,不仅包括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质、量以及分布的影响,还涉及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等问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干旱区即使是小的径流变化也将影响供水总径流量的减少和干旱发生频率的增加将明显降低蓄水水库(2)需水影响气候变化下水资源需求变化,由于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至今对其研究很少,大多集中在作物水分需求。

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

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中国的环境保护目前不是很好。

有的人会说:用水用电和我们搞环保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节水、节电,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环境。

因为电是动力,是二次能源,它是从一次能源转化过来的。

现在,用水力、用太阳能等都可以发电,但那只占人用电量的一少部分,大部分电还是由火力发电厂生产的。

火电厂不是烧油就是烧煤,而且大多数是烧煤。

全世界每年要消耗几十亿吨煤,多是用于发电。

而且,煤是混合物,其中主成分是碳。

煤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众多污染物。

这其中,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硫则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所以说,少用些电,就可能少很多污染。

再来说说水,农村里自家基本都是打井取水或者引山泉,城镇多用自来水,自来水并不是自然来的,那是将天然水沉淀、过滤消毒后用泵打到我们房间中的水管子里出来的。

要有自来水,就得用电。

再说,水资源也是十分宝贵而且日益紧张的资源,节约用水,就是节约资源,就是节约用电,也是保护环境。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

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最简单易行的,应该从节电、节水做起。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治理起来得费很大力气。

我们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一定要保护环境。

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只要大家都能为保护环境做一些有益的事,相信我们明天的环境会更美好。

水,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望着滔滔的长江水,不少人会感到这浩瀚的江河有取之不尽的水资源。

如果这样想,那你就错了。

谁曾料到若干年后的长江竟会滴水不剩,江水枯竭?到那时人们只能埋怨先辈们不好好利用这珍贵的水资源,造成如此的恶果。

但那已经无补于事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好水资源。

回到现实生活中,不加节制地滥用和破坏水资源的事太多了。

就如前段时间的松花江泄漏汽油事件,一艘货船泄漏大量的汽油在北国美丽的松花江上,造成水资源污染,不仅使当地数百万居民几天没水用,还污染了上游的俄罗斯的江河,最终弄得我国政府要赔偿俄罗斯的损失。

花了钱财还不是最大的问题,那肮脏的汽油散发在松花江上,使大量的水中生物因失去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死亡,部分珍稀鱼类会从此灭绝。

这些人为的破坏久而久之使我国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如果不加以遏制,作为贫水国家的中国将来肯定会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闻名中外的黄河,昔日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来比喻她,今天又因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而造成了水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江面泛黄,江水断流。

来黄河手来,一起去珍惜和保护那宝贵的水资源吧北京气候条件北京。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环境一般,春季多发沙尘暴,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5天2009年北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8%。

,2009年末,北京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

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4.4%。

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2.6%。

北京处于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虽然7 8月在夏季降水多,但是9 10月的风沙十分严重,由于冬季风的势力不断增强,带来的恶劣天气也日益凸显,如沙尘暴,寒潮等等。

7 8月虽然降水多但是可以净化空气,增加湿度,1温度较高适合运动当然咯太热也影响运动但是奥运会很多运动都在室内室外的运动可以在下午晚点的时候进行2降水较多8月份东南季风及其雨带移动到华北一带北京是严重缺水城市8月雨水多是解决缺水问题的一个有利条件3 没有沙尘暴的威胁华北的沙尘暴很严重一般是在秋末至春季的期间综合上述8月份是个举办奥运会的好时间段但是9月份也算不错但是9月份东南季风及其雨带南移了降水没有8月份多北京的气候为何如此多变?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

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

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

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它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

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

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

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

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这两种气候成因不同,因此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北京就正是这样,处于这两种气候都存在的地区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

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

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

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它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

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

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

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

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这两种气候成因不同,因此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北京就正是这样,处于这两种气候都存在的地区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2.水利工程设施什么是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就是利用防止水的灾害工程,包括灌溉、防洪、排泄、蓄洪、航运和其它。

在人类的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中,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畔,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中国文明诞生于长江流域,古印度文明诞生于恒河流域,可以说,丰富的水力资源不仅兹养了人类最初的农业,而且孕育了世界的文明。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人类的农业史,也可以说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战天斗地史。

早在7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用人工灌溉农田。

后来又挖沟掘渠,引尼罗河水灌溉农田,当时有一条长达19公里的水道连接尼罗河和莫瑞斯湖,使莫瑞斯湖能象水库一样蓄存尼罗河的季节性洪水。

这是人最早的灌溉工程。

古巴伦的繁荣昌盛,也主要得益于人工灌溉,粮食获得丰收。

至今在伊拉克还有一条宽120米、深10米,长达数公里的古马比伦大型渠道遗址。

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50年,西亚的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曾修建了多座水利工程,筑坝凿渠,防洪灌溉。

中国在公元前2000多的前后,夏禹治水时就已开掘排灌渠道。

到周朝时,与当时的井田制相适应,排灌渠道已相当普遍,在公元前450左右的战国初年,魏国邺都守西门豹在今天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漳水12渠,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工程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改良了土壤、肥沃的农田,使邺城一时成为魏国重要的粮仓。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在川西灌县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灌溉了2万多公顷农田,而且防洪、航运均得其利。

秦始皇元睥(公元前246年),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了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从某种意义上说,干渠全长150公里,灌溉面积据称达26万余公顷。

公元610年前后,隋朝又开凿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大运河,兼有航运和灌溉之利。

其规模之宏大,堪称世界古代水利工程之最。

在中国西汉时期或更早,新疆哇鲁番干旱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它是通过地下渠道引取渗入地下的雪水进行灌溉的水利设施,它最长可达20—30公里,可有效地防止输水途中水分的蒸发。

公元7世纪初,波斯人也建造了类似的地下水道。

中国1992年开工建造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兼有防洪、航运、发电和南水北调之功效,是至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如今,在世界上共有人工灌溉的土地近2亿公顷,并有数亿公顷的土地因水利工程而免受洪水之害。

在非洲南部、埃及、以色列和中东其它地区,人工灌溉使昔日干旱的沙漠和戈壁变成了茂盛的果园。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2004-11-19[摘要]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指对已建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回顾评价,它是基本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