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的可行性报告一产业和产品1 产业及其经济模式,奶业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奶制品不仅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正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食品。
奶业跨越第一、二、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在为消费者提供终端产品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奶制品的消费量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这种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奶制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原料奶生产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各地区奶业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专家将中国奶业划分为5个奶业产区分别为:东北奶业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华北奶业产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西北奶业产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大城市周边奶业产区:北京、天津、上海;南方奶业产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海南;五大区域,凡是气候较为凉爽、饲草料供应充足的地区,原奶生产发展也比较快,大城市周边地区奶业产区虽然生产成本比较高,但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好,奶牛单产在全国是最高的。
总体而言,我国原料奶生产的优势区域在北方,养殖模式以家庭散养为主,大城市周边地区规模养殖场多一些,全国奶牛单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城市周边、东北、华北、南方和西北地区。
表1,全国及各奶业产区的奶类生产状况单位:万头万吨万人奶牛存栏奶类牛奶人口全国1218.9 1233.6 3633.4 3781.5 3525.2 3555.8 129525.2 130372.8 大城市39.0 37.9 151.5 159.9 151.5 159.4 4538.5 4682.7 东北430.5 430.2 1584.1 1581.1 1570.6 1561.5 13235.5 13272.4 华北312.5 313.7 1048 1138.9 1005.2 1082.3 29018.5 29154.3 西北344.6 343.3 552.2 528.2 505.4 458.5 9865 9943 南方92.3 108.4 297.6 373.4 292.6 294 72867.7 73320.4表2. 全国及各奶业产区奶类生产增幅比较表3, 奶类产量前10位省产量单位:万吨万头省、自治区、直辖市奶类产量位次奶类产量奶牛存栏2008 2007 2007 2008 2007 2008内蒙古 1 1 916.1 921.2 251.2 245.6河北 2 3 497.7 515.3 145.8 143.2 黑龙江 3 2 511.7 512.8 136.1 140.1河南 4 5 224.6 298.6 55.6 57.8山东 5 4 242.2 254.9 79.3 81.2陕西 6 7 180.3 182.3 39.3 40.7新疆7 6 203.8 142.3 210.5 204.9辽宁8 8 108.3 107.3 28.4 29.3云南9 16 44.7 97.3 19 19.9宁夏10 10 77.5 89.2 26.1 27.110省市合计3006.8 3121.4 991.3 989.9占全国比重% 82.8 82.5 81.3 80.2 全国3633.4 3781.5 1218.9 1233.5 注:按08年奶类产量排序山东省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类别2008 2009 2009/ 2008(%)牧业产值1704.90 1683.83 105.2牲畜饲养322.58 332.68 101.9猪的饲养757.39 667.06 106.4 农业产值2895.68 3223.99 102.7年份(万头) (万头) (万只) (万吨) 2005 4263.54 425.73 3002.98 196.662006 4389.90 436.60 3026.20 212.402007 3654.00 449.70 3080.70 242.182008 3916.74 458.24 3098.80 254.922009 4155.66 454.34 3057.08 258.15(来源于山东2010统计年鉴)产业组织的模式和结构对效率有较大影响。
现阶段,我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农户家庭散养模式、养殖场模式、养殖小区模式和新型合作制模式。
其中,农户家庭散养模式约占80%,比重最大,但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最低,由于相对成本比较小,因而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比较低而经济效率比较高。
养殖小区模式和养殖场模式所占比重比较小,虽然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都有所改进,但相对成本增加得较多,所以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比较高而经济效率却比较低。
新型合作制模式起步晚、数量少,但由于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因而整体生产效率最高,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奶业一体化经营就是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经营方式,其本质是建立产、加、销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化。
奶业发达国家大多数实行生产配额推进一体化经营,其有效形式有两种,一是法国、荷兰、奥达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主要由奶农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在建加工厂,从产业内部产生的一体化经营。
二是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主要是由政府、行业协会制定合理的收奶价格,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签订产销合同,从外部调控实现一体化经营。
2 产品(乳制品加工)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规模以上的乳品企业815家,其企业产值为1490.71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2.17%,实现销售收入为1431.02亿元,同比增长9.26%。
在各奶业产区中华北地区产值和销售收入都出现负增长分别为8.75%和-14.32%,表4. 全国及各奶业产区乳品加工企业经营情况单位:个、亿元产区加工企业数企业产值销售收入2007 2008 ±% 2007 2008 ±% 2007 2008 ±%全国736 815 10.73 1329.01 1490.71 12.17 1309.7 1431.02 9.26 大城市40 39 -2.5 105.84 120.4 13.76 132.1 158.31 19.84 东北169 186 10.06 474.3 589.68 24.33 458.05 551.77 20.46 华北194 236 21.65 370.73 338.28 -8.75 362.67 310.73 -14.32 西北117 135 15.38 96.45 114.28 18.49 85.6 97.95 14.43 南方215 218 104 281.69 328.06 16.46 271.29 312.26 15.12008年全国液态奶产量1525.22万吨,同比增长5.8%,东北、华北为液态奶的主要产区,产量分别为536.19万吨和435.43万吨,两产区奶类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63.7%。
干乳制品的产量为285.34万吨,同比增长17.6%,其中干乳制品主产区“三北地区”产量占全国的76.4%。
表5. 全国及各奶业产区乳制品生产情况单位:万吨产区液体乳干乳制品2007 2008 ±2007 2008 ±总计1441 1525.22 5.8 346.45 285.34 -17.6大城市129.21 108.5 -16 6.72 8.73 29.9东北499.45 536.19 7.4 151.31 92.28 -39华北412.32 435.43 5.6 92.4 83.68 -9.4西北110.95 117.29 5.7 45.33 42.07 -7.2南方289.06 327.82 13.4 50.69 58.58 15.6数据来源:中国奶业统计年鉴2009二,市场分析:为了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奶类消费需求,乳品加工企业必须不断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而作为乳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的奶牛养殖场必须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奶。
1.目标市场,短期内我们可以与国内奶业加工巨头对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由我们来为它们提供奶量大、质量好的原料奶,现阶段,奶业加工巨头也希望与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奶生产企业联合,原因是:一现阶段许多奶源产地的鲜奶供应量远远达不到乳制品加工企业的需求量,致使许多加工厂处于半开工状态,再者一个好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要想做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好的奶源是必须要保证的,现在阶段我国的的养殖现状为,大部分的奶牛养殖户为散养,奶牛的品种、饲料及管理水平、健康状况参差不齐,乳制品加工企业在好奶源的控制上就存在难处,既他没办法去统一监控奶源的质量,我们要投资建立万头奶牛饲养基地,运用科学的养殖模式及现代化的养牛设备,还有高质量的技术人员,这样我们在鲜奶的品质控制上,就存在绝对优势,这点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有绝对的吸引力。
当我们逐渐熟悉了奶牛养殖业、乳制品加工业及市场营销业的运作模式及产业链条以后,我们可以进军一体化经营,既建立产、加、销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化。
对于乳业来说,谁把控着产业链,谁就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奶业发达国家大多数实行生产配额推进一体化经营。
再者我们可以放眼国际,我国的干乳制品出口量很低,进口量很高,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因此我们可以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干乳制品供应全国,乃至出口国际。
2、消费者消费需求世界乳业发展状况世界奶业的发展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发达国家奶业在畜牧业产值总比重较高,美国占21%,加拿大26%,澳大利亚31%,新西兰48%,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奶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的主导产业,而世界部分地区奶业的发展仍然落后,甚至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基本发展情况见表: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十年奶类产量表单位:百万吨国家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奶类产量比率奶类产量比率奶类产量比率比率全世界535.92 574.17 629.24印度65.25 12.17 80.83 14.08 91.94 14.61 15.09 美国70.44 13.14 76.02 13.24 80.15 12.74 12.88 中国9.11 1.7 11.99 2.09 28.67 4.56 5.24 俄罗斯39.31 7.33 32.28 5.62 30.86 4.9 4.84 巴基斯坦19.01 3.55 25.57 4.45 29.47 4.68 4.58 德国28.63 5.34 28.35 4.94 27.63 4.39 4.35 巴西17.13 3.2 20.53 3.58 23.46 3.73 3.89 法国26.09 4.87 25.74 4.48 26.13 4.15 3.78 英国14.4 2.77 14.49 2.52 14.58 2.32 2.26 新西兰9.29 1.73 12.24 2.13 14.63 2.32 2.2 乌克兰17.27 3.22 12.66 2.2 13.8 2.19 2.19 波兰11.64 2.17 11.89 2.07 12.4 1.97意大利12.26 2.29 13.3 2.32 11.6 1.84荷兰11.29 2.11 11.16 1.94 10.53 1.67 1.68 澳大利亚8.46 1.58 11.18 1.95 10.15 1.61 1.41 日本8.38 1.56 8.5 1.48 8.26 1.31 1.27 智利 1.9 0.35 2 0.35 2.37 0.38其他国家及地区155.69 29.05 165.11 25.76 213.13 33.87表2世界各地区牛奶产量单位:百万吨地区2000 2002 2004 2006 2007 2008 2009 非洲16.65 19.59 20.08 21.1 21.66 21.24 21.52 亚洲79.64 95.76 99.64 104.03 112.19 119.35 122.05 中美洲9.6 11.98 12.19 13.37 13.67 13.84 13.91欧洲222.29 209.64 210.49 212.32 212.05 209.26 209.68欧盟15国122.67 123.06 122.08 122.25 122.77欧盟25国141.52 142.52中、北美洲89.46 97.6 96.91 100.07 100.75 100.99 103.95南美洲38.76 45.15 46.39 46.91 47.3 47.43 47.8大洋洲17.82 23.49 24.06 25.55 24.5 24.97 24.84全球464.43 491.23 497.57 510.08 518.44 523.24 529.832.全国乳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出到1999年,我国奶业开始起步并取得较快发展,奶牛存栏量由64.1万头增长至442.8万头,奶类产量由136.7万吨增至806.7万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奶业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奶类产量,乳品加工量和城市居民乳品消费量保持两位数的平均增长速度,奶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