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0课 《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0课 《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第10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作品导读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糯.米(nuò) 掰.开(bāi ) 俯瞰.(kàn) 命运多舛.(chuǎn ) 咫.尺(zhǐ) 煤屑.(xiè) 狩.猎(shòu) 哀恸.(tòn ɡ) 霓.裳(ní) 湮.灭(yān ) 尸骸.(hái) 泥淖.(nào) 2.多音字模⎩⎨⎧ 模.糊(mó)模.样(mú) 裳⎩⎨⎧ 霓裳.(chán ɡ)衣裳.(sh ɑn ɡ) 解⎩⎨⎧ 解.剖(jiě)解.数(xiè)解.差(jiè) 薄⎩⎨⎧ 稀薄.(bó)薄.饼(báo )薄.荷(bò)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miǎn (湎)miǎn (缅)怀miǎn (腼)腆 ⎩⎨⎧ nuò(糯)米rú(儒)雅nuò(懦)弱 ⎩⎨⎧ 揉suì(碎)憔cuì(悴)纯cuì(粹)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联邦参议员、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以立场强硬著称,在共和党内也经常脱颖而出....,与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很多问题上立场相左。

(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汶川县某领导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会上,如数家珍....般介绍了当地连年发生的较大地震灾害的情况。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群高层建筑在昔日的荒滩上拔地而起,美轮美奂....,堪称壮观。

()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不合语境,“脱颖而出”与“经常”不搭配,可改为“锋芒毕露”。

(2)×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一般用于介绍不属于自己的事物,且用于介绍地震灾害情况,感情色彩上不符合。

(3)√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使用正确。

2.近义词辨析(1)醇厚·淳厚辨析:都有厚重的意思。

二者的范围大小不同。

“醇厚”指(气味、滋味等)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着重指宽厚、厚道,一般用来形容人。

[选词]原装KAWAI钢琴的音色浓郁醇厚,用来弹古典的作品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绝对一流。

(2)发掘·挖掘辨析:“发掘”挖掘深埋在地下的东西。

“挖掘”指具体挖的动作,也可用在抽象事物方面。

[选词]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为了加快发掘进度,王祥公司紧急调集了十台挖掘机加紧施工。

四、走近作者“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王安忆简介:王安忆,□01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钩沉,纤毫毕现。

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处女作短篇小说《□02平原上》,成名作《□03雨,沙沙沙》,小说集《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等,长篇小说《□04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05长恨歌》等,散文集《□06蒲公英》《母女同游美利坚》等,儿童文学作品集《□07黑黑白白》等。

五、背景解读小说通过对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作者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

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这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节选部分就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六、人物概述1.传奇的人生,时代的挽歌——王琦瑶王琦瑶,一个美丽的上海女人,虽非红颜薄命,也属命途多舛。

17岁的王琦瑶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算不上倾国倾城,但也自有一番“沪上淑媛”的风采。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邀请去电影片场试镜,从此埋下了一个不甘平凡的种子。

试镜失败,照片却大获成功,参加上海小姐比赛获得季军,被国民党权贵李主任包养,一切都来得太快,快到她来不及去想抛弃了真心实意的程先生是不是正确,来不及考虑拥抱繁华会有哪些后果。

李主任飞机失事,王琦瑶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到邬桥避乱。

然而纵使与乡下男孩阿二有一段纯洁的感情,她又怎能甘心终老于这个世界的边缘?她终究要回到中心——上海。

阿二因为觉得配不上她,孤身去上海之后,她也选择了归去,那才是她心中的归宿。

王琦瑶静静地回到上海,以给人打针为生。

她低调地生活,因为过去的龃龉而不敢抱太大希望,可她无法甘于寂寞。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空白的,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些什么,只知道十年过去,王琦瑶带着15岁的女儿薇薇,以一个成熟的母亲的形象出现。

表面上看时代已经不属于她了,但事实上,正是她这样的女人显示着上海的底蕴。

她风韵犹存,然而是收敛着的,需要耐心品味的。

王安忆用一针一线的细腻语言,绣出了这繁华大上海的角落里,一个女人丰富而孤独的一生。

2.痴情型男性小人物——程先生小说中描写程先生的爱是含蓄的又是无怨无悔的。

他独具慧眼地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一往情深地爱上了王琦瑶,而这时王琦瑶又以从不承诺、自我保护的防线,把程先生唬得团团转。

王琦瑶是个很实际的上海女性,她所倾慕的是李主任那样具有开拓新天地的实力和能力的大人物,而程先生却是个小人物。

为了心中的情结,程先生居然终生没娶,而王琦瑶却只是感激他的恩和义,并没有接受他的情。

程先生一直寻求的是真爱,当他最后明白王琦瑶对他的不是真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他的心也死了。

他用一辈子去等待王琦瑶的真爱,结果却是一场空。

课堂交流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内容。

答案①吃穿②主旋律节选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他们由吃、穿、闲聊和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表现了上海普通市民埋头于自己生计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现实个体生命意义的感觉。

1.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是一群怎样的人?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人,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的边边角角里耐心地生活着的人,他们满足于日常的衣食生活,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命缺乏传奇色彩,心灵空虚无聊,没有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是庸常的普通小市民的代表。

2.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种种细节,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这些生活的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

它们琐屑却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来成就另一种抒写历史的方法:在她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这间屋子,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她所认识的历史。

对她来说,作为历史表象的“1957”是苍白的,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经意地滑过的年轮,它背后的日常形态的流水般的生涯,才是亘古而丰厚的。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裹挟的人。

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

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

“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3.对萨沙和严师母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

这种感叹里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衣的见解,这种见解与她的身份、经历有关,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越是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

4.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将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融为一体的?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地描摹或者复制,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