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412010 城市桥梁工程结构与材料目录1K412011 掌握城市桥梁结构组成与类型 (1)1K412012 掌握不同形式挡土墙的结构特点 (6)1K412013 掌握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重点) (7)1K412014 掌握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 (17)1K412015 熟悉预应力材料的技术要求 (23)1K412016 熟悉混凝土强度及配比要求 (28)1K412011 掌握城市桥梁结构组成与类型一、桥梁基本组成与术语(一)定义桥梁既要保证桥上的交通运行,也要保证桥下水流的宣泄、船只的通航或车辆的通行(二)基本组成1.桥跨结构=上部结构2.桥墩和桥台=下部结构3.支座4.锥形护坡(三)术语二、桥梁的主要类型(一)按受力特点分1.梁式桥特点:竖向载荷作用下无水平反力、梁内弯矩最大2.拱式桥1)主要承重结构是拱圈或拱肋2)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3)桥墩或桥台不仅要承受竖向压力和弯矩,还要承受很大的水平推力4)水平推力抵消荷载所引起的拱圈内的弯矩作用3.钢架桥1)主要承重结构是梁或板和立柱或竖墙整体结合在一起的钢架结构2)梁柱连接处具有很大的刚性。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部主要受弯,柱脚则要承受弯矩、轴力和水平反力。
3)这种桥的受力状态介于梁桥和拱桥之间4.悬索桥1)以悬索为主要承重结构,2)能以较小的建筑高度经济合理地修建大跨桥3)自重轻,刚度差,在车辆动载荷和风荷载作用下有较大的变形和振动5.组合体系桥1)最常见:连续钢构,梁拱组合2)斜拉桥也是组合体系桥(二)其他分类方式分类方式 桥类型用途 公路桥、铁路桥、公铁两用、农用、人行、运水、专用桥全长和跨径 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主要承重结构材料 圬工桥、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混凝土结合梁桥、木桥跨越障碍性质 跨河、跨线、高架、栈桥按上部结构的行车道位置 上承式、下承式、中承式1K412012 掌握不同形式挡土墙的结构特点一、常见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和特点见教材P41表格二、挡土墙结构受力主动土压力最小;静止土压力其次;被动土压力最大,位移也最大1K412013 掌握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重点) 一、钢筋施工备注:上述图片非教材内容,用于理解(一)一般规定1.规格:所用钢筋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标2.验收:不同钢种、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验收合格后使用3.钢筋在运输、储存、加工过程中应防止锈蚀、污染和变形4.变更:钢筋的级别、种类和直径应按设计要求采用。
需要代换时,应由原设计单位作变更设计。
5.吊环: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的HPB235热轧光圆钢筋制作,不得以其他钢筋替代。
6.隐蔽工程验收: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钢筋进行隐蔽工程验收,确认符合设计要求(二)钢筋加工1.调直1)钢筋弯制前先调直。
2)宜优先选用机械方式调直3)冷拉法调直时,HPB235钢筋冷拉率不得大于2%;HRB335、HRB400冷拉率不得大于1%2.下料1)下料前核对钢筋规格,根据钢筋设计要求和钢筋长度配料2)下料后,根据种类和使用部位分别挂牌标示3.受力钢筋弯制和末端弯钩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4.箍筋末端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1)箍筋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被箍主钢筋的直径;HPB235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HRB335不小于箍筋直径的4倍2)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备注:弯钩的形式,如设计无要求时,可按上图a)、b)加工;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应按下图c)加工。
5.弯制要求1)常温下弯制,不宜加热2)宜从中部开始逐步向两端弯制,弯钩应一次完成6.防护措施1)采取措施防止油渍、泥浆;防止受损伤(三)钢筋连接1.热轧钢筋接头1)接头符合设计要求2)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B.焊接接头优先选择闪光对焊C.机械连接接头适合HRB335和HRB400带肋钢筋的连接D.普通混凝土中钢筋直径<=22mm时,在无焊接条件时,可采用绑扎连接,但受拉构件中的主钢筋不得采用绑扎连接E.钢筋骨架和钢筋网片的交叉点焊接宜采用电阻电焊F.钢筋与钢板的T型连接,宜采用埋弧压力焊或电弧焊2.钢筋接头设置1)同一根钢筋宜少设接头2)接头宜设在受力较小区段,不宜位于构件的最大弯矩处3)同一钢筋不得有2个接头4)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5)施工中钢筋受力分不清时,按受拉处理6)接头横向净距不得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小于25mm(四)钢筋骨架和钢筋网的组成与安装1.钢筋骨架制作和组装1)钢筋骨架的焊接应在坚固的工作台上进行2)组装时按设计图纸放大样,放样时应考虑骨架预拱度3)采取控制焊接局部变形措施4)骨架接长焊接时,不同直径钢筋的中心线在一平面2.钢筋网片电阻电焊1)焊接网片的受力钢筋为HPB235时A.如焊接网片只有一个方向受力,受力主筋与两端的两根横向钢筋的全部交叉点必须焊接B.如网片两个方向受力,则四周边缘的两根钢筋的全部交叉点必须焊接,其余交叉点可间隔焊接或绑、焊相间2)焊接网片的受力钢筋为冷拔低碳钢丝,另一方向的钢筋间距小于100mmA.出受力主筋与两端的两根横向钢筋的全部交叉点必须焊接外,中间部分的焊点距离可增大至250mm3.钢筋现场绑扎1)钢筋的交叉点应采取绑丝绑牢,必要时辅以点焊2)钢筋网的外围两行钢筋交叉点应全部扎牢,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扎牢。
但双向受力的钢筋网,钢筋交叉点必须全部扎牢。
3)梁和柱的箍筋A.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B.箍筋弯钩叠合处,应位于梁和柱角的受力钢筋处,并错开设置C.螺旋形箍筋的起点和终点均应绑扎在纵向钢筋上,有抗扭要求的螺旋箍筋,钢筋应深入核心混凝土中4)夹角A.矩形柱角部竖向钢筋的弯钩平面与模板面的夹角为45oB.多边形柱角竖向钢筋的弯钩平面应朝向断面中心C.圆柱所有钢筋的弯钩平面应朝向断面圆心5)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A.当钢筋受拉时应小于5d,不得大于100mmB.当钢筋受压时应小于10d,且不大于200mm6)钢筋骨架的多层钢筋之间,应用短钢筋支垫4.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直线形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钢筋公称直径,后张法构件预应力直线型钢筋不得小于其管道直径的1/22)当受拉区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应在保护层内设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00mm的钢筋网3)钢筋机械连接件的最小保护厚度:不小于20mm4)应在钢筋与模板间设置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二、混凝土施工(一)原材料计量1.各种计量器具应按计量法的规定定期检定,保持计量准确。
2.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原材料的计量偏差。
3.对骨料的含水率的检测,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
雨期施工应增加测定次数,根据骨料实际含水量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二)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1.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搅拌时间(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机开始拌起,至开始卸料止)是混凝土拌合的重要控制参数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或每一单元结构物不应少于两次.评定时以浇筑地点的测量为准。
2.混凝土运输(1)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要求,使浇筑工作不间断。
(2)运送混凝土拌合物的容器或管道应不漏浆、不吸水,内壁光滑平整,能保证卸料及输送畅通。
(3)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在过程中,应保持均匀性,不产生分层、离析等现象,如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则应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快速搅拌。
(4)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到浇筑地点后,应按规定检测其坍落度,坍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
(5)预拌混凝土在卸料前需要掺加外加剂时,外加剂的掺量应按配合比通知书执行。
掺入外加剂后应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根据试验确定。
(6)严禁在运输过程中向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
(7)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应保证混凝土泵连续工作,受料斗应有足够的混凝土。
泵送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min。
3.混凝土浇筑(1)浇筑前的检查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支架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检查钢筋及预埋件的位置、规格,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浇筑。
在原混凝土面上浇筑新混凝土时,相接面应凿毛,并清洗干净,表面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2)混凝土浇筑①混凝土一次浇筑量要适应各施工环节的实际能力,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对于大方量混凝土浇筑,应事先制定浇筑方案。
②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③采用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以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不出现气泡和不再沉落为准。
(备注:振捣标准)(三)混凝土养护1.-般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
对干硬性混凝土、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大面积裸露的混凝土,有条件的可在浇筑完成后立即加设棚罩,待收浆后再予以覆盖和养护。
2.洒水养护的时间,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
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等要求以及高强度混凝土,不少于14d。
使用真空吸水的混凝土,可在保证强度条件下适当缩短养护时间。
采用涂刷薄膜养护剂养护时,养护剂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制定操作工艺。
采用塑料膜覆盖养护时,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严密,保证膜内有足够的凝结水。
3.当气温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措施,不得对混凝土洒水养护。
三、模板、支架与拱架(一)模板、支架和拱架的设计和验算1.模板、支架和拱架应结构简单、制造与装拆方便,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设计跨径、荷载、地基类别、施工方法、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及有关的设计、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设计。
2.钢、木模板、拱架和支架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 50214 和《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 的有关规定。
3.设计模板、支架和拱架时应按表1K412013-2 进行荷载组合。
4. 验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抗倾覆稳定时,各施工阶段的稳定系数均不得小于1.3。
5.验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刚度时,其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规定:(1)结构表面外露的模板挠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2)结构表面隐蔽的模板挠度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3)拱架和支架受载后挠曲的杆件,其弹性挠度为相应结构跨度的1/400;(4)钢模板的面板变形值为1.5mm;(5)钢模板的钢楞、柱箍变形值为L/000 及B/500 (L-计算跨度,B-柱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