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优秀课件《短诗五首 》
九年级上册优秀课件《短诗五首 》
作者简介 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
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 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 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 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 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 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 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 《落叶》《三弦》等。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尽了折 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 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 只好苦苦地、家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到了1944年, 诗人前来凭吊萧红墓。
二、新课讲解
诗句赏析
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 她友情之深挚。
二、新课讲解
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 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 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 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 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 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 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三、归纳小结
2.诗中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 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 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 追求。
四、强化训练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 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三、归纳小结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 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 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 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 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 之一。
四、强化训练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基调是( ) A.哀痛 B.寂寞 C.愤慨 D.惋惜
答案:B
一、新课导入
断章 卞之琳
二、新课讲解
感悟诗情
1.“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句诗有什么丰富含意? 这一句,点染出了桥上人所处的窗外的月夜风光,那桥、 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淡雅、 轻柔、迷蒙、缥缈的月色之中,这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 里忘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句中的“装饰”一词应如何理解? “装饰”表明白天看到的桥上人,成了楼上人夜晚美梦的构
二、新课讲解
朗读诗歌 风雨吟 芦荻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二、新课讲解
感知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根据理解,请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出来。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
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 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二、新课讲解
感知诗意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
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 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 的意蕴。
二、新课讲解
理解主旨
1.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
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 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象。
一、新课导入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 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 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现在我 们学习这首诗。
二、新课讲解
二、新课讲解
题目解析
何为口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 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 种“裂变”,一种“反应”。 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 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现代 诗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门汤家 镇。1930年开始写诗。1933年出 版第一部诗集《三秋草》,1935年 出版《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 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出版。
二、新课讲解
卞之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 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的创作与 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 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象征派 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杂志 这一时期的诗作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 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二、新课讲解
朗读指导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总计四句。一、二句均为七字, 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 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 “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致 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者觉 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之间分 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二”的音 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旧体诗的 “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常规。
“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 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 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 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 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二、新课讲解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二、新课讲解
体会情感
结合作者和萧红的关系及作者的处境,谈谈对自己感触最 深的句子或词语的理解。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 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 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 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 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成。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 无比美丽的。
“装饰”一词显出了动人的情意。
二、新课讲解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
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三、归纳小结
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 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 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 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因此,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 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二、新课讲解
感悟形象 面对这样的“大地”,结合诗中“我”的表现,体会一下
“我”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 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 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短诗五首
一、新课引入 月夜
沈尹默
一、新课引入
1918年1月,《新青年》 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 国新诗的滥殇;沈尹默《月夜》 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 讲,《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 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 文学诞生的标志。那么,这首 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二、新课讲解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现代 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 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 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 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二、新课讲解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 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 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 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 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 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 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它的主旨的是怎样的?
写作背景: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 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 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 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 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 求。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 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 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一、新课导入
统一 聂鲁达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 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 《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 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 一个是爱情。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1969年9月,聂鲁达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 提名。这次竞选只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携手合作的一种 策略。当人民联盟推举s ·阿连德·戈森斯为共同候选人后, 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 此他写下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