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李 玲,陈春泉,刘冰清(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旅游系,湖南长沙410002)(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收稿日期:2008-10-08作者简介:李 玲(1968-),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旅游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旅游管理。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保护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但要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更应关注其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认真地审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对其价值进行充分认识和发掘,从而在尊重传统和事实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和保护,使民俗旅游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永保生机。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8)12-0022-03 民俗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经历漫长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和传承下来的,是社会文化传承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现象,[1]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带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

民俗旅游是一种具有很高参与性的、可以陶冶人们情操、开阔旅游者视野的文化旅游。

一、传统民俗旅游开发的积极作用(一)民俗资源通过旅游开发表现出其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激发了对传统民俗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应用。

近几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民俗博物馆,说明了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社会的重新认识和重视。

许多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民俗事项被挖掘出来。

[2](二)实现了文化传承和传播。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与国际接轨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民族同时面对的两大主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和昆曲的消失,使中国失去了两项十分宝贵的民俗文化。

在传统民俗旅游的开发中,许多濒临消亡的传统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被整理、复现和展示,人们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也认识或认同了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开发,帮助我们认识和认知传统民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是中国人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新型途径之一。

(三)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内容,直接获取经济效益。

纯粹的旅游目的地多是由静态的景物构成,没有动态的景物相陪衬,就难以充分展示其活力。

而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歌谣舞蹈到节令庆典,为旅游业增添了观光、度假、娱乐、餐饮、购物、康体等诸多趣味十足)22)经济纵横#2008年第12期的产品开发方向。

全国各地近年来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数以万计,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民众和游客文化旅游消费的内容,从而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当前,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处境艰难,存在为经济利益牺牲民俗旅游资源、浮躁的心态扭曲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目的、旅游规划设计师对民俗旅游资源的精髓领悟不深等问题,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不少民俗文化项目受到冲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消失,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

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即出现了汉化现象,逐渐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异族风情韵味。

而在一些古城镇,为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利益,忽视了许多民俗文化资源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在进行掠夺式开发时,大兴土木,将现代建筑材料渗入古街宅中,这就大大降低了民俗风情的古典纯度,造成许多民俗文化资源严重破坏,个别地方甚至为了追求城市化、现代化,把珍贵的民居拆掉,而另建西洋式建筑;有的把上千年的古城墙推倒,修建马路等,很多民俗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了迎合市场而大批量生产,成为机器制作的工艺品,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二)民俗风情的商业化和虚伪民俗的风行。

旅游开发的商业活动主要手段是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包装成现代艺术形式,将其舞台化、程序化,机械化。

特别是一些游行、祈福、礼仪、歌舞,完全是一种舞台作秀,就使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本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遭受到歪曲破坏。

一些民俗旅游开发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迎合游客的猎奇、好参与的兴趣,搞一些假古董,或者自作主张的/发明0民俗。

在一些祭祀、歌舞、购物、游艺活动中大量加入现代或国外的文化元素,使那些/民俗娱乐0活动看似热闹,却查无根据,破坏了本民族特色,也破坏了祖先的规矩。

如,羌族的白石作为他们的崇拜神,必须放在屋顶或火塘上方,而不该为了招引游客而随意放置。

(三)民俗文化的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由于缺乏足够的文物收集和创意上的粗糙,近几年各地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面目趋同现象比较严重。

到处都是房檐挂几串辣子,房内有一部织布机子,要谈参与便是租衣上轿搞民俗婚礼,好像传统民俗就只有这点内容。

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与外来者趋同。

四川藏族羌族地区的语言、建筑、服饰、饮食、节日等方面逐渐汉化。

阿坝州汶川、理县等地藏族、羌族大多说汉语,穿汉族服装,许多人口中哼的是流行歌曲。

汉族式的房屋、装饰随处可见,藏羌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四)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退化。

一个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是该民族文化的核心。

各民族尽管发展历程各异,但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如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讲信用、重义不重利、忠诚朴实等。

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这些优秀的价值观正在退化甚至消失。

巧立名目乱收钱、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例子屡见不鲜,其行为和自己标榜的纯朴民风形成强烈反差。

许多游客大呼上当,扫兴而归,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形象。

[3]三、建议和对策目前我国民俗旅游产品的供给已呈激烈竞争的态势,民俗旅游开发也成了一种风险投资。

为了民俗文化的资源保护和传统民俗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这需要加强立法,使地方有法可依;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确定需要保护的民俗文化内容;更需要研究保护的措施和有效方式。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统民俗旅游现已成为普遍性的旅游产品,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面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冲击。

源远流长的民俗不断走向趋同和消亡。

同时,民俗作为一种隐形的文化旅游资源,它不像实物型的资源那样不易被改动,而是在开发中很容易被篡改、损害,甚至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也可能会消解殆尽。

因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刻不容缓。

)23)经济纵横#2008年第12期因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民俗旅游资源存在和旅游开发的前提,要使其留存,就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前提,走民俗生态之路,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为其建立生态保护区提供了优势。

可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指导旅游开发,构建生态保护区,实现保护区、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民俗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4](二)加强保护一些濒临消亡的民俗现象。

一些远古的民俗事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消泯,而这些民俗事象本身具有珍贵的民族和文化价值。

为了让优良传统文化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

一是制作影像资料,真实地记录民族民俗。

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摄像等影视记录方式将其制作成影像资料,并真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事象。

二是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0。

完整地保存或复原民俗村,是延缓传统民俗变异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美国政府对文化传统保护极为重视,不仅所有重要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等均善加保护,甚至年代稍久、较为重要或稍有一点特色的建筑都纳入保护之列。

三是全面加强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分阶段有重点的抢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

在文物保护中,属于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古碑等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近代的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还未明确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正处于被毁坏或外流中。

因此,文物部门应积极参与民俗文化抢救工程。

同时,抢救优秀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分清当前工作的主次。

如,当代被淘汰的工具、用具、服饰、民间戏剧、人生礼俗的仪式、某些宗教的经书、神偶等就应重点抢救。

(三)尊重民俗,因地制宜。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能跟风模仿,作秀媚俗,更加不能胡编乱造,移花接木,否则,不仅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旅游从业者自身的利益,因此,必需保持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和真实性,防止过度商业化,特别是要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现象,才能有效地保证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和保护。

要正确分析本地民俗资源的特色,结合本地和周边环境,有选择性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高品位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四)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文化传统的改变大致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一个社会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而出现,通常是源自发明和发现;二是由两个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而引起,通常是通过借用和传播。

信息交流将改变原有文化模式是文化变迁的客观事实,但各种民族文化的并存,是民族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

民俗旅游资源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应采取慎重态度,以相应的防范措施来阻止被外来文化同化和洋化。

如果民俗文化都被改成和汉族一样的大众化的东西,那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它真正的价值。

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可采用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的措施。

(五)严格管理,使中国的传统民俗旅游处处都成为文明之旅。

对于那些已建成或将建成的民俗村或其它民俗旅游景点,一定要加强从业人员文明经营、规范经营的教育和管理,一般的民俗村,经常依托某一自然村或聘用当地居民来进行经营和表演。

[5]许多原本很纯朴的村民,在商业化的表演和经营活动中,逐渐油滑刁钻,很容易出现硬拉强卖,仗势欺客的现象,如果景区景点的管理者疏于管理,便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旅游环境。

对此问题必须正视,严格管理,使民俗旅游景点真正成为淳厚民风的展示舞台、民族文化的交流平台,使中国的传统民俗旅游处处都成为文明之旅。

参考文献:[1]陈福义.导游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161 -163.[2]李骊明.传统民俗旅游开发的得失简析[EB/OL].h-t t p://17i /arti cle/8/59/187229.sht m,l2008-01-21.[3]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82-87.[4]尹得举.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48-55.[5]叶涛.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3,(3).(责任编辑:晓轩))24)经济纵横#2008年第1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