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宜历史与文化

信宜历史与文化

信宜饮食习惯普遍以大米、番薯、东薯(土豆)、木薯、玉米等为主食, 以猪、鸡、鸭、鱼、蔬菜及豆制品为菜肴。信宜人喜好大碌竹(又叫烟筒), 类似水烟,农村几乎家家有备,如有抽烟客入门来访,首先以大碌竹招待。
信宜民间文化娱乐,部分人爱玩乐器,喜欢竹笛、拉二胡、弹琴、擂大 鼓、舞狮舞龙、唱粤曲、唱采茶、唱山歌、 舞春牛。劳动之余,在树荫底下, 以木棍、竹枝或瓦片做棋子,玩牛角棋、锅笃棋、三鸡棋、云棋,金水水火 土五行棋和军棋、象棋。工余三五成群玩打狗,打丈、架人梯、叠罗汉、藏 青、捉俘虏等活动。女孩子则玩走窝(又叫走牛耳)、抛石子、跳绳、拔河 等游戏。
使司高州府
清朝时地属广东省高州府 民国以来信宜县的管辖地频变,
直至 1961 年重设信宜县,地属高州县1983 年信宜县地源自茂名市1995 年信宜撤县建市
唐虞时代(前 21 世纪),信宜地属南交。夏朝(前 21 世纪—前 16 世纪),信宜地属扬州南裔。商朝(前 16 世 纪—前 11 世纪),信宜地属南越。西周(前 1066 年—前 771 年),信宜地属南海。周灵王三十五年(前 334 年),被熊商打败的越人逃散到江南海上各地居住,是为百粤(越),信宜地属百粤。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 年),秦设置南海郡,信宜是南海郡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任嚣和赵佗奉命平定南越,设置南海、 桂林、象郡三个郡,信宜地属桂林郡。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派陆贾封赵佗为南越王。信宜地属南越。 汉元鼎六年(前 111 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越,设置南海、苍梧等 7 个郡, 开始设置端溪县(辖现在的德庆、郁南、罗定、云浮、信宜 5 县市及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隶属交 州刺史部苍梧郡。信宜是端溪县地,相沿了 613 年。 7 X;南朝梁(502—557 年),析端溪县地置梁德县(意在显示梁朝德政)及梁德郡,梁德县是信宜县前身,县 治在今池洞镇太安围底街,辖地包括现在信宜全市,高州县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罗定县的蕾滨、新乐、 都门、扶合、加益一带。隋开皇九年(589 年),平陈,废梁德郡,保留梁德县。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 梁德县名为怀德县,意取感怀隋王朝之德,县辖地不变。唐武德四年(621 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县,以 南近信山(在今镇隆镇沉冲村南面)、北接招义山即雷公岭(池洞镇与径口镇界山)得名,即取信山的信字与招 义山的义字,成信义县名,县址在今镇隆镇八坊村,信义(信宜)置县始此;潭峨县(以潭峨江得名,县址在 旧县村)。同时,设南扶州,辖怀德、信义、潭峨 3 县(即辖原梁德县地),州治迁到信义县治。武德五年(622 年),析怀德县地置特亮县(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县治在今径口镇木威村),隶属南扶州。唐贞观八年(634 年),南扶州改名窦州(以镇隆东江、西江汇合处的罗窦洞得名。据说,原来有巨长石横贯江的两岸,秋冬 潦尽,江水仅从石下的窦洞流出去,为便于通舟楫,后把该洞炸掉),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 4 县。称 信义为窦州,始此。宋开宝五年(972 年),废怀德、潭峨、特亮 3 县,其地并入信义县,仍属窦州,宋太 平兴国元年(976 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 信义县改名信宜县。信宜县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未变过。
信宜文化
信宜文化简介
尽管信宜是山区小城市,但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拥有其特色的文化。其中可以 分为建筑文化、风俗文化、工艺文化、艺术文化等;其中建筑文化中以镇隆镇保 存的古建筑为代表,风俗文化以年例出名,工艺以玉雕出名,艺术文化以飘色最 为出名。 简介 建筑文化 信宜古建筑文化——镇隆古书院。镇隆古书院位于信宜市镇隆镇。 学宫,也称孔庙。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在大洪国起义中作为大洪国王府。 艺术文化 飘色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信宜飘色最早流行于镇隆;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喜 庆活动时都会举行飘色巡游。信 宜 飘 色 艺 术 它 原 取 材 于 神 话 故 事 和 古 典 传 统 戏 剧 的 某 些 代 表 性 情 节 场 景 ,飘 色 造 型 逼 真 ,扑 朔 迷 离 ,让 观 众 叹 为 观 止 , 深受民众喜爱。 风俗文化
春节是民间最大节日,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村村喜庆,大人给小孩派利 事。正月十五左右,城区及周边镇都做年例,每家每户轮流请客吃饭,并开 展舞龙、舞狮,放电影、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 信宜话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离不开语言,讲信宜文化一定要谈一谈信宜的语言。要知道信 宜语言包括有白话、涯话(客家话)两种。同时信宜境内通行的方言是经过人口 迁移传入,长期整合形成的。
年例是信宜一个重要风俗,信宜年例受古俚僚文化习俗影响,至今遗风依存, 年例的飘色、春牛舞、白花灯巡游、八音、人班戏更是粤西独树一格,与 相 邻 县 市 不 同 。年 例 一 般 维 持 三 天 ,分 别 为 起 年 例 —— 正 年 例 ——年 例 尾 。 信宜风土人情
地处山区的信宜人,农村各种生活习俗与其它地方基本相同。信宜市语 言有信宜话、涯话两种。
信宜历史
据信宜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网坠、石纺轮、石船形砸考证,新石器时代 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简单地说信宜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 历史了;所以信宜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信宜历史进程图:
唐虞时代(前 21 世纪),信宜地属南交 夏朝是信宜地属扬州南裔 西周 时信宜地属南海 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百越三郡,信宜地属桂林郡 汉元鼎 六年设端溪县,信宜是端溪县地 南朝梁置信宜县前身梁德县,县治是今池 洞镇 唐武德四年置县,名信义县 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光义讳,信义县 改名为信宜县 元朝时地属海北海南道高州路 明朝时地属广东承宣布政
信宜历史与文化
信宜简介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东与阳春市相接,南与高州市交界,西 与广西毗邻,北与罗定市接壤。信宜境内多山地,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之 地;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玉矿更是全国唯一的“南方碧玉”;旅游景点以大自然、 纯生态为主题,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多。另外,信宜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分 别是朱砂镇琶洞少数民聚居地、新宝镇桂洞少数民族聚居村、钱排镇云开手少数 民族聚居村,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回族、藏族、黎族、布依族。 另外信宜的物产名食较多,南玉、脂松香、竹编工艺品、山楂、三华李等远外闻 名;在美食方面,怀乡三黄鸡是信宜传统名优特产,被誉为广东省四大名鸡之一; 粉皮是信宜传统著名小吃,尤以“柴枪粉”出名;还有香糯糍粑,信宜人称之为 籺(读“at”),也是信宜传统特色小吃。
1995 年 9 月 11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信宜县,设立信宜市。从此,标志着信宜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 一页,进入了新的历程。
信宜历史事件
公元 1850—1852 年,信宜暴发一场轰动整个粤西地区农民起义——凌十八 起义。 1857 年又一场农民革命风暴席卷了信宜大地——大洪国起义。
1927 年 12 月 16 日,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和信宜县委领导 200 多名信宜农军, 为配合广州起义发动了怀乡起义。 1945 年 2 月 2 日,信宜特派员陈志辉领导武装起义——桄榔武装起义。 1949 年 10 月 22 日,信宜解放。
信宜话的分布特点是“沿江分布”:境内鉴江流域为粤方言区,黄华江流域和南 江流域原为客家方言区。由于鉴江流域的粤语处于强势,不断向黄华江流域渗透 和扩展,使黄华江西岸的客家方言区逐渐演变为粤方言区,黄华江东岸的客家方 言区逐渐演变为客粤双方言区。
信宜历史文化名人
讲到信宜历史文化当然离不开历史文化名人;信宜主要在近代涌现较多的名人。 可惜的是由于信宜地处山区,交通历来就不便利,尽管信宜有千年的历史, 但相对于其他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来说,信宜的各方面的底蕴是相当薄弱, 一直都是鲜有大家出现。 革命名人 罗克明:池洞镇扶参村人,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委第一个书记,怀乡起义的主要领 导者之一。1927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信宜县委员会成立,罗克明任书记。12 月 15 日,发动了震动粤西的怀乡起义;宣布成立了怀乡区苏维埃政府。1932 年秋末,病逝于香港九龙广华医院,终年 30 岁。 教育名人 林砺儒:原名林绳直,北界上村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是我国现行“六三三” 学制的创始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纪念他,信宜 有意见以他名字命名的砺儒中学。 另外还有杨干华、林元等一批著名的作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