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2025中国制造

解读2025中国制造

解读《中国制造2025》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国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

推动“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背景和意义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

德国提出的“工业 4.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20%,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210多种,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

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40%。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在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

中国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口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落后于早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是客观必然,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12%。

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

这些都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坚实基础。

推动“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中国的制造强国进程。

对现阶段的中国,其战略意义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以技术和服务为主要拉动力的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绿色经济成为主流,中国需要加快跟进。

二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地位。

国际分工已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欧美国家将加快自身“再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

中国需要逐步向国际分工中高端发展,谋求参与国际分工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

三是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国际竞争已全方位展开,围绕制造业的技术、品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对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控制和主导。

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唯有提升制造业的发展层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所言,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目标和任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确立了更明确的目标,即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个十年,即到2045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第一个十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到2020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稳固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到2025年,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形成一批跨国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明显提升。

根据行动纲领,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需完成九大任务,包括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任务与德国“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相比,重点在于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这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是相符合的,并没有将目标和任务定的过于“高大上”,而是更多立足于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

德国与美国因为制造业本身就在中高端,国内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资本充足度都较强,其目标和任务要明显高于中国。

美国、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计划,核心是“制造+信息化+服务”,具体表现为“软硬兼施”,即以软件为主导,以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研发和生产水平;双管齐下,以制造+服务延长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以柔性的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将制造业与消费者直接连接;互联网+制造,以电子商务的渠道和网络信息技术将制造业与市场紧密相连。

可见,德国与美国是在实现中国制造第二个甚至是第三个十年的目标和任务。

因此,中国制造并不是要和德国、美国的制造业计划相比拼,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走好自己的路。

九大任务可以提炼出六个关键词,这六个词相加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即“创新+融合+品牌+绿色+服务+国际化”。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力量,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互联网+”就是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动智能制造,以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中国制造的产品拓展营销渠道。

品牌是中国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中国制造需要更多的品牌产品,甚至是国际品牌产品来支撑。

绿色制造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将逐渐被淘汰,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流,将服务融入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销售与售后服务,使商品与服务资源获得最优化使用,形成制造+服务的最优化效应。

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利益最大化。

中国制造2025与新材料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制造2025》为新材料上市公司的估值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已全部发布完毕。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两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等四个发展规划指南。

“借《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东风,新材料领域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华泰证券金属能源矿产行业首席分析师陈雳对记者表示,新材料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新材料产业升级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提升我国关键材料保障能力。

指南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强调以重点下游应用为导向支撑重点应用行业发展,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

其次,提升我国材料产业创新能力。

指南强调发展石墨烯、超导等前沿新材料,同时加强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突破关键工艺和装备制约,这有助于提升我国材料产业的基础创新能力和基础装备能力,巩固新材料领域的已有创新优势。

再次,完善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

指南提出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有助于完善产业链,解决新材料研发和应用脱节、产业化初期风险大等问题,提高新材料产业化进程。

要实现和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取多种路径和措施,甚至各个地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特色采取相应的路径和措施,不能盲目趋同,一蹴而就。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国际环境之下,制定制造业发展计划,要贯通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能将生产制造孤立于供应链体系之外,尤其是不能将重点鼓励性产业集中在某一个甚至某几个领域,否则,很可能又重复产能过剩之路,甚至形成中国制造的产量第一,但市场需求却不高的局面。

所以,在各地执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时,还是要鼓励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更要避免在国际市场低价倾销,自相残杀。

推进《中国制造2025》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市场主体乃至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B15821 姜文轩20154082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