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教案一、课文导入水龙吟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l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凭栏,捧着一心想用来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胸中的积怨仍无法驱散,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一下,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词“充满牢骚激愤之气,词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凭栏,强烈的表现了出来。
凭栏而抒发壮志,往往件伴随着激愤的、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因而词中常透出一股怨气和无奈。
凭栏,使词人更显得孤立、无助、冷清,倍增词中之哀。
以上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抒发壮志。
“栏杆”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一个词人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的平台。
激活学生思维,我们所学习的诗歌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岳飞(?)《满江红》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骤急的暴雨刚过,词人登上高台,凭着栏杆,举目四顾。
看到了什么呢?只有祖国的破碎河山,金瓯残缺。
他忍不住满腔激愤,却因为“豺狼当辙”的局面而壮志难酬,只有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欧阳修《踏莎行》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回词人是在为留守的女士设想了。
他劝慰她,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了望了吧。
就算看得再远,也只能看到一片平旷的草原,尽头处是轻烟淡霭笼罩的春山,而你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另一边更远的地方。
凭栏和眺望的结果是失望,只有无限的感伤,其愁思“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浪淘沙》下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用了倒叙手法,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忘却了自己亡国之君的身份,一晌贪欢,然而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回到了真实而凄惨的现实中来。
为什么“独自莫凭栏”呢?因为一旦凭栏向南眺望,便见到故国南唐的广阔江山。
虽然能望见,但是身为臣虏,无论如何也回不到故国去了。
无论如何也不能重新享有故国的无限江山和富庶生活了。
独自凭栏,再添一份孤独感。
以往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而现在伶仃一人,生活根本没有安全感。
今昔对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于是此人深叹“别时容易见时难”。
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和前两首的不同之处,在于词人不是在思念已沦陷之“故国”,而是抒发了对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的忧国之情。
上阙以“春”作为南宋王朝的化身。
因惜春而留春,因留不住而怨春,面对逝去的春光,哀感年华虚度,不得重用,而南宋国势日衰,借春归花落,传出了作者那一颗多么不平静的心!下阙则侧重写词人自己的遭遇。
“闲愁最苦”,说是“闲愁”,实是愁极怨极,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类同。
因为饱尝愁苦,郁积心头,反而觉得难以吐露,只能顾左右而言它。
最后,似乎是劝慰之语作结,但仍然没有从“最苦”的“闲愁”中挣脱开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强迫自己一个人不去倚高楼上的栏杆望远,也许是可以做到的。
但如何去阻止那为一片惨淡迷离的烟柳所遮住的沉沉欲落得斜阳呢?如何去挽救如日薄西山的国家的命运呢?这才是最令人断肠的“凭栏”。
结合自己以往读过的辛弃疾的词作谈谈你心目中的辛弃疾。
作家梁衡是如何评价辛弃疾的?由此导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整体把握。
1.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
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要求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语句并归纳概括。
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3、在散文创作中。
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
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
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课后练习一)——在文中,大事制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
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
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
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
具体段落,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并画出。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
2、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
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
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
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
——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将词人一一道来。
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
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
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3.语言品析(课后练习三)仔细品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排比句和对偶句加以朗读并体会,并思考这样遣词造句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
如:“南归之后。
他手里……和无奈的自嘲。
”“像屈原……只能热泪横流。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大进大退。
”……——这些句子,简洁凝练,文采飞扬,不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传神形象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4.强化训练:谈谈你对“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一句的理解,并依据你的理解写一组句子,要求全面,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不少于60字。
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如同一个硕大的碾盘,将武人的辛弃疾不停的揉压碾磨;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如同一柄龙泉宝剑,让政人的辛弃疾不停的在匣中鸣响;杰出的才能和思想,将如虹剑气化作龙蛇之笔,使词人的辛弃疾闪耀在宋代三百年历史的天空。
补充材料: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蹋莎行》),“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凭栏,似乎是所有词人最爱做的动作,而且似乎永远联系着惆怅,失落,不满等消极情绪。
词是一种感伤的文学,而危楼上的栏杆无疑成了这种感伤最频繁汇集的地方,涉及栏杆和凭栏的词作不胜枚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凭栏”意象如此广泛存在,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
一、词人为何如此喜欢凭栏。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棘手事、烦心事,可能会去阳台上、窗边上望望风景,放松一下心情。
当一个人思绪很乱时,很难再继续手上的事,这时或思考,或愁苦,总之外人看来就是在发呆,而靠在阳台栏杆上观景,这是一种发呆的理想形式!和风吹拂,风景如画,这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广阔的大自然的环抱下,心胸豁然开朗,宠辱皆忘。
词人大多感情细腻,很自然的会碰到万种愁绪,登楼,凭栏,也就很可能是他们慰藉自我,暂避烦闷的方式。
此乃以今人的想法来推测古人的行为。
从历史的渊源也可以来解释词人的凭栏。
它与民族心理有关。
登高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诗经》中有对登高的最早描写,登高的目的,不仅仅是远望而领略山光风物,“唯一不永怀”,“唯一不永伤”,是因为思念,为了解脱因思念而导致的烦恼和忧伤。
可见,登高最早就与抒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的《九章·哀郢》中也说:“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到了汉魏六朝,有王璨的《登楼赋》:“登兹楼以远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可见,唐宋以前,受登高传统的影响,凭栏现象就已产生,其目的不外“舒心”“销忧”,这些都为唐宋词人的大量凭栏做了铺垫,唐宋的凭栏是对登高传统的延续和推波助澜。
登高凭栏,还与栏杆的特性有关。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煜《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