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南宋初朱震在《汉上易解》中也述及此事,《宋史·朱震传》中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
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朱震在宋高宗四年(公元1134年)为高宗讲《易》时,在《进周易表》中亦曾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
朱熹是坚持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者,他不同意朱震“修传周敦颐”的说法,只勉强承认穆修对周敦颐有所影响,而《图》仍系周敦颐所自作。
他在《再定太极通书后序》⑵中说:张忠定公(张咏)尝从希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
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万物之理,巨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耳。
在《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⑶中说:五峰胡公仁仲作《通书序》,……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是以尝窃疑之。
及得志文⑷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
因此,朱熹在《濂溪先生事状》⑸中肯定周敦颐作《图》及《图说》。
他不仅肯定周敦颐作《太极图》;而且认为《太极图》应列为《通书》之首篇;更认为周敦颐道学之奥妙均具于《太极图》中。
《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⑹: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
……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志,叙所著作,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
及至明末,王夫之(船山)认为只有第二圈之“取坎填离”图是陈抟所传,其余则皆为周敦颐所自作。
《思问录外篇》:《太极》第二图,东有坎、西有离,颇与玄家毕月鸟、房曰兔,龙吞虎髓、虎吸龙精之说相类,所谓互藏其宅也。
世传周子得之于陈图南,愚意陈所传者此一图,而上下四图,则周子以其心得者益之,非陈所及也。
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⑺中说,周敦颐“得图于方士,得偈于释心证,而后推墨附儒,借大易以申之,更为《太极图说》”。
认为此图非易,为老、仙、释淆乱之作。
《太极图说辨》中说:太极图者,并刃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则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悟精蕴,但缀说于图,合二途为一门,……又惧老氏非孔孟之正道,不可以传来学,借大易以申其易,混二术而总冒以儒……。
清毛奇龄依据:张南轩所说周濂溪之学始宗陈希夷,后从穆修、邵康节游,又尝学于润州鹤林寺僧寿涯;胡汲仲《大同论》所说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传,周子之传出北固(润州)竹林(鹤林)寺僧寿涯;胡双湖一桂《启蒙翼传》所说胡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僧寿寺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传二程等说法。
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端绪于陈抟及僧寿涯,所谓“方士所传,老僧所授”,周敦颐合二氏加以修饰,绘制出了《太极图》。
他在所撰《西河合集·太极图说遗议》⑻中肯定周敦颐传《太极图》:闻之汉上(朱震)所进图在高宗绍兴甲寅,而亲见其图,而摩画之,则在徽宗政和之丙申,……况其图后注云:右太极图周惇实,茂叔传二程先生,其称惇实,则在英宗以前,未经避讳改名之际,其图之最真最先已暸然矣。
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基本上都肯定周敦颐作了《图》及《图说》。
而自宋以来,持异议者亦复不少,如宋陆九渊、清朱彝尊可为代表。
如朱熹《答陆子静书》⑼记载:象山陆九渊书云: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
陆九渊最根本的理由是,《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在“太极”之上又加“无极”,“太极”是儒家宇宙本原的术语,而“无极”乃道家宇宙本原的术语,周敦颐是儒家,他所著《通书》亦不言“无极”,故断定《图》与《说》非周之作。
可是他又有所犹豫,接着说: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是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盖已知其说之非矣。
此言殆未可忽也。
及至清代,朱彝尊撰《太极图授受考》,在该文的前部分也说: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钟离权,权得说于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周敦颐取而转易之,更名《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
可是在该文后部却又拐弯抹角怀疑周传《太极图》之说。
他写道:山阳对积作元公⑽年表,书庆历六年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珀假促南安,因与先生为友,令二丁师之,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尔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
考是年元公以转运使王逵荐移知彬县,自是而后,二程子未闻与元公觌面,然则从何地手授乎?伊川撰《明道行状》云:“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未知其要,泛□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后得之”。
绎其文,若似乎未受业于元公者,不然,何以求道未知其要,复出入于老、释邪?言外之意,即程颢并不曾受图及说于周敦颐,由于程颖多年出入于老、释,则图及说可能为程颢所作,非周敦颐所作。
综上所述,我认为潘兴嗣、胡五峰等与周敦颐同时,而且关系较密切,朱熹根据他们的记述加以考订,是比较可靠的。
陆九渊、黄宗炎、朱彝尊等之所以有疵议,关键在于儒道相绌,出发于维护儒家尊严,千方百计要摆脱周敦颐开创的道学吸取了道家“无极”之旨的说法;可是在事实面前,又只能无可奈何地游移其词,甚至如黄宗炎在承认之后却又痛斥这是“奉螟蛉为高曾”、“戴僭窃为君父⑾”,不免失之偏激。
其实朱熹早就力辟关于周敦颐吸取道家“无极”为宇宙本原的说法。
据《国史·周敦颐传》所载《太极图说》原文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朱熹觉察到这样会过份抬高道家,有损儒家尊严,于是他在考订《太极图说》时,便删去“自”、“为”,并且一再解释“无极”乃是指“太极”的原始体性,无声、无嗅、无形……。
在《太极图说解》中说:“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其实,这都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第二节《太极图》、《太极图说》蘊义据《周子全书》卷一记载,经朱熹整理考订后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为: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曰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元脱脱撰《宋史·周敦颐传》亦录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
与《周子全书》所录《太极图说》相校,则微有出入,“四时运焉”改作“四时行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改作“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余尽同。
关于周敦颐《太极图》,我所见到流传下来的图式,有好几种。
(一)朱震向来高宗所进周敦颐《太极图》。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
胡安国荐于高宗。
既至,高宗问以《易》、《春秋》之旨,他把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进给了高宗。
据清代毛奇齡《太极图说遗议》所抄录朱震《易挂图》上卷《太极图》,其图示:自上而下,首圈为“阴静”。
次圈为“坎离匡郭”图。
首、次圈表示自“无极而太极”。
“坎离匡郭图”外边的一轮,左边白表示“太极动而生阳”,右边黑表示“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第二轮黑白相错,左黑右白,表示“静极复动”;第三轮白黑相错,左白右黑,表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圈的“阳动”与五行相生联在一起,表示太极生两仪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行。
?=相生图至首圈“阴静”,就体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图中下小圈,表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第四圈表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产生了人类。
第五圈表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朱熹所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祖籍安徽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县,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
朱熹得程氏正传,非常重视《太极图》。
他校订周敦颐著作,《太极图》便包括在内。
《宋史·朱熹传》载,朱熹著有《太极图解》。
《周子全书》中录朱熹考订的图示为:据《朱子图解》,大意是:(第一圈)○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
(第二圈)此○之动而阳、静而阴也。
中○者,其本体也。
左圈者,阳之动也,○之用所以行也。
右圈者,阴之静也,○之体所以立也……。
(第三圈)此阳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
者,阳之变也;者,阴之合也……。
(第四圈)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
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
(第五圈) ○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