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外心理学界有关宽恕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对于宽恕的界定、影响宽恕的因素以及宽恕的模型。
最后提出了当前宽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宽恕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宽恕;共情;宽恕模型;自我宽恕
一、宽恕的概念
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受到特别重视,但宽恕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不尽相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个人修身养性、道德升华的必要条件;而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一种爱,是“上帝的指示”。
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宽恕进了界定。
north[1] 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用理解、同情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
enright及其同事进一步补充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方共同作用。
mccullough [2]等人则以共情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基于对冒犯者的共情产生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
二、宽恕的影响因素
(一)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宽恕受人格特征的
影响。
brown[3]通过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张登浩等人的大七人格与宽恕各维度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三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二)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即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zechmeister等[4]采用叙事法进行研究,发现共情特质高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归因和描述较为积极,产生的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冒犯者。
(三)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fincham等[5]发现责任归因既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面情绪反应而间接影响宽恕。
(四)侵犯的后果及道歉对宽恕的影响。
侵犯的后果是指冒犯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后果消除的程度。
研究表明侵犯的后果的消除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侵犯后果消除得越彻底,就越容易得到宽恕。
道歉既可以直接影响宽恕,也可以经共情间接影响宽恕。
(五)个人的文化背景。
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人的宽恕的产生。
宽恕自己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被认为是必要的,而在东方
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这在西方宽恕自己是通过个人领悟、专业咨询的途径而达成,而在东方则是通过群体的叙述、仪式和象征而达成的。
三、宽恕模型
(一)人际宽恕压力应对模型。
worthington提出冒犯行为是一种人际间的压力源,个体必须选择面对或者逃避。
如果个体将冒犯行为判断为威胁,个体会经历反刍、不可宽恕情感,以及由公平感产生的报复动机以及回避动机;如果个体将冒犯行为评价为挑战,个体就会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以及关注事件中的意义,这些将会产生公平动机、和解动机或者利他动机。
(二)人际间相关变量模型。
koutsos认为,对冒犯行为能否得到宽恕,主要的预测变量分别是被冒犯者的个性宽恕倾向、被冒犯者对之前关系的评价、冒犯者实施冒犯行为后的积极行为(如倾听抱怨、道歉、提供赔偿等),以及被冒犯者对类似行为是否会再次发生的预测。
koutsos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人际间宽恕是个体内因素与人际间因素的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模型。
hook等人[6]提出的集体主义宽恕模型从决定性宽恕和情绪性宽恕的角度来解释集体主义背景下的宽恕。
他们认为集体主义的个体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会更多地选择决定性宽恕,即在行为上选择宽恕,但情绪上并不一定有积极的变化,尽管一些情绪上的积极变化
会随着行为上的宽恕而产生,但这并不是宽恕的主要动机。
四、宽恕的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宽恕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概括起来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理论构建的研究急需完善,要使宽恕的研究在概念、基本规律上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界定。
②宽恕测量工具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本土化。
③对于宽恕的发生、效用以及与人类健康、良好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还需更多的纵向和实验研究的支持和求证。
④针对特定的冒犯者、冒犯行为和情境以及被冒犯者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如对暴力虐待以及婚外情中的受害者的宽恕的研究。
尽管心理学对于宽怒的研究尚处于零散状态,但已经开始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north j. wrongdoing and forgiveness. philosophy, 1987,62: 336~352
[2]denton r t, martin, m w. defining forgiveness: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process and ro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8, 26(4): 281-292
[3]brown r p.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tendency to forgive: construct validity and links with depression .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 29(6): 759-771
[4] zechmeister j s ,romero c. victim an d offender
accounts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of forgiveness and unforgive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4): 675~686
[5] f incham f d, paleari f g, regalia c. forgiveness in marriage: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ttribution,and empathy. personal relationships,2002(9):27-37
[6]hook, j. n., worthington, e. l., jr., & utsey,s. o. (2009). collectivism, forgiveness, and social harmon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7, 82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