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能量流系统设计总结

第3章 能量流系统设计总结


氢能 沼气 酒精
2
二、能量流
(一)能量流及其支持系统
能量流在能源和载体支持下,实现能量的供给、传递、 转换及使用。能量流载体包括:能量传递装置、能量转换装 置、能量使用装置及能量回收利用装置。
3
(二)能量流的分类
1. 热能型能量流
提供含热能的物质,如燃料、蒸汽、热水等的利用热 能。热能型能量流简称热能流。
第3章 能量流系统设计
郑刚
1
§3.1 概述
一、能源
人工性 自然能源 (一次能 源) 传统性 来源 再生能源 传统能源 来自太阳 植物燃料 水能 海水热能 海浪能 太阳能 风能 油页岩 新能源 来自地球 天体引力 火山能 地震能 地热能 核能 潮汐能
非再生能 源
天然气 石油 煤
人工能源(二次能源) 火药 蒸气 电能 煤油 汽油 煤气 石油液化气

E2回收利用时
Qx xi W Ex 2 1 Ex1 Ex1
E2不回收利用时 Ex 2 Qx xi W 1
Ex1 Ex1
17
能分析法仅研究能量的外部损失,如摩擦损失、 散热等等。而(火用)分析法不仅研究外部(火用) 损失,而且还研究系统内部各种不可逆传递、转换过 程所造成的(火用)损失,因此(火用)分析法更加 全面和深入。
14
(二)能级系数
任何能量都由两部分组成,该能量中可以转化为 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称为Exergie(火用);其余不 可以转化为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称为Avergie(火 无)。 E=Ex+An (火用)值,即有用功在能量中所占的比例,称为 能级系数。用λ来表示,它是能质的评价指标。 1. 高级能:λ=1 2. 低级能:λ=0 3. 中级能:0<λ<1
W E Q 1 2 E1 E1
16
(二)(火用)分析法
Ex1 W Ex 2 Qx xi
Ex1----输入系统,或由工质带入系统的(火用)值; Ex2----输出系统,或由工质带出系统的(火用)值; W----系统做出的有用功,即(火用)值; Qx----系统向环境排放能量中所含的(火用)值,它退化为 (火无); xi ----系统内部各种不可逆的能传递和转换所造成的(火用) 损失总合。
四、节能
节能是指完全地、充分地利用能源,以最少的能 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8
1、节电 2、工业窑炉节能 3、工业锅炉节能 4、大力开发再生能源,取代非再生能源 5、管理途径节能 提高效率和功率因数,回收利用能源,加强科学 管理。

中等

很大
石油 制品
太阳能 电池能
自然 不再 生
自然 再生 人工

稍难
中等
中等
交通工具中的内燃机,要求 体积紧凑的窑炉
太空航天器,远离城市无电 力供应地区 交通运输工具中能源,备用 电器
9
小 小
中等 较易
小 小
无 较小
(二)能量传递和转换装置
能量是指对运动着物质的做功能力的量度。 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广泛使用的能量形态,借助 能量转化装置,不同能量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有些能量转化效率接近100%,如电动机,电炉, 变压器等等。而有些则只能转换一部分能量,如内 燃机。 能流传递条件:存在能量不平衡势,能量自发从高 位传递到低位。
2. 物质运动型能量流 提供和利用物质运动能。物质运动可以是机械运动、 电流、液流等,相应的能量称为机械能流、电能流及液压 能流等。 下面以机电能流和热能流为例说明。
4
切削机床进给驱动系统
5
炼Hale Waihona Puke 高炉系统6炼铁高炉系统的能流图
高炉是使用热能的生产 设备,又是能量流的载体, 焦炭和热空气在高炉内发生 化学反应。 其余能量转换装置有: 热风机、发电站、炉顶透平发电机。
综合法
12
§3.2 能量流分析
一、能量
能的数量简称能量,统指度量物质运动时做功能 力的物理量。 单位: 国际单位制:焦耳(J) 工程上:千卡(kcal)热能单位 千瓦小时(kW· h) 电能单位 换算关系式: 1kcal=4186J 1kW· h=3.6×106J
13
二、能质
(一)能质概念
能不但有数量之差,还有质量高低之分。能的质 量简称能质。 理论基础:热力学第二定律 1. 热能传递具有方向性。 2. 机械能可以百分之百的转换为热能,但 不能逆向转换。 各种形态的能质可以归纳为三类: 1. 高级能,如机械势能和动能、电能等 2. 中级能,如热能、化学能 3. 低级能,如大气,海洋等环境拥有的能
8
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常用能源
能源种类 来源 能流 密度 大 转换机械 能的难度 较易 载体 占地 较小 对环境污 染程度 小 应用场合 电能 人工 应用广泛,各种机电一体化 生产系统直接使用电能,或 转换成机械能,光能等使用 用热量大、固定不运动的窑 炉,火力发电系统
燃 料 能
煤及 制品
自然 不再 生
7
三、能量流支持系统
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的能量流支持系统由能源、能量 传递和转换装置、能量使用装置、余能回收利用装置等 组成。
(一)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的能源
1. 电能 方便转化、能流密度大、方便、污染小 2. 煤及石油制品 能流密度大、污染大 3. 太阳能 无污染、能流密度小、能流不稳定 4. 化学能 用于蓄电池便于携带、能流小
10
(三)能量使用装置
生产过程的基本功能是制造产品,即使用能量对 原料做功,使其转化成产品。对于自动化的或机电一 体化的生产系统来说,还有一些重要的辅助功能,即 为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提供物料流和信息流。 许多能量使用装置就是生产设备本身,有的能量 使用装置又是能量转换装置。
11
切削成形法 束缚成形法 几何成形法 堆积成形法 编织成形法 化合法( 包括燃烧法) 化学变化法 化分法( 包括还原法) 原料--产品转换方法 粉碎--混合法 物理变化法 溶化--蒸发--烘干法 气相--液相转换法
15
三、能分析法和(火用)分析法
(一)能分析法
E1=W+E2+Q
E1----输入系统,或由工质带入系统的能量; E2----输出系统,或由工质带出系统的能量; W----系统做出的有用功; Q----系统排向环境的能量损失。
E2回收利用时
W E2 Q 1 E1 E1
E2不回收利用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