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美的遇见——三毛(讲座稿)

最美的遇见——三毛(讲座稿)

东源县实验中学“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系列读书活动最美的遇见——三毛东源县实验中学赖丽贵我与三毛大家好,受语文科组之托,第一次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讲座。

因为跟大家都不是很熟悉,有些同学还不认识我,那我从我说起吧。

熟悉我的朋友都说,我是一个流浪的人。

是的,我一直在流浪。

这流浪的岁月大概是从大学开始的。

我在湖南衡阳读的大学,那是第一次走出广东。

一个人坐上夜行的火车去衡阳,那时候的火车走得很慢,到达衡阳的时间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多,第一次出远门,我就在衡阳那个破烂的火车站广场坐到了天亮。

后来,这浪迹天涯的脚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大学四年我走过了湖南的名山大川,我看过张家界的夏天与冬天,来到凤凰古城在沈从文墓前坐上半天,每学期都去爬一爬南岳衡山,站在橘子洲头看看浩渺的湘江;在杂志上看到信阳的鸡蛋灌饼很好吃,就兴冲冲地坐上火车从湖南到河南去吃个早餐;武汉的樱花开了,就到武汉去吧;课少的时候跑到桂林去隐居了一个星期,暑假跑到山西去看盐湖,在壶口瀑布被深深震撼……工作以后,空闲时间就只剩下暑假了,两个月的暑假我会在家蛰伏一个月,剩下一个月就在外面游荡了。

我来到厦门,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就拿着一张地图,从厦门到漳州,到莆田,到福州,到温州,杭州,上海,苏州,一站一站地走,直到钱包里只剩下一张机票的钱,才决定回家。

后来我去云南,记得在腾冲的烈士墓园被深深震撼,记得高黎贡山上的一阵阵云雾,记得香格里拉的天葬台;我去敦煌,记住了戈壁上的落日与风车;去张掖,记得了如伤痕一般的七彩丹霞;去青海湖,记住了一抹蓝;去拉萨的时候路过德令哈,想起诗人海子在吟诵“今夜,我只想你”;还记得高原上八月的雪,记得色达让人忍不住泪流的红,记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磅礴,记得川藏线上一条条美得想哭的峡谷……你知道吗,这所有的路都是我一个人去走的,就是一个人走。

我想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旅行更是对自由和自我的追逐。

有时候会去想,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人呢?我知道,这一切的发生,都因为初中的时候在书中遇见了一位遗世而独立的女子,她对我的影响超过了父母,超过了老师,她让我知道了世界的广大,让我知道一个女孩子也是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她让我乐观,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细腻的理解;也是她,让我认识了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震撼心灵,她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活法原来可以那么自由,那么自我;她让我学会了享受生命中那些刹那的喜悦,让我在艰难的日子中学会了谅解自己。

她,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讲座要讲到的人——三毛,我的人生启蒙者,我最爱的女作家。

笔名“三毛”的由来我们先来看看百度百科对三毛的介绍:三毛(1943—1991),女,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

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

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为什么叫做“三毛”?可能有些同学知道,三毛原本是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一个人物,是个只有三根头发的小孩。

三毛在曾写过她笔名的由来:“张乐平先生笔下的小三毛,连头发都只有三根,可见这孩子一切的缺乏,可是三毛是一个很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坚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

看《三毛流浪记》内心的滋味十分复杂。

等到有一日,我也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坚持,那就是:在我的笔下,我所观察、我所记录的人生通相,即使平凡如我的,但那人性的光辉与高尚,在那沉默的大众里,要给这些同类一个肯定、欣赏、认同和了解,甚而理所当然的在生活中继续实践我们的真诚。

于是,在我决定笔名的时候,我选择了‘三毛’。

”三毛作品简介三毛作品多为短篇集合成册,挑几本说一说。

《雨季不再来》主要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详细记录了三毛17岁到22岁的一些经历,并真实呈现了三毛少女时代的一些成长感受,从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一直到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自信的青年。

这本书中透露出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深刻的印证了三毛传奇的性格的痕迹,对读者了解三毛的性格与为人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可以算是对三毛沙漠生活的一种写实。

书中可以看到三毛作为一个妻子,一个女人,优雅贤惠,善良宽容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三毛作为一名作家,是那么的热爱生活,那么的热爱大自然,给予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这也是三毛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

《梦里花落知多少》叙写了三毛的丈夫荷西去世后三毛独自一人的孀居生活,向读者展现了三毛渐渐走出人生低谷,再次坚强面对生命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是三毛文学创作的巅峰。

《万水千山走遍》记录了三毛游历中南美洲多个国家以及首次回归大陆的旅行见闻,对中南美洲的许多著名景点都有细致描写,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对探索神秘异国的渴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游记。

三毛的少女时期有人说,三毛,你是一个如此乐观的人,我真不知道你怎么能这样凡事都愉快。

但其实,少女时期的三毛曾经经过很长一段的阴郁、伤感,甚至病态的成长岁月。

在作品《惑》中她曾有这么一段描写:黄昏,落雾了,沉沉的,沉沉的雾。

窗外,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断线的风筝,一阵小风吹过,它就荡来荡去,在迷离的雾里,一个风筝静静地荡来荡去。

天黑了,路灯开始发光,浓得化不开的黄光。

雾,它们沉沉的落下来,灯光在雾里朦胧……天黑了。

我蜷缩在床角,天黑了,天黑了,我不敢开灯,我要藏在黑暗里。

是了,我是在逃避,在逃避什么呢?我听到一阵歌声,"我来自何方,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地吹……海哗哗地流……"我挥着双手想拂去那歌声,它却一再的飘进来,飘进我的房间,它们充满我,充满我……年少的她总是在思考生命与生活的价值的问题,她似乎陷入了幻觉,出现了忧郁症的症状,打针,吃药,心理治疗,镇静剂,过多的疼爱都没有用。

她逃学、自闭、叛逆,她喜爱在墓园里静静地看书。

后来她去了法国,她曾在信中说:"妈妈,你不要怪我。

我不是坏女孩子,我只是……有时我觉得寂寞难受。

不要再劝我回去,没有用的,虽然在这儿精神上苦闷,但我喜爱飘泊……"是什么让她变成了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她曾说,"出国前,我的个性很不开放,始终所想的就是一个人生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那时候常想死,想自杀,但是到了西班牙,看见别人的生活方式,才知道这样也是健康的,并不肤浅。

"改变她的是生活的阅历,是时间,是对生命价值深刻的思考。

我想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三毛的爱情三毛与丈夫荷西的爱情故事收录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

荷西是西班牙人,是个非常英俊的男孩。

遇见三毛的时候他18岁,上高三,三毛上大学三年级。

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由于习惯流浪,三毛拒绝了荷西的追求,但是他们有个六年之约,荷西说:"再等我六年,让我四年念大学,二年服兵役,六年以后我们可以结婚了,我一生的想望就是有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

"六年后的事谁能说得清呢?六年后,遭遇了一些变故的三毛从台湾回到西班牙,再七个月后,他们在沙漠里结婚了。

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也有例外的时候荷西:如果跟我呢三毛: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荷西思索了一下:你吃得多吗?三毛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有杂志社向三毛邀一篇"假如你只有三个月可活,你要怎么办?"的稿子,三毛拒绝了,为什么?她说:因为我有一个丈夫,我要做饺子给他吃,所以没能写。

在他们结婚六年之后,荷西在一次潜水意外中去世,年仅三十。

对于死亡,他们是曾有过约定的,荷西说: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两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齐去吧!此时悲痛欲绝的三毛在荷西墓前痛苦着说:在塞而维亚的雪地里我们已经换了心,你的心就是我的,而我的是你的,今日埋下去的是我们。

三毛说,我总是在想荷西,总是又在心头里自言自语:“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有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

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三毛与荷西的撒哈拉时光三毛与荷西婚后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撒哈拉沙漠中度过的,那是三毛人生中最艰苦,也是最快乐的六年时光。

艰苦的是沙漠中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快乐的是他们在一起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三毛。

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她把日常的生活过得诗意而富有创意,为心爱的丈夫荷西下厨是她最简单的幸福,把煮过的粉丝称为“雨”,把炸过的粉丝称为“尼龙丝”,把猪肉干谎称为“喉片”,《白手起家》里三毛对新家的布置让我感同身受,对于一个家,正因为有爱,才有了精益求精的心情与动力,自己动手搬搬抬抬、做家具、粉刷墙壁、用小饰品来用心装扮,这样的不知疲倦,正是一颗对未来充满期待、对家这个温暖的小窝充满热爱的心在驱使。

结婚时,荷西送给三毛一副骆驼头骨,大概只有荷西做得出来,也大概只有三毛会欢喜接受。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与反思生活的三毛。

在《沙漠观浴记》里,她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因为想了解当地人洗澡的现况,她险些被误以为是“偷窥狂”,让人忍俊不禁;在《收魂记》里,她带着照相机游走在大漠,面对落后的观念与愚昧的思想,当替人照相被认为是夺人魂魄时,她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观念的产生到底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掺杂着人为的因素,让人难以一言以蔽之。

生活的艰苦,沙漠恶劣的环境都赤裸裸的摆在了她的面前,可一次次都经过她一双巧手,使自己的日子在荒芜的沙漠中,幸福的开出花来!三毛之死后来回归大陆的三毛去了敦煌,在作品《夜半逾城——敦煌记》中她写道:夕阳染红了这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我对伟文说:“要是有那一天,我活着不能回来,灰也是要回来的。

伟文,记住了,这也是我埋骨的地方。

”1991年1月2日,三毛因为子宫内膜肥厚,影响荷尔蒙分泌住进医院。

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重病,更不是什么绝症。

然而两天后,1991年1月4日,早晨七点零一分,清洁工走进三毛的病房准备打扫卫生,却发现三毛在卫生间里,用一条咖啡色长丝袜,自缢于内吊点滴的挂钩上。

关于三毛的死因,我们不想多论,随着慢慢的长大,也明白了三毛其实真的并没有那么好,她的故事确实有讲不通的地方,她也确实对人和事美化了许多,这是不再争执的一个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