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传统物理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由此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成为了以模仿、训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首先,研究性教学将改变教师的职业观。
其次,研究性教学将促进教学规范的改变,那种由教师传递客观事实的模仿性、维持性学习将转变为建构主义的创新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
课堂研究性教学模式案例——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过程】
(一)吸引阶段
教师:同学们,如果你用力打另一同学一巴掌,你的手会感到怎样?
学生:很痛。
教师:你打了别人,你为什么疼呢?下面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
我把玩具车放在平板上,让玩具车向左前进,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平板车向右后退。
教师:你打了别人,你为什么疼?玩具车向左前进,平板车为
什么自动向右后退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牛顿第三定律。
(二)探究和评价阶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你打了别人,你的手也会疼,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因为别人也给我的手一个作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玩具车向右前进,平板车自动向左后退,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平板车给玩具车一个向右的摩擦力,与此同时玩具车也给平板车一个向左的摩擦力,说明物体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教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这两辆车所受的两个力( 板书)
教师:你们能否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学生甲:脚踢足球时,球飞出去,同时球也给脚一个作用力,脚也疼。
学生乙:鸡蛋碰石头。
学生丙:手拉弹簧。
教师:通过上述大量事实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板书)。
2.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两人一组,每组给一对弹簧称,请你们自己设计实验,看谁能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学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师:在你们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两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的情况?
学生:有。
老师:为什么?请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当两弹簧秤不在一条直线上时,两弹簧秤的示数就不相等。
我们这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不相等,是因为有一个弹簧秤有误差。
教师:这说明实验要规范,不规范的实验是得不到正确结论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规范的实验(课件展示)。
上面得出的结论最早是牛顿总结出来的,所以这个结论叫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课件展示)。
下面我们再用实验探究一下,看这两个力的性质和作用点有什么特征。
我在这两个平板车上各固定一块同性磁极相对的磁铁,把它们挨近后松手,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两个平板车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如下图 (板书)
教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磁力也相互的。
教师:玩具车放在平板车上,那么我请同学分析一下玩具车与
平板车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学生:玩具车对平板车有一个向下的压力,与此同时平板车对玩具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教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也是相互的。
教师:苹果为什么落地?
学生;苹果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教师:与此同时苹果对地球也有引力作用,这一事例又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也是相互的。
教师:如果其中的一个作用力消失了,那么另一个作用力还存在不存在?
学生:另一个也同时消失。
教师:根据以上的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前后两桌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相反?看哪个组总结得简明扼要,总结好了的请到黑板上用板书表示出来。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有新意,新就新在牛顿第三定律用这种方式表达,好记,而且又能充分、深刻的帮助同学们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
牛顿第三定律应用很广泛,你们能举出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实例吗?
学生:划船、蹦床、对着墙打乒乓球。
教师:汽车的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就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
如果我们把车轮架空,不让它接触地面,这时只看到车轮空转,汽车并不向前前进(课件展示)。
总之,课堂研究教学有利于师生在付出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是在课堂上通过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的节省师生精力的教学模式。
但并不是所有科学知识都应该用研究的方式来教授,有效的科学教学要求运用多种方式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