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二、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8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生态农业试点及相关理论。1979年,党的 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 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在工作、生产实践中一定要按自然规律和 经济规律办事,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顾及到生态平 衡,要认真解决污染问题,防止对水源、大气、土地等自然资源 和农业的损害。1992年,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世纪人口环境 与发展白皮书》。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农学、经济 学、环境保护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的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 况对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征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199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历时一年对全国个省、市、自治 区进行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评估。
2.2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我国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水土流失和沙漠 化的威胁。据统计,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要占 到国土面积的38%,达到了367万平方公里,沙 漠化面积达到153万平方公里。由于超釆致 使一些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乃至形成地下 水漏斗区。无节制的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使 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森林植被和草地资源遭到 了破坏,造成旱灾、洪游、沙漠化、沙尘暴等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我国农业每年受 旱面积平均为4.05亿亩,其中成灾面积至约 5000万亩,粮食产量每年因此减少几百亿公 斤(徐祥临,2000)。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选择适宜的农 业生产方式,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在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 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地区差异、农 业发展阶段差别而异同。在经济发展较为落 后、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业发展以解决温 饱问题为主要目标;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发 展主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而在经济 较为发达、农业发展阶段较高的地区,农业发 展以生态环境保护、高品质和高产量的农产 品为主要目标。因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 及生态效益在农业从低向高阶段发展过程中, 其地位依次发生转变。
2.4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我国第一产业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农业 总产值在第一产业中占较大比重,林、牧、副、渔等 行业发展较为迟缓。从农业产品结构来看,粮食生产 占较大比例,种植结构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分 布结构趋同。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第二,我 国农村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而且普遍存在规模较小、 管理水平低、设备落后,原材料不足等问题,缺乏统 一的规划,盲目性较大。大多数的农村工业经营粗 放,“五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与农业关联不大,不 仅不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反而给当地的环境带来 危害。第三,我国农业第三产业配套不完善,各地只 注重商业、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忽 略了相近行业的发展。对于新兴的第三产业如信息 业等不够重视。
2.3人口基数大,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低
我国约有6亿农村人口,而我国的农业资 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 有率较低,人多地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 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不容忽视 的问题(王连跃 2012)。我国农民整体的 文化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目前农村人口主 要以初中文化为主,接受科技创新能力和利用 科技手段创造财富的能力有限,经营管理理 念和市场分析能力低。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有:一 是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即一方面通过清 洁生产来确保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满足市场 需求及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要确保农产品结构 满足消费结构。二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消 除贫困为主要任务。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果不 能惠及农民,便会失去抓手与动力。只有农民 收入增长,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维持。三是农 业生态资源环境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 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条件,要在遵循农业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等规律基础上实施农业生产,确保 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市场因素
一是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 市场开放力度加大,农产品进口关税持续下 降,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二是欧、 日、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农药施用标准十 分严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形成绿色壁垒。 三是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市场和消费层 对初级农副产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有效消 费层更趋向于选择质优价高的国外农产品和 国内名牌的有机绿色食品。这些都使农产品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二、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五、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酝酿提出的农业发展新方向,目前国 际社会较为普遍认可的含义是农业可 持续发展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 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 接受的”农业。概括地说,它是经济、 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农业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2亿公顷,人均占有量约 0.088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据统计,从 1996年到2004年的八年时间里,我国的耕地面积就 减少了754.49万hm2 , 减少幅度达5.48%。耕地面积 逐年减少而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 出。造成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长缓慢,土地环境也因此 受到污染等。另外,我国水资源丰富总量较多,但由于 我国人口众多,造成人均占有量不足,在世界上排在109 位。而且,由于我国地域较广,水资源的分布不均,长江 流域以南地区水量较多,而华北、西北等地区则是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 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自然条件和自然 资源是农业发展必然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 和自然资源是地农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利于农业的持 续发展。我国东部地区靠近海洋,水资源丰 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西 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呈干旱半干旱气 候条件,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