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张瑜一、教师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千万人患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和脑的疾病,至少有2亿5千万人患有较轻的精神障碍。
西方学者威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教师行业至少同其他行业一样,容易患心理疾病。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在一般人口中有情绪问题的人约占1/4,而在教师中却占1/3。
即每三位教师中就有一位是情绪不稳定的,由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导的班组中,人格失常的学生人数就较多。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不少教师深感培养下一代所肩负的重任,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繁忙的教学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心力疲惫,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感。
2.付出与获取的反差造成心理矛盾。
虽然工作任务繁重,教师付出不少,但由于文凭、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解决不理想,使一些教师感到很困惑。
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3.亲情离散和疏远引起心理失衡。
由于许多教师都是事业型的,而事业上的成功需要付出自我牺牲。
为了学生,他们往往很少顾及家庭、亲人,以至苦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甚至付出婚姻危机、家庭破裂的代价,陷于亲情疏离的泥潭之中,导致心理失衡。
4.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
由于工作紧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加上性格上的原因,使一些教师敏感、猜疑较重,与人相处时总保持一定的距离,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内心深处常隐隐产生难以消除的孤寂、忧郁感。
应当看到,无论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还是工作多年、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以及即将退离教师岗位的老年教师,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对教学工作或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显不适应学校生活。
主要表现在年青教师身上,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学生心理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
第二,不了解学生,不理解学生。
不少教师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总认为自己一切都是正确的,习惯于“高高在上”,不愿深入到学生中间去,更不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所作所为。
第三,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
一些教师常常处于心境不佳的状况,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的甚至借题发挥,把学生当作发泄个人不良心境的“出气筒”。
第四,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师生对立。
一些教师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无力以对,不是与同行发生纷争,就是和学生产生对立,从而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影响教师心理卫生的因素(一)社会因素第一,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都能使老师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
第二,社会的变化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外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教师往往没有心理准备和相应的能力去适应,由此导致的心理冲突是无形的但又确实存在。
第三,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导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公众普遍持有这样的想法:教育质量低、学生问题多,都应归罪于教师。
这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对教师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妨碍教师维持正常心态。
第四,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如果不能适合教师的情况,那么教师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五,社会价值观念混杂,亦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如没有文化的赚大钱、官员贪污受贿、公款吃喝、行业乱收费、司法腐败、豆腐渣工程等等不良风气使教师感到心理不平衡。
(二)学校因素第一,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老师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如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量负荷增大、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等。
第二,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是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评估教师的标准之一,但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易为教师所控制,这也对教师构成心理威胁。
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都是教师每日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常使教师有厌倦感,致使心理健康问题的生产。
第三,学校的人际关系影响教师心态。
据调查,29%的教师认为学校人际关系不正常,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领导与教师关系不协调。
一些校长搞“家长制” 、“一言堂”,谁能溜须拍马,谁能给领导“送礼”和办事,谁就能受到重用。
而工作埋头苦干、性格耿直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表彰与重视,致使后一部分人内心压抑,心里不舒畅。
2.教师与教师关系不协调。
同事之间特别是“平行班”教师之间竞争过于激烈。
为博得领导的表扬、奖励与提拔,个别教师不惜运用“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的手段去打败对手。
极个别教师甚至打小报告、写匿名信,贬损别人,抬高自己,也有个别教师热衷于让人替刀代笔,发表论文,骗得荣誉证书。
所有这些都让正直的教师感到校风不正、内心不平。
3.领导与领导关系不协调。
领导之间特别是一、二把手之间、中层干部之间闹分裂或争宠,结果是“神仙打架、凡人受苦”。
另外,“文人相轻”的现象在教师队伍中依然常见。
(三)家庭因素第一,家庭牵累较多,闲暇时间难消闲。
有的教师整天埋头工作,夫妻之间缺少沟通,有的甚至已产生裂痕,终日吵吵闹闹,走到家庭解体的边缘。
有的教师已进入大龄青年行列,但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父母着急、同事催促,他们内心也倍感焦虑。
另外,教师除了学校工作,家庭负担也是他们深感困难的重要因素。
第二,子女升学与就业压力大,为子女前途操心多。
教师对子女的前途看得比其它事情更重要。
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考入理想的学校便觉得脸上无光。
事实上,教师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辅导自己的孩子,即使有时间辅导,也不是每科都行,又没有钱为孩子请家教、进补习班,因而一些教师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如其他人。
如果他们眼见自己的学生进了重点高中、升入大学,自己的孩子却名落孙山,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
为此造成夫妻之间打架呕气、互相埋怨的事屡有发生。
而多数教师又没有门路和金钱为孩子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这些都使教师常感尴尬。
(四)个人因素第一,多数年轻教师本人也是独生子女,过去多在父母过多关爱下成长,心理脆弱、自理能力低、抗挫能力差。
有的教师稍遇困难,如学生与其顶嘴、当“慢班”的班主任等等,就只会哭泣,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小学教师相对于中学教师,具有较强自卑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年未考上理想大学,内心感到压抑,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低、收入少。
第三,根据心理学理论推论,人群中的心理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大约有5%的人属于“弱型”神经类型,即抑郁质。
也就是说,教师队伍中约有5%左右的人从遗传上说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事敏感、退缩、紧张。
三、维护教师心理卫生的对策(一)教师的自我调适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但都有教师自我参与的过程。
因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主动参与者的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调适。
1.进行身体锻炼。
锻炼可以消除压力瓜中产生的荷尔蒙、葡萄糖等物质,促进教师生理健康。
同时锻炼又是一种精神娱乐法,它可以分散教师的注意力,让教师从情感或身体的紧张中放松下来,因此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2.改变行为方式。
因为性格、环境等因素。
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都会呈现出某些稳定的行为特征。
教师应增强相互间的支持与鼓励、增强自信心,这是改变自己或他人行为态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行为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己的窘境,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
3.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要真正缓解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首先要正视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知,客观、乐观的看待问题。
其次,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包括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等等。
(二)学校的管理改革学校管理不当是教师工作不满意的根源之一,因此学校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加以改进,使教师处于良好的管理环境之中。
1.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
首先,管理者要深入教师中从精神、物质等方面做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把握教师需要的一般特点和教师个体的特殊性,注意教师需要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并设法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
其次,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奖励措施,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由于教师职业的性质,管理者要注意更多地发挥精神奖励的效应,引导教师追求更多层次的需要,从而使教师的工作动力会因需要的满足而得到加强。
2.根据教师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
首先,根据教师不同气质特征,采用不同管理办法,如对多血质的教师不要放松要求使他们感到无事可做,而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工作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胆汁质的教师不要轻易激怒他们,而要耐心培养其热情和朝气、鼓励他们和别人一同工作,而不要以冷对热或操之过急;对抑郁质教师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他们,而要安排适当工作增强其自信心,并倍加关心体贴。
其次,要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进行管理。
鉴于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所以管理工作应扬利抑弊,管理者要努力寻找教师性格中的“闪光点”,耐心加以引导,促使教师自我完善。
同时管理者必须根据教师性格的多样性,采取因问题而治的方法,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3.注意优化学校人际环境。
学校人际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优化学校人际环境,首先要求学校领导有意识地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距离”,减少“差位”,多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教师进行情感的互相交流;要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学有所长、宽宏大量、任人唯贤、关心教师,以博得教师好感与钦佩感。
其次,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及时处理教师间的冲突。
(三)社会的协同支持除学校外,学校所处的社会这个大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是积极有益的。
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比较直接的方法是社会增加对教师的物质鼓励,从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心肯定。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而且能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还会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并促进教师对自我劳动价值的认识,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
2.正确实行改革。
教育改革总是力求推动教育的发展,但发展改革如果步伐过快、范围太广、程序过深,改革者对学校实际不充分了解,而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对改革信息不清楚,成为改革局外人,势必会遇到教师的强烈抵触。
因此必须采用适当方式进行教育改革,包括请教师提供建议、参与策划、逐步进行改革、为教师提供足够改革信息等。
3.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这主要是针对公众对教师的误解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