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吴斌
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要明显高于前循环动脉瘤。

有观点认为,前循环动脉瘤应以手术为主,而后循环者应以介入为主。

此观点有一定道理。

但根据具体病情,甚至我们的国情,并结合我们的经验、观念、手术器械和手术技巧的进步,现在此类动脉瘤的治疗,在我院仍以手术为主。

为什么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风险大、难度高?后循环实际上就是椎-基底动脉系统。

它位于后颅凹脑干腹侧。

此处空间狭小、神经密集,脑干的供血主要依赖于此系统。

故如这里发生动脉瘤,即使其瘤体很小,因制约因素很多,在手术操作上仍会困难重重。

另外,后循环动脉瘤与前循环相比,复杂巨大者较多。

发病常伴有先天因素。

病理上夹层多见,瘤内常见大量血栓。

所以,这类动脉瘤的起病,多会以占位性压迫症状为首发表现。

而介入治疗对于解除占位效应就无能为力了。

下面我具体谈谈一些常见典型的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原则。

1、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这类动脉瘤应是最典型的后循环动脉瘤。

如瘤体较小(直径约2-3mm),瘤顶向上或向前时,颞枕开颅或翼点入路均可。

颞枕开颅的优点是,开颅相对简单,可从侧方观察瘤体并夹闭。

尤其当瘤颈较宽时,夹闭更有优势。

缺点是,因瘤体的阻挡,可能会误夹对侧的丘脑深穿支。

瘤体较小时,此类误夹概率小。

对于瘤顶向后时,翼点入路从前向后的观察角度,这样夹闭时更加方便,且能更清楚地看到双侧P1段的丘脑深穿支。

但如果基底动脉顶端分叉低于后床突,此时翼点入路,要考虑术中磨除部分后床突,以增加手术空间。

再加上这种操作一般在颈内动脉附近(外侧)进行,如果没有一定的显微手术经验和技术,这一操作难度和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当基底动脉顶端分叉动脉瘤的瘤体较大时,一般采用翼点入路。

也有人为了扩大操作空间,更好地显露基底动脉和瘤体,以利于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而行额眶颧入路(Dolanc)。

当然,瘤体较大时,此如瘤体大于10mm,还可选择颞枕-翼点联合入路。

即从颞枕方向控制载瘤动脉(基底动脉)的近心端;而从翼点方向夹闭瘤体。

因此部瘤体位置深在,动脉瘤夹多选用较长头的直夹(780型)。

至于P2
段以后的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相对简单,手术一般以翼点入路和颞枕入路为主,在此不专以讨论。

2、小脑上动脉动脉瘤。

此部比上述基底动脉顶端分叉处的动脉瘤,位置更行靠下,已至桥脑腹侧。

这时,翼点入路就会显露不佳。

若使桥脑腹侧的暴露更加直接充分,乙状窦前入路是很好的选择。

如若瘤体并不与基底动脉主干相关,也可选择颞枕开颅入路。

当然,额眶颧入路也是一个不错入路。

3、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

此处动脉瘤已位于桥脑腹侧的下端,从控制载瘤动脉的角度来看,手术暴露更困难,更复杂。

至于采用那种手术入路,主要取决于瘤体的大小、形态、位置及瘤体与基底动脉的关系等。

瘤体较小而与基底动脉关系不甚密切时,可用简单的乙状窦后入路(CPA开颅)。

反之,根据具体情形,可选择自上而下的乙状窦前入路或也可选择自下而上的远外侧(或扩大远外侧)入路。

4、椎动脉动脉瘤。

5、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虽然,此类动脉瘤已位于延髓腹侧,手术风险更形加大。

但若不属大或复杂动脉瘤,瘤体未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和基底动脉起始部(双侧椎动脉汇合处),
手术仅取远外侧入路即可。

因基底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常涉及三条主要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手术是非常复杂棘手的。

往往需要bypass,以重建颅内血管,并需对进行瘤体塑型。

所涉问题极其繁杂,手术极富挑战性,且多处于摸索中,故不在此赘述。

如瘤体未累及椎动脉,可行远外侧简单夹闭。

若瘤体位于小脑扁桃体袢(也是好发部位),行后正中开颅即可。

因此处已远离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部,所以,必要时,可将此处的载瘤动脉(pica)结扎。

当pica起于瘤体时,也就是,梭形椎动脉动脉瘤累及与pica的分叉处。

为了保护pica起始部发出的脑干支,要先行枕动脉与pica搭桥,重建pica的血运后,手术均面临,在脑干腹侧神经密集的狭小区域内,术中如何控制载瘤动脉这一突出问题。

神经介入因只能解决瘤体的出血风险,无法解除巨大瘤体对脑干的压迫。

故对此类动脉瘤的治疗来说,其仅能算是姑息手术。

若再加上高昂的治疗费用,病人常难以接受。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彻底切除瘤体,以达根治目的,我特为此类动脉瘤设计了一种联合术式,即“远外侧-乙状窦前联合入路”。

在这一术式中,术者可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全流域进行控制,即从远外侧方向控制载瘤动脉的近心端,从乙状窦前方向可控制载瘤动脉的远心端。

只有在完全控制了载瘤动脉后,才可能将巨大的瘤体切开,彻底切除其内血栓,解除其对脑干的压迫。

这一联合入路,因其亦能全方位的观察全斜坡和整个脑干的腹侧,所以,也适用于切除累及此区域的巨大脑膜瘤等肿瘤病变。

由于此术式基于最大限度的保护神经、血管和脑干,故虽然其开颅复杂,仍能符合当今的微创理念。

这一术式使一些巨大复杂的椎基底动脉瘤,此类动脉瘤包括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主干上发生的各种巨大动脉瘤。

没有放在以上分类中叙述,是因其在病理、临床表现和手术策略等具有共同的特性。

比如,在病理上,多属夹层动脉瘤,瘤内有大量血栓形成。

在临床上,病人常表现为慢性压迫性症状,急性颅内出血者相对少见。

再将其孤立切除。

6、椎-基底动脉系统巨大复杂动脉瘤。

从原来的“绝症”或仅能进行“姑息”治疗的顽疾,有了根治的机会。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异常复杂艰巨,涉及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很多问题仍在探索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