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一) 毛主席著作里有一篇文章,叫《反对本本主义》。

在当时,这篇文章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

文中还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

迷信本本的人,在当今社会也大有人在,他们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工作,遇事不想办法,不积极主动处理问题,只会按条条框框做事。

要这种人做事,他总是要给你搬出本本来,看看本本上是怎么说的。

本本上有的他就照本本去做,本本上没有的他就不会做,不敢做。

这种人为官者居多,因为他们怕做错了事丢官、丢财。

照本本办事稳妥,做对了,我有功,领导表扬、升职、加薪;群众要求的,百姓急需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事,他们就会以原则、规定、章程上没有规定为借口,推脱不办。

这样,不做工作也没错儿,骂我的是凡人,喜欢我的是领导,做与不做都不伤害我的利益。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本”,本身没有错儿。

但是,不结合实际情况,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地照本本生搬硬套,那就肯定会出错的(马列主义这个本本,也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以没有“本本”规定而不去做工作,更是不对的。

反对本本主义,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重要意义。

我们不妨把上面说的“本本”引申为现在的“本本”——证书。

我招工,你应聘,拿“本本”来。

你有能力,没“本本”,我也不用。

工作多年,有经验,有能力,本该晋职晋级,但是你没“本本”,你也得原地蹲着;我没有工作能力,但是我有“活动”能力,你要什么“本本”,我都可以弄来,我就可以平步青云。

还有一种人,死啃书本儿。

书上讲的,他们可以背得滚瓜烂熟,理论知识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到了实际工作中他们就傻眼了,甚至会笑话人家“不按书本儿办事”。

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是高材生,各科成绩优秀,分配到工作岗位后,由于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干不好工作,最后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讲一讲张二憨的故事: 这张二憨学卖肉已有半年的光景了。

掌柜的好心肠,放他一天假,并给他二斤肉,让他回家改善生活。

张二憨说他不会吃(不会把肉做熟)。

掌柜的就把做肉的方法写在了纸条上,交给张二憨,让他按纸条上的方法去做。

二憨把纸条揣在兜里,拿上肉,高高兴兴往家走。

到了半路他要大便,他就把肉放在一个树杈上。

大便还没解完,飞来一只乌鸦,叼起肉就飞走了。

这张二憨一点儿也不着急,既不追,也不赶,冲着乌鸦大声喊:“你叼去也白搭,你不会吃,做肉的纸条在我这里呢!” 您看,这本本主义多害人啊!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二) “反对本本主义”这句话早已经耳熟能详,只是一直没有看过原文。

就像那个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体即信息”和“地球村”理论,大部分人对这两句话很熟悉,却极少数去看过原著,因为这些话的概括性极高,一句话就能传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

不过这次由于要交作业去看《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还是受益匪浅的。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先去了解了一下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5月,它是为了反对当时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的。

在当时,从1928年下半年开始,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其主要表现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六大”决议案。

在当时,党的六大决议案中所规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我们党的发展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可是当时在党内有些人却认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

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一种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时势是变化的,拿着胜利的经验以为就可以无往不胜,明显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物质运动论。

历史是前进的,目前的“最好”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进步,就会停滞不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

’“本本”的价值在于他给人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不是致胜法宝。

回到正文的论述,毛主席开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感觉是给人当头一棒。

极具魄力的文字,接着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进行论述,继而又来一串的“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坚决的语气,却丝毫没有强词夺理的感觉,反而极具说服力,让人没有不服的理由。

而事实上,我在这个问题方面感受颇深。

感受来源于在一个课堂上,一位老师提出问题说:“该如何降低城市与农村的孩子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我们专业有挺大一部分是学政治的,按书本上说我们应该多援助那些贫困的农村孩子,增强那里的软硬件措施等等。

问到的学生是城市的,他当然是这样照本宣科的说了。

老师也欣赏的点点头。

而下面的我却陷入了深思。

我是从农村里面来的学生,我父亲也是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他目睹着这些现状的产生,现在的农村教育跟城市差距越来越大,根源在于其的经济发展状况,仅仅依靠外援压根就改变不了多少,我爸爸所在的那所学校也接收了比如电脑之类的援助,但是那台从千里迢迢从外面运到那所小学的途中已经被换掉了,实际上到达小学的电脑已经是破旧不堪。

况且这本身就不实际,网费一个月要150多,是一个厨工的工资,对于那种学校即便能承受得住也不划算。

于是,到最后,那台破旧的电脑还是被尘封了起来。

还有就是书籍这类的援助品,按理说是很实际的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的。

我父亲所在的那所学校盗窃现象非常严重,开学第一天刚买的电壶扫帚垃圾铲,第二天去到学校可能就不翼而飞了,更不要说是书了,而且那里的老师一个学期是准备了好几把锁头的,因为经常放一个假期回去是不仅很多东西不翼而飞,连老师办公室的锁头也被塞住了。

玻璃被打碎了,里面很多东西都不见了。

至于这些东西到底是流向何处,不得而知。

极有可能是能用的就用着,不能用的比如书就被当废品卖了。

这当然跟那个村的风气有关,那个村不重视教育,很多都是愚昧无知的人,教育出来的人可想而知。

再而是有一种现状是农村里面稍微家庭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孩子都被父母带出城市或者镇上的小学去读书了,剩下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无非是这几类的学生:一是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了半边天,只靠一个人含辛茹苦抚养孩子;二是父母不踏实,比如嗜赌。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是脏话连篇,而且是对老师的劝告当耳旁风;三是父母都外出做工,又没时间管教孩子,就把小孩给祖父母抚养,隔代教育的结果是管不住小孩子,因为调皮荒废了学业;四是那种弱智儿童。

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的农村小学教育怎么能够与城市相竞争。

这种情况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上现在电视的普及及无限制,让那些学生越来越调皮,很低年级的学生都敢跟老师对打,我的父亲及他们的同事也一年比一年感觉压力大。

正因为如此,很多年轻的老师都被学生给逼走了,难得的后继人才就这样走了,本来农村的教师待遇就吓跑了不少人。

正如毛主席所说:“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真想感叹一声,该拿什么去拯救你----农村教育! 紧接着,毛主席提出了解决“本本主义”错误的方法——调查。

在这方面我的感受比较深刻的是人与人之间解决矛盾会经常出现误区。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情”,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但是因为人与人毕竟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于是就会产生矛盾。

但是很多人往往会走进“本本主义”的误区,或许你会觉得这与所谓的“本本主义”相差甚远,不过在我看来,这也算是“本本主义”,很多人跟另外一个个体发生矛盾时往往是闷在心里,在心里想着他或她怎么这样子,然而那种在他心目中的衡量标准其实就是一个“本本”,他/她并没有去考究另外一者为什么会这么说或这么做?对方出于什么意图、立场。

往往会根据心中的“本本”去“确定”地认为对方做错了。

而事实上很多矛盾本只是误会,却由于双方或一方缺乏对对方的“调查”,而最终变成了矛盾。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对一个人的了解绝不是一朝一夕足够的,需要调查。

综上是我对《反对本本主义>>的一些见解,理论来源于实践,这只是开始,还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才是理论的重要作用所在。

希望大家能够将《反对本本主义》切实应用到生活中去,不仅仅为学理论而学理论。

以此共勉之! 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

”这两句话早就耳熟能详,时常听到被人引用。

但真正完整的读《反对本本主义》还是最近两天的事,下面就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浅薄的体会 《反对本本主义》写于1930年,是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他先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从反面提出观点,即有调查,有发言权。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是从正面提出观点,即提出调查的重要性。

他指出三种错误的现象:1不作调查,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2.一到就宣布政见指手画脚,纯主观地“瞎说一顿”;3遇到困难问题不能解决,请求调动工作。

他要求领导工作者要去工作范围走走,“每事问“,也就是去调查。

接着,毛泽东就进入正题。

批判了两种错误的思想,即本本主义和盲动主义。

这里的“本本主义“指得是片面依靠教材而忽略实际情况的思想。

这里的“唯心主义”是指离开实际调查而指导工作的思想。

无论是哪种思想都是错误的,原因是脱离实际。

他说我们学习马克思的“本本”,但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洗刷唯心精神。

然后,毛泽东说明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的原因,即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他说明如何进行调查,即不仅要调查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要调查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也要注意现在的革命情况,要了解农村,也要了解城市,否则将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

尔后,毛泽东指出调查的方式,即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反对“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的保守主义,强调,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

最后,他陈列了调查的技术,即调查如何操作,技术如下:(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 (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4)要定调查纲目(5)要亲身出马 (6)要深入(7)要自己做记录 总之,毛泽东一直在强调调查,而且是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通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二,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再简洁一点则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学习理论是用来为实际工作服务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