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12 学分:1 适用专业:物理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近代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原子物理学》的基础上加深和提高对近代物理的基本规律和一些关键近代物理实验的理解和认识,熟悉近代物理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掌握近代物理实验数据搜集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学习近代物理实验,加深对《原子物理学》理解;
(2)获得在本门课程领域内分析和处理一些基本问题的初步能力;
(3)为学习后续课程(如《近代物理学》)和独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
1.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分类直接测量误差的处理和估计间接测量误差的传递和估计
2.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的一般概念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方法有效数字与相对误差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3.实验数据处理和作图法
逐差法处理数据列表处理数据作图法处理数据曲线的直化
说明:
本章结合《近代物理实验》的特点,着重介绍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列表法、作图法和逐差法。
(二)实验
1. 密立根油滴实验
2.夫兰克—赫兹实验
3.氢—氘原子光谱
4.塞曼效应实验
5.核磁共振实验
6.电子衍射实验
说明:
本章重点是各实验的实验原理,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历史背景和对二十世纪近代物理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课内实践教学要求
本课程实践教学要求见对应实验教学大纲。
五、考核形式
考查(闭卷)
六、学时分配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原子物理学。
后续课程:近代物理学学习各实验的实验原理。
八、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近代物理实验教程》,林木欣,科学出版社,2000。
(2)《近代物理教程》,吴思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物理实验教程(近代物理实验部分)》,丁慎训,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