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最全 !!!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最全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作业
标 题 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学 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班级 学前113班 学 号 2011210579 姓 名 徐孟巧 任课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得分
标题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摘要
本文分析了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

从政治—心理角度,探讨了心理问题、政治问题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而阐述了孙中山关于政治心理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巨大影响。

文章还写了孙中山对“心理”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方向也逐渐正确化、明朗化。

关键词孙中山,政治心理学,政治
孙中山曾说:“政就是众人之事。

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在政治中,无论是管理之人,还是被管理之人,首先都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而作为一个“人”,在行事活动中,都难免受到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

因此,在研究政治现象时,必须重视心理对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很早便认识到了“人者心之器”的道理。

他认为:人的五官百骸等器为物质之体,但“仅有物质之体,而无精神之用者,必非人类,则必非完全独立之人。

”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有“精神”,便是有“心”,即是要有“心理”。

他又说:“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

”“建国之基”而“发端于心理”,表明了国家政治进程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在人们受心理的调节支配下而产生的。

在这些事情的背后,都可以找到与此相关的心理依据。

因此,从心理角度入手,可以窥见政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事件”。

由此,孙中山十分重视心理和政治的关系,并以心理为依据,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着。

那么,孙中山是如何意识到心理对政治的作用的呢?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莫大的联系。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社会中,既有“因循苟且,粉饰虚张,庸奴误国,荼毒苍生”的长期封建压迫,也有“辱国丧师,强邻环列,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

百姓处于两者中间,似“双层夹心”,一边是腐败朝廷的压迫,一边是各国列强的掠夺,一如生活于火海中,处境甚是艰难。

孙中山作为社会革命者,站在时代前沿,不禁疾呼道:“内忧现已当前,外患同时俱至在。

”他深知,要改变“国之积弱”,
必须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以建立独立自由的民主共和国。

可是,如何才能够推翻这两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建立起自由的国度呢?
孙中山从心理出发,在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性质,提出了国家建国——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而后又阐述了“三民主义”。

而“三民主义”的内容,无不与人民的需求、利益等心理密切相关。

这对饱受封建制度和殖民压迫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于是孙中山坚信,在不久之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将会是人民的共同政治信仰。

果然,随着宣传和革命的深入,中国国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点由国内的舆论便可知: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孙中山等人)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在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同上)扼腕叹惜”。

尤其袁世凯在处心积虑恢复帝制时,最终只落得个举国声讨,众叛亲离的下场。

由此可见,共和观念已深如人心了。

人民的力量也在政治中显示出来。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仍坚持在民族救亡的道路上努力奋斗着,同时也不断思考着为什么革命最终会失败。

而后五四运动风暴的来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孙中山恍然大悟:正是人民的力量啊!辛亥革命最初能够胜利,是因为这一革命顺应了人民的心理需求;而袁世凯复僻帝制最终失败,是因为帝制已被人民心理所抵制。

只有依靠人民的心理,依靠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才能取得社会改革的胜利啊。

认识逐渐明朗化后,孙中山在国际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最终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将“三民主义”完善成了“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中,于政治思想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从政治—心理思想角度出发,对政治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应用到实践当中,领导人民走过了一段辉煌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书写了美丽的宏伟篇章。

我相信,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政治生活的建设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