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天津市规划局2011年9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的相关内容,规范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成果要求,特制定《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技术标准》。
第二条《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包括历史保护、发展利用研究、用地规划、建筑与环境保护引导、基础设施体系五部分内容,是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建设活动的全面控制和引导。
在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所有建设活动应以《保护规划》为依据。
第三条《保护规划》应在充分调研现状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现状价值分析及评价。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演变、街区特征、城市功能、人口、生活服务设施、绿化环境、道路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该街区主要历史文化特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工作方向。
第四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与利用应以保护为根本目的,遵循合理性、前瞻性原则,促进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条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应从有利于历史文化环境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角度出发,为历史建筑找到适合的新的使用方式,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引导区域合理更新。
第六条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14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分别为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厢历史文化街区、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鞍山道历史文化街区、赤峰道历史文化街区、中心花园历史文化街区、劝业场历史文化街区、承德道历史文化街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街区、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解放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及海河历史文化街区。
第二章编制技术要求第一节历史保护第七条历史文化街区内应确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第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文化要素一般归纳为四类:1、建筑:历史形成的各类建筑及对历史环境有积极意义的建筑;2、空间:主要指历史形成的道路与街巷系统及其线形、宽度、空间尺度、景观特征与各类公园、街头绿地、绿化庭院、古树名木、广场、街道交叉口等;3、肌理:主要指历史形成的街巷、街廓、建筑及其布局所形成的城市肌理特征,如原有道路和街巷格局、地块的尺度与形状、建筑的体量、建筑密度与群体空间布局等;4、其他:主要指重要的历史场所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九条建筑保护与更新。
判定历史文化街区内代表其原来固有的物质形态价值和特征而必须得到保护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需要采取其它方式对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一般分为五类:1、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2、历史建筑:指经天津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3、传统风貌建筑:指具有一定建成历史、能够反映历史文化街区不同历史时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格局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建筑:指历史文化街区内,在高度、体量、形式等方面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一般以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为主)。
5、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指历史文化街区内,在高度、体量、形式等方面与传统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构筑物(一般以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为主)及危棚、简屋、违章建筑。
表1.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定义与要求一览表第十条 历史街道、街巷及河流的保护。
历史街道的保护应分为三个等级,采取分类控制的方法。
历史街道的路段,道路红线宽度和转弯半径、两侧建筑高度及行道树等都受到严格控制。
见下表:表2.历史街道分类及保护措施一览表历史街巷是指历史风貌特色十分明显、基本维持原有空间尺度的巷道和里弄。
历史街巷的保护应当通过对街巷走向、街巷宽度、两侧建筑高度与界面连续性的控制,以保持现状或恢复历史原有的历史风貌特色及空间尺度。
走向与宽度通过街巷控制线进行控制,不允许任意拓宽或取消。
河流的保护应当通过对河道走向、宽度、堤岸景观、通河视线走廊、河道两侧城市肌理、建筑高度与界面的控制等手段,强化河流两岸的文化特色,控制合理的空间尺度。
第十一条空间尺度控制。
历史文化街区在街廓尺度、建筑体量和高度、道路宽度与沿街建筑的高度比值等方面应规定特定的数值,控制指标基本上基于现有的街道空间比例制定。
对历史形成的道路,规定沿线绿化在道路拓宽时应尽量予以保留;对一些空间尺度失衡的街道,应通过绿化等方法改善其空间效果,保持街道界面的连续性与丰富性特征。
第十二条肌理分析与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空间肌理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意义。
应保留和延续城市肌理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使之成为强化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显著特征。
第二节发展利用研究第十三条功能定位与兼容。
功能定位与兼容的出发点是在尊重历史文化街区既有环境特点和建筑形制的基础上,在发挥土地使用效益的同时,避免相互冲突的城市功能之间的环境干扰。
第十四条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由城市社会要素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构成关系和构成形式,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由此构成的社会网络等三个层面。
社会结构变迁是社会结构各要素(人口构成、社会单元等)关系的变化过程。
维持社会结构组成的多样化的目的是保持城市的多样性与活力,延续多元化的城市人居文化特色。
第十五条发展利用模式引导。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发展和利用应采取有机更新的方式,鼓励小规模改造,避免大规模居民外迁,改造标准应是多样化和渐进的,应发挥原住居民的参与作用。
第十六条人口规模引导。
历史文化街区应控制适度的人口规模,使得地区功能运转适应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人口密度合理分布、保证充分的就业以及居民对生活质量较高的满意度等。
第三节用地规划第十七条用地划分。
地块的规模和形状应满足其使用功能和有关技术要求,并保证每个地块至少与一条道路相毗邻。
确定地块的范围、性质应与已出让地块的边界、性质保持一致。
公益性公共设施、交通、市政、城市安全设施和公共绿地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地块性质划分至小类。
第十八条用地功能和指标。
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以符合使用要求、补充公共服务功能及完善基础设施为根本,确定地块的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建筑量、绿地率指标,提出配套设施项目的配置等控制要求。
核心保护范围内规划建筑总量不得突破现状建筑规模总量。
在地块主导用地性质内允许进行可兼容类别的项目建设。
第十九条绿化与开放空间。
绿地与开放空间的数量、规模和布局以反映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特征及风貌特色为原则,明确各类绿地和开放空间的布局、数量和规模。
第二十条地下空间。
新建建筑地下空间部分应在满足相关规范及不影响周边建筑使用的前提下,结合新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适当设置。
第四节建筑与环境保护引导第二十一条对本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和环境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以形成能够延续和强化本街区历史文化特征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
第二十二条建筑控制引导主要包括建筑形态及建筑风格的控制引导。
建筑形态控制引导是对建筑群体组合的整体形态、新建建筑的位置以及与周边现状重要历史建筑在高度、体量协调等方面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
建筑风格控制引导是根据街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形式、风格、外部材料及色彩基调等方面的协调方式提出控制和引导建议。
第二十三条环境设计指引是对与历史文化街区外部环境特征相关的环境设施提出设计引导,内容包括街道绿化、街道家具、院落装饰、广告标识、夜景照明等。
第五节基础设施体系第二十四条公共设施。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公共设施配套应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采取恰当的方式逐步实现环境的改善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要确定各类公益性公共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范围、规模、建设方式以及规划控制要求。
第二十五条道路交通。
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现有道路的宽度和断面形式为主要原则,提出道路交叉口形式、停车方式和交通组织的原则和要求,确定各类交通场、站设施的范围、规模、控制指标和要求。
道路交通规划要尊重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在考虑切实可行的前提下,尽力改善交通条件。
第二十六条市政工程。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市政工程设施规划应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采取绿色环保、与环境协调、因地制宜的方式逐步实现配套设施的完善。
应确定各类市政工程系统的来源以及各类场站设施的用地范围、规模、控制指标和建设要求。
明确新建基础设施须占用地下、地面、上空的控制范围及其相关要求。
第三章成果要求第二十七条《保护规划》的最终成果内容包括:规划文本、图则及说明书。
第二十八条规划文本和图则是对《保护规划》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
文本应采用法规条文格式书写,直接表达《保护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意见。
文字表述应规范、准确、简洁,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图则是对应于文本的各要素图示。
第二十九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对《保护规划》内容的说明,以及关于《保护规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的解释性文字,作为制定文本和图则的基础技术支撑和解释性技术说明,及其它相关技术资料。
第三十条《保护规划》成果分为电子文件和图册文件。
电子文件格式为DOC.PPT.CAD.和JPG,图册为A4彩图图册。
成果内容包括规划文本(总则、分则、附则)、图则(总图图则、分图图则)和说明书。
一、规划文本1、总则1.1.规划编制目的1.2.主要规划依据1.3.地位和作用1.4.规划范围1.5.历史风貌特征1.6.功能定位1.7.保护原则1.8.保护对象1.8.1物质空间特色与保护对象(建筑、空间、肌理和其它)。
1.8.2历史人文特色与保护内容(宗教活动、历史名人、历史事件) 1.9.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控制1.9.1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规划控制规定1.9.2对历史建筑的规划控制规定1.9.3对传统风貌建筑的规划控制规定1.9.4对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协调的建筑的规划控制规定1.9.5对与传统风貌建筑不协调的建筑的规划控制规定1.10.历史街道、历史街巷、河流规划控制1.10.1对历史街道的规划控制要求1.10.2对历史街巷的规划控制要求1.10.3对河流的规划控制要求1.11.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划控制1.11.1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确定1.11.2对核心保护范围的规划控制规定1.11.3对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划控制规定1.12.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变更及特别论证制定2、分则2.1.用地规划2.1.1对建设范围的规划控制规定2.1.2对用地性质的规划控制规定2.1.3对建筑容量的规划控制规定2.1.4对建筑间距的规划控制规定2.1.5对建筑密度的规划控制规定2.1.6对绿地率的规划控制规定2.2.建筑与环境保护引导2.2.1对建筑高度的规划控制规定2.2.2对建筑退让的规划控制规定2.2.3对建筑贴建的规划控制规定2.2.4对建筑形体的规划控制规定2.2.5对建筑色彩的规划控制规定2.2.6对建筑材质的规划控制规定2.2.7环境设计引导(街道、院落、围墙、装饰、灯光、铺装等) 2.3.绿化与公共空间规划2.3.1对公园、绿化的规划控制2.3.2对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2.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4.1对社会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规定2.4.2对基础教育设施的规划控制规定2.5.道路交通规划2.5.1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2.5.2交叉口规划2.5.3轨道交通规划2.5.4交通设施2.5.5停车设施2.6.市政工程设施规划2.6.1给水工程2.6.2排水工程2.6.3电力工程2.6.4通讯工程2.6.5燃气工程2.6.6供热工程3、附则1.名词解释2.现状用地构成表3.规划用地平衡表(同上)二、图则(一)总图图则总图图则是对应于文本的各要素图示,内容包括: 1.现状部分1.1区域位置图1.2历史发展演变图(一)——历史地图1.3历史发展演变图(二)——历史照片1.4现状航拍图1.5建筑及环境特征分析图(一)——建筑布局1.6建筑及环境特征分析图(二)——建筑细部、材料及色彩1.7空间肌理分析图1.8道路街巷格局分析图1.9建筑年代分析图1.10建筑权属分析图1.11建筑层数(高度)分析图1.12建筑屋顶形式分析图1.13建筑使用性质现状图1.14用地现状图1.15绿地和开放空间现状图1.16开发动态分析图1.17人口密度分布现状图2.规划部分2.1建筑保护与更新类别规划图2.2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规划图2.3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规划图2.4历史街道、街巷与河流分布图2.5用地规划图2.6功能结构分析图2.7建筑高度控制图(一)2.8建筑高度控制图(二)2.9建筑与环境规划引导图(一)2.10建筑与环境规划引导图(二)2.11绿地与公共空间规划图2.1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2.13道路交通规划图2.14市政工程规划图(二)分图图则针对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每一个街坊提出包括街坊现状、历史保护、用地规划控制、建筑与环境控制引导等方面的详细内容和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