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6.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6.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16.《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主题篇中的第二篇《最大的麦穗》。

本单元共安排了3篇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意在让学生通过一些人、事、物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但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说学情
有了六年学习生活的的积淀,学生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其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

通过六年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就本文来看,只要孩子们稍稍用心预习,就能概括出事情的主要经过,并且找到在结尾点明的哲理。

但课文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真正内化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生活经验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仅凭想象也是很难以深刻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对本课教材的理解,保证学生“读、写、说”三种习惯的养成,我们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
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的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垄”,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今天我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说教法与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结合本文借事喻理的特点——叙事简洁,说理深刻,这节课我们采用目标教学法,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中介,以“相机点拨”为重点,组织学习活动。

学生则通过“读—画—悟—批—读”的方法,细读品味,运用抽丝剥茧式的演绎思维,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教学合一,自主畅游在《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家园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1、搜集苏格拉底的有关资料
(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等)。

2、搜集富含哲理的名人名言。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走过耕耘的秋,历练的冬,成长的春,迎来收获的夏。

瞧!地里全是沉甸甸的麦穗!这不,苏格拉底带着弟子们来这里寻找——最大的麦穗。

(随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导入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目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

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第二环节:探究释疑,读文悟理。

1.事情起因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三处有关苏格拉底的语言描写。

课件出示第一处语言:“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学生齐读后交流:如果让你指导大家朗读,你会强调那些部分?也就是让学生明白苏格拉底提出的两点要求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品读、感悟的过程,不光要品味文字面意思,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所蕴含的意思。

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说出文字背后意思。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文字所包含的意义。


2.事情结果
弄清了事情的起因,然后直奔结果。

苏格拉底一行的寻找麦穗计划如愿以偿了吗?然后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句子,交流后教师归纳板书:两手空空。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的并解除疑问的过程。

这样设计没有拘泥于文本的顺序,打破文章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


3.探究经过
(1)带着疑问:“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呢?学生按提示精读第三段——弟子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边读边思,边思边批,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个环节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你能猜一猜弟子们当时的感想吗?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突出弟子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到底弟子怎么想,学生感悟各不相同。


(3)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读、换角色读、师生合作读,体会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

)(4)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弟子们这样的表现,请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给他们提个醒。

(设计意图:找出弟子们错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本解读品味的过程,换了一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语文学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弟子们提建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个性解读之后情感的抒发过程。

)4.道理感悟
课件出示:苏格拉底的第三次语言描写,学生默读思考“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设计意图: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测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学生沉默思考,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但却由此而激活了自身的思维、抒发了自身的感受、展示了自身的个性,这一做法真是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5.人生感悟
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他分明是在向弟子们将讲人生哲理呀!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按提示默读思考。

(1)“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示范
理解)
(2)我要做一个____的人。

(3)总结:我们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才能有所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教学难点自然解决。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达标检测。

1.想一想:
《最大的麦穗》讲的是苏格拉底让弟子们_____,结果弟子们_____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写一写:(二选一)
说一件“失去机会”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努力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说一件“把握机会”令自己非常欣慰的往事,努力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在这节课上所得到的收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字里
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同时既是对文本的再次回顾,也是本节课重点难点解决的反馈,体现了高效课堂。


第四环节:名言欣赏,积累升华。

课件出示“机遇”的相关名言,学生阅读积累。

(设计意图:读名人有关机会的名言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又是课外积累的好机会。

老师在学生表白心声中送名言,不仅激励学生用名言鞭策自己,并积累名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底蕴。


六、说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东张西望两手空空
抓住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