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数和负数【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和认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二)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二、过程和方法: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数与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难点: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对基准的理解。
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与对基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
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76米,体重78.5千克,今年27岁,我们班级有46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约占全班总人数的58.7%。
(一)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二)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更小的数呢?(学生在脑中产生疑问。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展示投影)1.在冬日的某一天,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当天温度如图所示,你能读出北京、上海、哈尔滨三座城市的最低温度各是多少吗?2.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地图上标着8844,在西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你能说说8844,-155各表示什么吗?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针对实例,教师不是自己一概陈述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求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一)问题3:前面带有“-”号的新数我们应该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入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以上实例中出现的-3,-14,-155这样的新数叫负数。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0除外)如6,8844,3,2,1等,叫做正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三、交流与探究在以上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正数、负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意识到正数与负数是相对的。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一)例题展示(1)与去年相比,某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0公顷,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小了5公顷,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变,写出这三种作物今年种植面积的增加量。
(2)某市“12315”中心2011年国庆期间受理消费者申诉件数:日用百货类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家用电子电器类比上年下降了20%,写出这两类商品申诉件数的增长率。
(二)问题4:你能再举出一些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数量的实例吗?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两道例题的设置可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也可让一个学生向前后任意走,规定向前为正,让其他学生观察,第一次他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步?记为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的分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数进行分类讨论的意识和正确进行分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难点:对分数的理解。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与深化(一)问题1: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分别是什么?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通过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问题:让机器人在一条直路上做走步取物试验。
根据指令:它由O 处出发,向西走3m到达A处,拿取物品,然后,返回O处将物品放入蓝中,在向东走2m到达B处取物。
1.在下面的直线上画出A、B两处的位置。
2.把向东走记作“+”,向西走记作“-”,在上面的直线上标出与A、B 相对应的数。
(二)问题:观察温度计,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有度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
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温度计可以看作表示正数、0、负数的直线吗?它和刚才那个的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三)变式题1.下列图形是数轴的是()2.数轴上一动点A表示的数为-2,现在A点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B,在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C。
(1)在数轴上标出A,B,C三点表示的数;(2)点C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个单位长度又回到A点?3.在数轴上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有几个?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3.会根据相反数的意义简化一个有理数的符号;4.体验数行结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难点: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和双重符号的简化。
【教学过程】显然:互为相反数,则;反之若,则)1-和1有理数的加减【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加减——有理数的加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一、类比联想,提出问题(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第二天上升了-1℃。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
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二、直观演示,归纳法则(一)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4)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点拨:“一共”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小学的学习知道,就是两个数相加。
(二)探究:若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1)(+5)+(+3)=+8;(2)(-5)+(-3)=-8;(3)(+5)+(-5)=0;(4)(+5)+(-3)=+2;(5)(+3)+(-5)=-2;(6)(-5)+(+0)=-5;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
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验证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算“和”的绝对值。
(三)变式题1:填空:口答,并说明理由(1)(-4)+(-7)=_____()(2)(+4)+(-7)=_____()(3)7+(-4)=_____()(4)4+(-4)=_____()(5)9+(-2)=_____()(6)(-9)+2=_____()(7)(-9)+0=_____()(8)0+(-3)=_____()(四)变式题2: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