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梁

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梁

为保证每辆砼泵车连续浇筑混凝土,罐车的配置数量可按下式计算N=Q×(60L/S+T)/60V式中:Q—泵车每小时计划泵送砼量,取Q=16m3/hV—混凝土罐车容量, V=8m3L—混凝土罐车往返一次行程,取L=10kmS—混凝土罐车平均车速,取S=40km/hT—一个运行周期总停歇时间,包括装卸料、冲洗等,取T=40min 故:N=16×(60×10/40+40)/(60×8)=1.833台,取整数N=2台。

采用3台其中1台备用。

①、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混凝土初凝时间为6小时可知,混凝土浇注间歇时间符合要求.②、浇注过程中,先从底层一端开始, 主楼筏板2.1厚分三层,0.7m高一层,裙楼0.5厚筏板一次浇筑。

主楼浇完底层再从开始端浇注第二层,依次浇注至全部结束.③、料管出口不得向模板内侧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④、为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混凝土的自由落差高度不得大于2.0m.⑤、筏板混凝土浇筑完成,用塔吊浇筑基础筏板以上30CM、80 CM、110 CM墙体混凝土.四、混凝土振捣:1、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

共需振捣棒9个,每台输送泵3个震动棒,三个做为备用。

每450MM为一层,并严格执行旁站责任制。

振动棒的操作要求做到快插慢拔。

在振捣过程中,要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混凝土振捣均匀,振动上层砼时振动棒插入下层5CM,使上下层砼良好结合。

每个振点振捣时间以20~30秒为宜,且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不得有漏振、欠振、过振现象。

2、振捣过程中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尽量避免碰撞钢筋、预埋管件等。

然后用刮杆刮平。

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后,由于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大,浮浆多,为防止表面沉缩裂缝,应二次投入冲洗干净石子。

用木抹子或铁抹子拍实抹平,有裂缝的位置应加强拍实,使其愈合,接近终凝时,再抹压至少抹压2-3遍,采用毛刷将表面刷平,然后盖上塑料薄膜防止混凝土早期水份流失。

3、砼浇筑完成后,及时清理后浇带中的砼,避免以后清理困难。

五、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应对措施、⑴、砼浇注后,待表面收水后,表面及时覆盖塑料薄膜,然后覆盖两层毛毡,上面在加盖一层塑料布保温养护,覆盖的的范围应包括大体积砼的侧面。

⑵、当昼夜温差较大或有暴雨天气时,现场应准备足够的保温材料,根据测温监控情况调整保温层厚度;⑶、同时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之缓慢地降温。

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控制不大于25℃,以防止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基础砼拆模后应及时回填;⑷、当砼内部与表面温度之差不超过20℃,且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度之差也不超过20℃时,逐层拆除保温层。

砼结构表面覆盖一层0.2mm厚塑料布和30mm厚的毛毡,对边角部位用麻袋片补盖即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为防止养护期间突然降雨,造成低温雨水渗入砼表面,从而降低砼表面温度,在毛毡上面加盖一层塑料彩条布,共计用塑料布10000m2,塑料彩条布5000㎡,毛毡10000m2。

六、混凝土养护:1、养护时间:为保证混凝土在适宜的条件下硬化,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并抹平后立即铺一层塑料布并用毛毡加以覆盖,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2、大体积砼测温⑴施工准备1)、组织准备①组织领导:项目部成立大体积砼施工现场领导小组,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并分成白班、夜班两组,砼施工旁站责任人为:单连全、何洪耀、郭永光现场旁站,确保正常施工,组成如下:组长:单连全副组长:何洪耀(白班)郭永光(夜班)成员:郭永光、李相龙、王瑞强②操作人员:由一台汽车地泵施工,人员相应分成二组,操作工人不少于19人,其中:安拆泵管人员5人,架子工5人,振捣工2人,砼摊铺6人,后场1人。

搅拌站工人不少于7人,加外加剂2人,机械机械操作工2人,装载机2人,清理服务人1人。

③现场的测温由房林(白班)、田坤(夜班)负责,共2人,确保现场测温的正常进行,确保砼的实体质量。

④现场的试验、试块留置工作由王瑞强(白班)、李相龙(夜班)负责,共2人,确保试验的正常进行,保证砼的质量。

2)、技术准备砼施工之前,由技术主管进行现场技术交底,对大体积砼施工的重点加以强调,对砼施工的先后顺序加以明确;按照施工方案要求,提出大体积砼施工计划,为施工提供技术准备。

3)、材料准备4)、现场准备①施工现场道路畅通,确保砼运输车辆通行。

②砼施工前,关于大体积砼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应当按照本施工方案准备充分、到位,确保万无一失,并经过现场监理的验收。

5)、大体积混凝土测温①、测温点布置:竖直方向:在混凝土的底部、中部和表面分别设置测温点;水平方向:分别在边缘1m 和中间部位布置。

测温点平面布置图见下图,一个测区测温点设置如下图(剖面图)所示。

上中下5-10cm 90cm 170cm 测温点剖面图②、测温工具:采用JDC-2型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精确测量,在砼中预埋不同深度的测温线,要求测温线在砼中用定位钢筋固定在不同高度位置(测温线用扎丝绑扎固定,定位钢筋绑扎固定),测温线的测温片(传感器)在砼中不得与钢筋接触(测温片位置钢筋用胶布包裹),将引出线收成一束,并编号,带测温探头的一端外露砼不小于200mm,在砼浇注施工时采用胶布包裹保护。

③、温度测量:在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每隔2h测一次温度,砼温度下降阶段,每隔4h测一次温度,同时应测出当时大气温度。

测温时应对所有测孔统一编号,并进行砼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分上、中、下依次排列。

测温记录工作由技术员王瑞强负责,并交技术负责人分析评定,作为对砼质量控制的依据。

④、温度控制:a、浇注后主要控制混凝土本身内外温度差在25℃以内;b、砼的入模温度不得超过20℃;c 、加强养护过程中的测温工作,如发现温差过大,及时调整保温措施、减小砼的内外温差,并加强表面覆盖层的检查,确保严密保温。

⑤、为防止砼内外温差过大,产生温度裂缝,应及时对砼进行温度监测控制,及时根据测温情况采取有效的保温养护措施。

七、大体积混凝土设计计算:1、混凝土拌合温度计算预计材料温度和砂、石含水率如下:水泥:砂:石子:水::粉煤灰:防水泵送剂340 : 743:1061:165 : 91 : 8.6 (kg/m3)大气温度定为25℃含水率砂为5% 石子为0.5%根据施工配比及现场施工时的温度统计计算见下表。

得:Tc=ΣTiWC/ΣWC=65489/2758.2=23.7℃2、最大绝热温升Th=(mc+K·F)Q/C·ρTh——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Mc——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包括膨胀剂);F——混凝土活性掺合料用量(㎏/ m3)K——掺合料折减系数。

粉煤灰取0.25~0.30;Q——水泥28天水化热(kj/kg)C——混凝土比热、取0.97〔kj/ m3〕ρ——混凝土密度取2400(㎏/ m3)Th= (340+0.3×91)×375/( 0.97×2400) =59.2℃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T1(t)=Tj+Th·ε(t)T1(t)=——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Tj——混凝土浇筑温度(℃);ε(t)——t龄期降温系数;=23.7+59.2×0.586=58.4℃2、混凝土表层温度①δ=0.5h·λx(T2-Tq)Kb/λ(Tmax-T2)=0.5·h·0.033(30-15)·1.3/20=0.05m②、混凝土表面模板及保温层的传热系数β=1/〔Σδi/λi +1/βq〕β=1/〔Σδi/λi +1/βq〕=1/(0.05/0.033+(1/23)=2.5③、混凝土虚厚度h=k·λ/βh——混凝土虚厚度(m);k——折减系数取2/3;λ——混凝土导热系数,取2.33〔w/(m·k)〕h=2/3·2.33/3.8=0.6④、混凝土计算厚度H=h+2h=2.1+1.2=3.3m⑤、混凝土表层温度(t)=Tq+4·h′(H-h′) 〔T1(t)-Tq〕/H2T2=23.7+4·0.6·1.5〔58.4-23.7〕/3.32=35.2℃T1(t)为58.4℃,T2(t)为35.2℃,未超过25℃符合要求2、±0.00-99.2米剪力墙模板:剪力墙采用定型钢模板。

定型钢模板体系由标准板、阴阳角模、丁字接头拼板、支撑架、操作平台等组成,面板用6mm厚钢板。

模板由专业设计院设计,制作。

模板在安装前必须进行预拼装。

模板与模板、模板与阴阳角接缝处设计为舌板式企口连接,以防止模板接缝处漏浆,同时还可以保证接缝部位不错台。

剪力墙模板外墙模板模设计高度H1=层高+50 mm (搭接尺寸),为布置墙体内外模板对拉螺栓,墙体内外模板支模时,下口就位标高一致,内外模板上口高差为一个板厚+40 mm 。

这样外墙模板在有阳台和无阳台处均可使用,可保证外墙大模板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内外大模板高度示意图如下:(1)施工工序:混凝土梁中预埋预埋件→焊接钢筋定位撑→安装前检查清理→安装模板→对拉螺栓→加固,全面检查校正→整体固定。

安装前要检查模板底部砼面是否平整,若不平整应先在模板下口处铺一层10-20mm 厚水泥砂浆抹平或采用石膏粉密封,以免砼浇筑时,漏浆而造成烂根,(2)支设墙模前,先在基底砼结构表面上弹出模板支设控制边线。

(3)将事先制作好的定型钢制大模板,经检查其对角线、板边平直度和外形尺寸合格后,安装就位并作临时支撑,随即进行第二片模板安装就位,同时作好支撑,如此再H 2H 11050方木步步紧内外大模板高度示意图穿墙螺栓完成第三、四片柱模板的安装就位、组拼。

随即检查模板的位移、垂直度、对角线情况,经校正无误后,立即进行加固。

3. ±0.00-15.3米短墙、柱模板:(同地下室)4梁板模板:4.1、梁、板模板为复合木模板配制,共配置四套(每层配一套);根据梁高和板的厚度,确定梁侧模模板的配制,共配置四套,每套周转四次。

4.2、梁与板一起施工,均采用复合木模板,梁板模板拼装时,应从两端向中间拼,把拼缝放在梁中间,以保证模板拼缝质量,严禁采用在梁柱交接处补条的做法。

4.3、梁底支撑采用ф48 ×3.5钢管,间距符合设计计算,但必须保证梁底下设一排支撑,纵向间距为60cm ,梁底下横向水平杆以60cm为宜,靠近模板端部的横杆距端部宜在10~15cm之间。

4.4、支撑立杆下设5cm厚通长的垫板。

4.5、梁侧模用复合木模板,预先按梁的高度尺寸切好,等梁底模板支设完毕,钢筋绑扎好后,支设梁侧模。

侧模内楞用50×100的木楞,间距100mm,外楞用Φ48的钢管加固,间距600mm,钢管与加固顶板的支撑相连,以保证梁侧模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