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

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

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的SWOT分析
作者:刘姗姗
来源:《商情》2015年第38期
【摘要】
通过中国对蒙古矿业贸易投资案例进行SWOT分析,分别就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目前中国对蒙矿业投资现状特点,通过案例更直接明了蒙古投资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关键词】中蒙矿业;投资;SWOT
一、中蒙矿业贸易投资案例
(一)案例一
2002年,中国铝业想对蒙古的南戈壁滩资源实施收购计划,如果该投资计划获取成果这将是迄今以来中蒙两国之间最大的一笔投资。

但是蒙古国内的资源保护者受到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单方通过一部外国投资法试图阻止中国铝业的投资计划。

中铝的“挖煤”筹算泡汤,蒙古方面的政策的法令限制劝止了中国中铝进入蒙古的市场。

蒙古的政治环境和监管制度上的缺陷,造成投资活动很难得以成功公平进行。

其实,不但是中铝的投资受到蒙古国地方维护主义政策影响的企业。

中国大型国企——中国神华与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项目西部Tsankhi区块进行了争夺。

虽然在2011年7月4日,蒙古官方发布声明确认中国神话成功获取该区块四成的股权,但是随后不到2个月内又变卦,剥夺了中国神话所获取的股权,股权争夺就此终结。

(二)案例二
蒙古所有的矿场中,其中储藏量最为丰富的要数露天焦煤矿塔旺陶勒盖煤矿项目(Tavan Tolgoi,简称TT项目)和采铜矿奥云陶勒盖铜金矿(Oyu Tolgoi,简称OT项目)。

尤其是TT项目离中国仅为100多公里。

该项目吸引了中国、加拿大、巴西和美国等国家矿业巨头的争夺。

中国也在2002年由紫金矿业和中国铝业等七家国内企业组成的开发竞标,但是由于蒙古国内民族主义泛滥和抬头,发生一系列的反华事件使中国企业被迫出局。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产业优势
中国与蒙古山水相依这,两国接壤的边界线长达四千多公里。

蒙古国内面积辽阔,但是人口相对稀疏,属于地广人稀的典型国家。

人口稀疏引发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中国作为邻国,多年以来一直都是蒙古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第一贸易伙伴和第一外资来源国。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蒙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仅为1.2亿美元,但到了2013年两国的双边贸易已经达到了六十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将近50倍。

出现这样的贸易格局并非偶然,而是表明中蒙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极强。

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特备旺盛,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包括机电产品、农产品和纺织品等商品也是蒙古国所需要的。

蒙古作为一个内陆草原国家,矿产资源十分的丰富,特别是对于支柱产业矿业。

蒙古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和大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估计正好与中国发展所需的资源和丰富的产品结构所能互补和提供的,双方的贸易互补性使双方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2.市场优势
中国目前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压力下,中国在人均资源拥有量排名一直处于世界末端,即便是中国国内的煤炭储藏丰富的情况下,人均拥有量也仅为世界人均的十分之七,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更是不到世界人均标准的十分之一。

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及经济进一步发展将带动更多的资源需求。

有关预测显示,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能源的消费和需求更占据世界更多的份额,未来的二十年大部分的石油需求主要是中印两国做消耗。

3.地理优势
蒙古大部分的煤矿均为露天,这使得对其开采成本较低。

与中国国内的焦煤深井矿开采成本相比具备巨大的成本优势。

例如作为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煤矿塔旺陶勒盖煤矿距离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口岸距离仅为255公里。

甘其毛都主要以主焦煤为主,而策克口岸则以1/3焦煤为主,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内蒙与河北地区,诸如内蒙的包钢、神华,河北地区旭阳、唐山佳华等众多企业。

中蒙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区位优势使得煤矿的口岸费用和运输费用随着双方在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在综合成本上抢占先机。

(二)劣势分析
1.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第一资源。

从目前中国的人才结构和数量质量来看,中国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很多企业缺乏懂得国际贸易的技术人才,在外
语人才方面的储存量较少。

大部分的外派技术人员知识面较窄,技能结构单一。

跨国经营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无形中增加了中资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

2.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投资海外的企业在进行矿业项目投资决策做出之前,必须充分对存在的风险和化解的方式进行评估和估计,以便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各项风险。

但是当前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战略部署时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明显不足。

特别是在很多海外的矿业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很难因地制宜的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定制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特别对于大型国企在审批使程序繁琐,缺少应对风险的资金实力,对风险的识别度较低等。

根据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在进行海外投资过程中,需要设立专业咨询机构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并花费数周时间进行调查。

但是国内对于海外投资决策很多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评审会,没有实地调研对预投资项目进行充分深入的评价。

(三)机会分析
1.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对能源需求旺盛
中国国内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能源需求具有刚性的特点。

特别在中国完成城市化之后,一国的总体能源消耗会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是现阶段中国的人均消耗能源量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对能源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等膨胀效应必将带动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水平。

2.金融危机后带来的机遇
当前欧债危机及其后危机时代导致全球经济疲软,特别对于
一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国家,为保证国内出口对经济的打击将不得不依赖资源优势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也为中国矿业投资提供了商机。

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较为充裕,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在境外矿产勘查开发中积累一定的投资经验,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内企业趁机采购和投资国外的矿产资源和矿产企业,为保证中国国内的能源供给提供保证。

(四)威胁分析
1.蒙古国内党派对中国投资态度有分歧
在前苏联解体后,中蒙两国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缓解,双方在贸易方面也引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994年两国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从1998年开始中国连续十几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蒙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蒙古国成为首个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国,2011年中蒙两国关系更是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虽然中蒙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蒙
古国地缘政治的特殊性,以及蒙古国内政局的变动,使得中蒙两国关系发展依然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中蒙关系中的历史纠葛对蒙古社会仍有消极影响。

中苏关系恶化后,蒙古追随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与蒙古之间的正常国际交往长期由于政治因素中断,在这期间蒙古还进行了文字体系的改革,新旧文字体系存在较大的变更使中国国内对新蒙古语的学习仅停留着改革之前水平,若不学习新的蒙古语仅能用新蒙古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无法正常的阅读和理解书面材料。

政治历史关系使中国对蒙古国投资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障碍。

2.东道国政权变更
中蒙矿业投资中最常见的风险便是政治风险,其中政治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蒙古国的政权变更导致政府出现违约风险。

或者新政府不顾前一届政府与中资企业所签订的协议,而通过新的法律阻碍跨国企业顺利完成投资收购活动。

合同的部分或全部失效致使跨国企业承担较大的经营损失;另一方面,蒙古国政府的腐败和政府效率低下。

发展中国家法律制度的漏洞很容易出现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或者不作为。

这些都将给跨国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支出。

这类风险也属非显性风险。

例如,蒙古在2012年的腐败监督机构“透明国际”评比中排名下滑趋势明显,从大约第90名滑落到120位。

蒙古国内的党派斗争也会为跨国企业带来诸多限制,政治环境的不稳定让跨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政策性风险。

如蒙古在1997年制定了一部《矿业法》,到随后在2001、2006、2009年对其进行了多次较大幅度的修改,法律的变化频率增加了国外投资者对蒙古国内政治法律环境的波动性表示担忧。

此外,蒙古国内的公务员官僚主义较为普遍,公关成本较高,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不断推高。

从我们根据对上面的两个案例对中国对蒙古矿业投资所处的困局和有利机遇进行了总结,这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柴庆春.胡添雨.中国堤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东盟和欧盟投资的差异性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2(6)
[2]矿业掀起大并购国际反垄断凸显[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1月15日
[3]黄频捷.日本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J].世界有色金属,2006(2)
[4]殷炎.试论建立和完善中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102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