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技术介绍(培训)_LXT

地震勘探技术介绍(培训)_LXT


层位自动追踪技术
Volume Selection
Horizon Selection
构造解释
储层预测
地震资料解释
油藏评价
油藏模拟
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
OpenWorks
一体化数据库 层位标定
1、地震纯波、成果数据 、VSP数据 2、井位数据、地质分层数据 3、测井曲线、电测解释成果 4、试油数据(中测,完测,酸化) 5、分析化验数据 1、单井标定 2、连井标定 3、储层标定 1、相干分析 2、可视化解释 3、自动追踪 4、拉网解释 5、精细解释 1、井震关系建立 2、属性提取 3、聚类分析 4、储层预测模式建立 5、地震相/沉积相研究 6、可视化体解释 7、地震反演 1、油藏类型 2、油藏地质参数 3、油藏综合评价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在计算机上用专业软件对野外采集获得的数 字信号按一定流程进行处理,获得直观反映地下构造 和地层形态的剖面和数据体。
叠前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
叠后处理
三 维 资 料 处 理 流 程
定 义观 测 系 统 QC1 道 头 加 载 初至折射静校正 振幅恢复 地 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QC2
解 编
滤 波、增 益
交 互 式 建 立 处 理 流 程
交互式 填写处理参数
野外地震炮记录显示
F-K滤波
交互速度分析
三维可视化处理 -快速精确速度分析
速度数据体
3D Viz Processing 解释层位
(salt dome)
Rick Williamson
叠加剖面
三维可视化处理 – 去多次波分析
点次数也可用倒梯形计算与理解:
二维得到的是地下一个面的资料,这里上底16个点, 天呀!我们 哇!这还叫 下底4个点,把每个点接收的次数看作高, 我叫炸药,井 的地下怎么 这是一道 27 个检波器平行四边形面积组合时的图形 则梯形面积(点数)= 小队啊!分 中激发一般为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该点接收设备 全是蚯蚓? 产生地震波的方法。陆上除了钻机外, 观测系统: ( 16+4 ) *4/2 = 40个点 一次资料 这叫炮距,指两 2-10 公斤。 明是工兵团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前移,准备接 这叫道距,指两个 长度 还可以使用可控震源,它连续产生 10个炮点之间的距 测量: 1400-4000km ,2.5-7万个小旗; 钻井:7000-15000 口,8-15 万米。 反映排列摆放状态与炮点关系及覆盖次数的一组数据。这里的观测系统是: 满次资料长度, 这叫串间距 , 呀! 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收下炮地震波 20秒的地震波。水面施工,水深 <2米0表示炮点在排列的一边,距第一道 总额: 1500-3500 万元。 离,一般为道距 这叫组内距 , 0-40-280/4*40 。这里的 40 米,距最后一道 280 米, 一般5-15 米 三维只算此范 大部分为 50米,还 时,用小平台钻机钻井,水深 的1-4 倍 >2米时 这叫组 一般 3-7 米 放线:采集站 2.5-8 万个次,检波器 100-450 万个次。 4表示4次覆盖,40表示道间距是40 围米。 有40米与30米两 用气枪多次产生地震波,在采集站中 折合满次长度的 合基距, 按成本项目划分:材料 20-25%,人工及折旧 25-30%。 这是地下某一 实际观测系统有(二维): 4005-435-0-435-4005/30*40 ; 3860-60-0-60-3860/40*48 种。 叠加。 一般不 计算与理解: 反射界面 仪器:7000-13000 炮, 160-600 万点次, 48-180 亿个数据。 (一次)=300 米 %,小队后勤 (三维): 上底 1500-180-0-100-2460/40*16*4 ;0-380-4180-380-0/40*12*4 大于道 按工序划分:放线与仪器 45-60 20-30%。 下底 ( 满次 ) = 60 米 距 折合满次长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反射长度 (140 米)=接收长度( 280米)的1/2 ,所以反射点间距(20) ( 300+60 )/2 = 180 米 =接收点间距(40)=1/2
地震队概况-人员设备 点次数=∑数据点数*接收次数=仪器道数*炮数=1+1+2+2+3+3+4+4+4+4+3+3+2+2+1+1=5 ×8=40
仪器组:一般3-4人。
射信号。不用我也 可,用光缆连接。
一次资料长度=15×20=300米,满次=3×20=60米,折合满次=( 300+60)÷2=180米 谁在捣乱? 人员: 300-800 人 车辆: 30-50 台 船舶:30-70条 工作量计算公式:二维=炮数×炮间距=5×40/1000=0.2km,三维=满次长度×满次宽度 重传! 我叫地震仪,可 放5炮:工作量=5 × 40=200米,一次长度=20 × 15=300米,满次长度=20 × 3=60米,一次-满次=240米,一次 /满次=5 我叫采集站暂时存 坐车可乘船,用 设备: 2500-5000 万元(陆上);水上 5000-8000 万元 放50炮:工作量 =50 × 40=2km, 一次长度= 20 × 105 = 2100 米 , 满次长度= 20 × 9 3 = 1860 米 , 一次 满次= 240 米 , 一次 / 满次= 1.13 一般白旗是接收点,红旗是激发点,激发点也可在接收点之间。 放地震信号。碰到 于记录地震波, 我叫爆 放100炮:工作量=100 × 40=4km,一次长度=20 × 205=4100米,满次长度= 20 ×19 3=3860米,一次-满次=240米 ,一次/满次=1.06 是野外指挥中心 水面时,穿上浮筒 炸机 在此可以看出:a、主要工作方法定后,每条测线或三维每束越长,一次资料与满次资料的比值越小,一次资料 注:指东部非山地仪器 240-1200 道施工的大致数,下同。 立在水面。 测量工序:每组 6-10 人,常规二维一般每队 1 个组,三维一般3-5个组。 与满次资料的差距越小,反之越大。 C、另外要强调的是,目前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三维不同于二维。 准备放炮,6
构造解释
关键技术
储层预测
油藏评价
构造解释工作流程
构造解释关键技术
目标处理技术 工区合并技术 闭合差校正技术
在时间切片上解释断层 层位标定
地质模式 解释方案 传统解释
相干分析 断层解释
解释方案 自动解释
层位标定技术
层位解释技术 断层解释技术
层位解释 在粗网格剖面上解释断层
生成带断层的数据体
STRATWORKS钻井、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单井层位标定
Lith
一套膏盐
二套膏盐 油 层
SP曲线
RT曲线
岩性剖面
解释结论
SeisWorks3D---ZigZag Display
Line 60 Trace 140 Line 90
Note the Select from Map icon
Tie Point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在野外按设计的观测系统布设检波器,用数字地 震仪把人工激发产生的经地层反射和折射等返回地表的地 震波精确地采样和记录下来。
石油勘探陆上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模拟图及地震队简介
(此模拟图为二维,接收点距40米,4次覆盖,每炮8个点接收,共放5炮。定额站陈智维编绘)
5炮放后可以看出: 我叫天线,用来发 第四道工序:引爆炸药或用气枪、可控震源产生地震波,检波器接收地震波,送仪器车写入磁盘 第三道工序:钻井、放炸药,也可用气枪或可控震源,目的是产生地震波。 第一道工序:插标志旗,为激发炮点、接收点指定位置。 第二道工序:放线,插检波器、安置采集站,准备接收地震波。 1 1 2 2 3 3 4 4 4 4 3 3 2 2 1 1 (5炮后各点接收次数合计)
频率扫描 参数测试 方法、参数测试
地 表一致性反褶积
精细速度分析和切除
迭 代
控 制 叠 加 自 动 剩 余 静 校 正
QC3
QC4
三 维DMO 速 度 分 析
偏 移 方 法、 偏移速度试验
三 维 DMO 叠 加
三 维 偏 移 三 维 叠 后 去 噪 三 维 偏 移 后 去 噪 反 Q 滤 波 成 果 显 示 滤 波 增 益 QC5
用途
拉冬滤波前 多次波 • Sequencer 允许在野窗户内观察多个数据体 并进行比较 (叠加, 道集, 数据体...) 多 次波衰减前后比较
多次波
拉冬滤波后
叠加剖面
数据体
技术提高
• 对存在的速度/拉冬切除表格转化为GeoProbe 格式 • 应用了GeoProbe中的拾取工具 叠加剖面 数据体
三维可视化处理 折射初至波拾取方法
地震队概况 -年工作量 地球处处都是我家乡 (贾万根演唱) 地震队概况 -年劳务收入及成本构成
我叫检波器,把震动 波转换为电磁波。每 个接收点由9-36个组 成。水深>2米时浮 在水中;水深<2米 时插入水底泥中。 这些不是蚯蚓, 是石油勘探人 的劳动成果, 找油门的钥匙。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有勘探郎 不管条件多么恶劣 我们都愿去勘探 钻井工序:非山区一般配备6-12台钻机,每台钻机6-11人。 要是有人来问我 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 全球都是我家乡
地震勘探技术介绍
乐小陶
2006.06.震资料采集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地震资料解释技术 地震勘探前沿技术
石油勘探--以石油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
勘探技术和方法发现油气藏的系统工程。
区域勘探 圈闭勘探 评价勘探
勘探技术方法 地质-地表油苗、地表构造 化探-气体、水、土壤 物探-重力、磁法、电法、地震 钻探-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 (录井、分析化验、测井、测试、 试油试采、井下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