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资源和制度方面付出的巨大代价换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但粗放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效率,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超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幸福中国的建设,为此在全球积极探索并实践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目前,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增长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成为我国经济深化发展两人重要引擎的人背景下,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
但是,煤炭消耗一直占据着我国资源来源的70%以上,因此作为中国经济关键产业的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传统的“三高”粗放刑煤炭开发利用弊端己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好当前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避免现有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能源需求,煤炭产业必须向集约化模式转变,特别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协调资源环境关系。
1 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1煤炭资源开发现状分析(1)我国煤炭资源概况我国是煤炭生产和使用大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根据全国第二次煤田预测结果,我国煤炭资源总量2000米以浅为55697.49亿吨,其中,预测资源量44521.04亿吨,保有资源量10176. 45亿吨,探明储量占当前全国化石能源的94%。
根据最新的BP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探明可采储量截止2010年末达8609. 38亿吨。
其中,中国的经济可采储量占世界总可采储量的13.3%,位居世界第三,仅次十美国和俄罗斯,为1145亿吨。
但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储采比较高,分别为241和495,中国的储采比仅为45,远低于以上两个国家。
我国煤炭资源种类繁多,但优质焦煤、肥煤、瘦煤资源不足,煤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我国拥有炼焦煤和非炼焦煤两个煤种。
非炼焦煤占72 .35%,炼焦煤占27.65%。
炼焦煤在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中占的比重较小,具有煤品比例不均的特性,瘦煤、主焦煤和炼焦基础煤肥煤所占比例分别为4.01%,5.81%和3.53%,气煤占13.75%。
我国拥有无烟煤和低变质烟煤两个非炼焦煤种类。
无烟煤储量仅占全国总储量的10. 93%,较为稀少。
低变质烟煤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一大优势,煤质好、数量大,约占全国储量的43. 94%,其中弱粘煤1. 74%,不粘煤13. 8%,长烟煤12.52%,未分牌号煤1.08%,未分类煤13.8%。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煤炭种类较为齐全,但是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煤储量不大,潜力较大的是低变质烟煤。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呈现出分布广泛,却并不均衡的态势。
在全国,含煤的国土面积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6%,但是空间上,却主要集中十几个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
除了我国的上海市,其他的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含有煤炭资源,只不过分布不均匀。
其中,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占到了全国煤炭总储量的九成以上。
而在其南,煤炭资源的储量只占到全国的不到一成且主要集中在云贵地区。
在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陕、晋和蒙二个省和自治区,煤炭的储量占到了全国煤炭储量的六成以上,可以说是中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2009年的数据显示:山西煤炭储量为1056亿吨,占全国比重33. 0%,位居全国首位;内蒙古煤炭基础储量为772亿吨,占全国比重24.1 % ,排名第二;陕西的煤炭储量占到了全国的8.4%,新疆的煤炭储量占到了全国的4. 6%,贵州的煤炭储量占到了全国的3.6%。
到了2010年,山西的煤炭储量占到了全国的31.6%,较上年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依旧是中国煤炭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
内蒙古的煤炭储量则上升到了全国储量的27.6%。
自世界工业化革命以来,以高耗能、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支撑厂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山此引发的酸幽、光化学烟雾和全球气候变化,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厂严峻挑战。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掀起厂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能源变革。
而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生产消费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核电、水电等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开发受到多重因索制约。
因此,加快煤炭资源低碳化利用,是我国迎接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增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话语权和主动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2005年的23.6亿tce上升到2010年的32.5亿tce。
据测算,我国经济如果保持年均9%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55亿tce;按年经济增长7%测算,到2020年能源需求将达到45亿tce;按年经济增速6%测算,到2020年能源需求为41亿tce。
因此,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加快煤炭资源的低碳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从而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2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分析造成我国环境的污染的主因之一就是煤炭的无序开发与利用。
环境问题的所有领域都涉及到煤炭的消费和生产,其中包括了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能够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物有烟尘、粉尘污染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瓦斯等等,然而这些都会在煤炭的开采、加工和供应的过程中产生。
其中瓦斯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够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这就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随着温度的升高,海平面也会上升,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大。
而且二氧化硫这种化学物质一旦和雨水相溶就会产生腐蚀性很强的酸雨,酸雨不仅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能使得农业生产减产。
相比前两者,粉尘的危害小一些,但是它仍然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2001-2010年,我国煤炭的开采与消费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总量有151. 50万吨,烟尘的总排放量和粉尘的总排放量分别是196.23万吨和135.45万吨。
而 2010年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的排放量分别是16. 03万吨、11. 62万吨不1114. 91万吨。
近年来,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位列全国首位,山西省的煤炭开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这一点,可以从山西省的一系列环境公报中得以体现。
在2010年,山西省公布了其辖区境内的是一个地级市的空气质量报告,在这些空气质量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山西省各主要地级市的城市污染物主要是可吸入颗粒和二氧化硫。
而这两种物质,都是由煤炭的生产和燃烧产生的。
山西省的煤炭污染类型主要为煤烟污染。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煤炭的生产和煤炭的使用对十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之大。
不仅煤炭的生产和使用会对一个地区的环境产生影响,煤炭生产完成之后所进行的煤炭运输工作也会对一个地区的环境产生影响。
这是因为,煤炭本身的特性,使得煤炭在运输过程中会造成粉尘的污染。
这一点,往往受到人们的忽视,却是实实在在的污染。
在我国,煤炭的生产主要是北部和西北部,而煤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进行煤炭的空间运输。
从北部和西北部向东南部沿海地区的转运,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污染也很严重。
这种污染是扩散性污染,(2)水资源污染和破坏问题水资源的污染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导水裂缝和保证开采安全的排水疏干都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
在煤炭开采的矿区,矿井水、洗煤水、生活污水和干事淋溶水等废水污染了渗入地下水系,污染了地下水资源。
没有经过处理的矿井水中含有大量的煤粉、岩粉和其他污染物,会对矿区附近的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废水还可能来自十煤炭的洗选过程,这种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煤泥,一旦进入土地就会对土壤植被及周边的水系产生污染。
从2006年开始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污水排放量在不断地增加。
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了国内4623家煤炭开采企业的废水排放量,高达10. 48亿吨,比2006年增加了一倍。
其中被排放出来的废水中有7223万吨没有达到排放标准,而其中富含挥发酚、氨氮、氰化物、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污染物的工业废水占总量的6. 89%。
根据《山西煤炭开采对水源破坏影响调查研究》显示,对地下水吨煤开采破坏静储量为1. 07 m3/吨,动储量为1. 14m3/吨,合并计算,每开采1吨煤将会损失地下水2 .48吨。
(3)土地资源污染和破坏问题煤炭开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二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矿井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陷、露天煤矿开采遗留下的采坑以及煤研石和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堆积。
矿井开采造成矿区土地资源的灾害之一是地表塌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产量的95%都是来自十矿井。
矿井开采带来的地面塌陷能够加速水土流失,以至十产生土地荒漠化,地面上的基础建筑设施也会受到破坏,附近的居民不得不离开,迁徙到他处。
有统计显示,在平原地区,在每百万吨的煤炭产量的背后有2000多人的迁徙。
由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我国主要煤炭省份发生地质灾害3004次,其中地面塌陷146次,发生滑坡2014次,崩塌453次,泥石流295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2. 28亿元,约为全国地质灾害经济损失总值的19. 24%。
这些地区200年采矿地面塌陷总面积面积约12. 6亿公顷,占全国比重的50. 6%。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造成我国采矿沉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煤炭资源开发。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会对土地造成破坏的还有露天开采煤炭。
据统计,每破坏0. 08公顷的土地才能开采出一万吨的煤,而且开采之后的复垦比较困难,尤其是倾斜和急倾斜矿床开采形成的采坑。
采矿会导致裂缝产生,大面积的区域性水位下降,矿区水域的水均衡系统也就会相应地受到破坏,农田的生产必将会受到影响。
到2008年,我国已经被破坏的土地中有30%是由十露天开采煤炭造成的,露天采坑对土地的破坏力度仅仅次十尾矿堆积。
在我国煤炭生产的几个主要省份,因露天开采而形成的采坑大约有73143公顷,而山西省的采坑就有2909公顷,约占山西土地破坏面积的5. 5%。
到2010年,山西省矿山占用土地面积增加到109857公顷,增长了1倍左右;全国矿山占用土地面积增加了745032公顷。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废弃的煤研石、煤灰和尾矿等几种,2010年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高达2. 73亿吨,相比2009年增加了14. 4个百分点。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其综合利用率在也在不断地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间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从45. 9%上升到了66. 7%,被排放出去的固体废弃物大大地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