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2012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2012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讲义
澄迈县白莲中学陈来转
一、教材分析
1. 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突出生物圈
*突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
*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

七年级上册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2. 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1)观察与思考7 (2)实验9
(3)调查 1 (4)探究4
(5)资料分析5 (6)模拟制作1
(7)演示实验5 (8)设计1
(9)技能训练(10)课外实践4
* “观察与思考”(7个)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 “实验”(9个)
通过动手操作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探究”(4个)
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
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资料分析”(5个)
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 “技能训练”(7个)
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观察
*实验
*调查
*收集和分析资料
视4重核心概念教学的要求,删减或改编部分章节,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内容更加简明,降低难度。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基本内容没有变化
⏹增加了“想一想,议一议”
⏹科学方法内容更加醒目
⏹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如第一节重点让学生探讨什么是生物
⏹更新了插图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四章变两章
⏹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移至八下。

单元标题变化:“生物和细胞”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删“原子”内容,简化“分子”内容。

变化:调整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顺序,使之更加便于教学
变化: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将“根尖的结构”从第二单元移此。

⏹删去了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增加了实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演示实验“比较玉米幼苗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
液中的生长状况”。

小结
⏹知识方面:强化了重要概念。

通过精简、整合、移至八年级教材等方式,减少内容
总量。

⏹科学探究活动:删除两个(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增
加了实验和演示实验;改进探究指导(如多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材料);加强科学方法的提炼和总结;等等,以提高探究活动可行性。

⏹反映生物科技进展,更新课外阅读材料。

⏹练习题增加题型,帮助概念的建构和应用。

⏹更新插图。

5、设置课外阅读栏目,拓展学生视野
课后阅读资料拓展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

二、课标要求(看思维导图)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对生物学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和
知识储备(例如:生物和非生物、
生态系统、植物、动物等),
但知识点比较零散,对很多知识
理解不够准确和全面。

2、各项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动手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3、求知欲强,对生物学兴趣浓厚,
学习热情高涨。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各种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生物教师要担负起这一重要任务。

四、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采取灵活
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合作”五步教学模式
自主预习
合作释疑
展示提升
巩固测评
运用创新
2、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质量
(1)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和重点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b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实验
(2)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3)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
a、合理分组
b、及时有效评价
3、重视实验教学
(1)练习使用显微镜(2)观察植物细胞
(3)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4)观察人体基本组织
(5)观察草履虫(6)观察种子的结构
(7)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8)观察叶片的结构
(9)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4、注意图—文转化能力的培养,
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将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呈现
5、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哪一部分?
6、关注生物科学新进展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关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信息,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学的兴趣。

理想的生物课堂:
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的快乐;
学生有所收获,老师有所成就。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雕琢教材、
解读教材,活用教材,一定能打
造出高效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