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绿带湿地景观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设计范围
本次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范围:桥下河岸两侧绿地为本次设计内容
二、设计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三)《风景园林设计规范与制图标准》;
(四)甲方提供的cad电子版地形资料;
(五)设计人员现场勘察资料。
三、规划理念
(一)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足人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地方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使景观空间和功能与环境相协调,营造城镇和谐的河滨绿地。
(二)传统文化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水,为万物之灵,生命之源。
她,更赋予公园最自然的灵性美感。
临近水边,使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静谧和谐。
水,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空气温度,改善环境质量等生态功能。
本案萃取了中外园林设计精华,充分利用先有的河道,因地制宜,在各景观节点设置小型广场及休闲逗留空间,构成景观设计的高潮,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
(三)景观艺术性:
在充分满足功能和经济可行的前提下,赋予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将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融入绿地设计中,在打造城市生态园林滨河绿地的同时,力求使该绿地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四、设计原则
(一)景观的延续性原则
充分考虑河道两侧景观的相互映衬;河道景观与城镇绿地的相互映衬;两侧河滨景观带的延续。
(二)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应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山水园林和景观休闲滨河绿地的风格,充分结合传统的园林风水观,充分考虑人的参与性和适用性,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满足市民的需要。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规划设计考虑远期目标,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
在注重景观和功能的同时,注重提高绿化率,尽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经济合理性原则
1、考虑河道两侧原有片林,长势较好,尽量保留利用。
2、充分利用现有树种,大量采用乡土树种,少用名贵树种和外来引种。
(五)把植物造景和景观小品融合于历史文化之中的原则
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位及既有的历史背景下营造和谐的景观滨河绿地景观。
五、总体定位及风格
(一)总体定位:
滨河绿地定位为城市滨河景观绿地(公园)。
(二)风格:
规划设计从整城镇环境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强调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协调统一,主要以生态型多层次绿地为主,兼顾人民游玩、行人、行车安全;强调建筑小品与绿化景观的多样性和美观性,突出滨河景观,营造城市休闲绿地。
同时满足防洪与休闲绿地的建设要求,使滨河公园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城市绿地,体现城市风貌,实现“城在园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设计愿景。
六、总体布局和景观设计
(一)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上采用点、线、面的组合方式,结合现有实际情况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各景观节点相对独立成景又整体连接,既高低起伏又主次分明。
滨河绿地郁郁葱葱的林带,成萦绕迂回之势,水清木华,空间峰回路转,虚实退进,千姿百态。
沿河而行,流水汩汩,落英缤纷,美不胜收。
分为几个重要节点 通过滨水步道将节点串联。
(二)竖向设计
竖向规划依据因地制宜,以减少工程量为原则,以有利于雨水的排放。
七、植物景观
(一)植物材料的选择
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考虑景观的需要,采用常绿植物和观赏价值较高且便于养护的植物进行配置。
乔木有樟树、桂花、银杏、海棠、玉兰等常绿与落叶树;垂柳、海棠、紫叶李樱花、碧桃等观赏树。
灌木主要为杜鹃、红继木、红叶石楠、金边黄杨、紫叶矮樱、红王子锦带、小叶女贞等。
地被植物除草坪外有金山绣线菊、品种月季、绿化菊、宿根福禄考、鸢尾、萱草、玉簪、黑心菊等。
(二)植物配置方式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在景观上注重色彩的搭配。
如: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搭配,色叶苗木的搭配,观花观形的苗木的
搭配等等。
(三)原有植物
对现有植物尽量保留利用,对保留植物进行萌芽条清理、修剪枝条,乔木修整枝下高度等。
八、铺装硬地设计
铺装硬地设计采用多种样式,人行铺装材料以色调愉快的红色透水砖铺装为主,游步道以花岗岩拼花、透水砖铺装为主。
主要广场铺装广场砖铺装;主路以水泥(压花)路面为主。
九、景观照明 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1、主要景观点采用景观高杆路灯为主,突出主要建筑物、雕塑等节点和植物的夜景。
2、人行干线主要以庭院灯、投射灯、草坪灯为主,形式多样化,既环保节能又美观耐用。
十、其他附属设施的设计
其他附属设施主要有:座凳、围墙、亭廊等建筑小品和构筑物,在适当的地方安置垃圾桶,保护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