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名老中医之路》拿到手已经读了不止一遍。

汤夜班第一节课前读的那一遍,犹如读小说。

走马观花,很快就读完了。

合上书,除了感慨学医不易,感慨老先生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外,没有太多的感受。

学至中期,再读第二遍。

开卷之后,字字句句读起来多了许多亲切。

喜欢读书中讲到的医案,更多次被老先生的学医、行医之路深深感动。

如今,再次读来又是别有一番感觉了。

这一次读,每一篇都字字句句的细读。

最喜欢读书中的医案,但最受益的是老先生们中肯介绍的治学方法,最启迪我的是他们踏实、恒久、的求索、为学精神!关于学习方法,老先生们无一例外都强调要勤奋读书、善于思考、临证求变。

初看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这些?只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不二法门。

经过前面十节课的学习,我觉得任应秋先生总结的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学习。

任先生用大量的篇幅,仔细介绍了"精读、勤写、深思、善记"这八字箴言。

精读:强调细读经典,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做到深入理解。

碰到问题时去查阅其它书目,务必做到吃透原著。

现阶段老师给我们列了许多参考书目,打算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一本进行精读,在深入阅读的过程发现问题。

勤写:勤写的好处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和工作之初,我都体会很深。

通过勤写,我曾经快速且较为深入的掌握了学习的对象。

但这些年写的很少,阅读一度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

其实写笔记不仅帮助记忆,更是加深理解、梳理思路的好方法。

任老先生不惜笔墨的仔细介绍了他写读书比较的常用方法:概况和缩写;纲要笔记;摘记;综合笔记;心得笔记。

其中摘记介绍的非常仔细,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至此处不禁深深感动!这是怎样严谨的科学精神啊!深思:我理解这里的深思和邢老师强调的独立思考是一样的。

虽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质疑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疑问点,把碰到的概念都一一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善记:现在我的记忆力和年轻时相比差了许多,如何记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任老总结的方法很实在。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许多方法也都曾实践过,很有效。

今后要重捡这些法宝,有效地运用在后续的学习中。

除了学习方法,老先生们学习中医的精神更是给了我莫大的启迪。

最近几个月,工作项目进度很紧,工作压力很大,经常加班。

家里孩子小,琐琐碎碎的事情也很多。

后面几次课虽然都按时参加了,但课后几乎没有时间复习总结。

学习的效果也明显差了许多。

自责之余,对学习中医的信心也产生了一些动摇。

这时,看一位位老先生走过的中医之路,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

许多老先生学医之初大多为生活所困,也是一边谋生一边学习。

岳美中先生早年也是边教私塾边读书;李聪甫先生则是在艰苦的学徒间隙读书学习…岳美中先生成名之后,仍然严格要求自己。

在六十多岁的年纪,还要求自己:"要有恒、要专一、戒玩嬉、节嗜好"。

其中"戒玩嬉"让我深感动容。

岳先生的戒玩嬉指: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

从岳先生的行文看得出先生的诗赋才情很好,把自己平生的爱好都列入所戒之列,这又是怎样的为学精神!虽然今生也不可能成为岳先生那样的名医,但若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去努力,踏踏实实的一路走下去,也算是一生的大收获了!《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

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细研字词,弄清含义。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

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

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

也不可用望文生义的简单办法去猜测。

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

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任应秋先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钝”而“非速化”。

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苏东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钝?一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蒲辅周先生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

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

”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

”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

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

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

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陈慎吾先生极力推崇仲景学说,其弟子回忆说:“老师认为,学习《伤寒论》应有阶段性。

初学阶段,必须通读、精读、熟读,以至背诵记忆,将全书精神基本掌握;经过这样一番功夫之后,再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要领。

”为什么前辈们十分强调读书宜精?陈鼎三先生的弟子回忆乃师说:“先师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认为一本书,只读一遍,其真正价值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往往很多地方会被忽略过去,如果忽略的地方恰好是全书的精华所在,那就太可惜了。

特别是对经典著作及各家各派的代表著作反复精读,乃是古往今来有所建树的医家卓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金寿山先生说:“学中医,在没有学通的时候,尽管苦学,不通的地方还是很多,会陷入困境,一定要熬过这个关。

我是熬过这个关的。

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日会得豁然贯通。

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

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刘季三先生“治学刻苦严谨,终日手不释卷……凡所读之书均逐字推敲,联系实际,切磋琢磨,重点处圈点批注,抄录记载。

”他认为《伤寒论》一书应终生诵读不废,且须过三关,其中第三关是在通读及阅读各注家之后,再回到原文进行精读,他说:“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

”此外,前辈们读书为求细,常常结合笔记,或圈或点,或写心得,二者宜有配合。

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初时的宁涩勿滑是为了日后的游刃有余,读书耐得清苦,之后方能致远。

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发布时间:xx-4-2 15:15:45 作者::中国中医药报读书入径的方法——探索名老中医读书之路(二)□刘更生颜纯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

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

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

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

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

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

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

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

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

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

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

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

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

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

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

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

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

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

这样循环往复,《内经》、《本经》读熟了,《伤寒》、《金匮》是更熟了。

四部经典熟悉之后,阅读温病学说及各大家的《内经》注解和《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另外,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20种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