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青少年国防意识的调查报告

对青少年国防意识的调查报告

对青少年国防意识的调查报告钱学森02杜非10045035古语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时下中东、东南亚及南太平洋态势紧张:叙利亚、伊朗等国相继遭受不同程度的军事干预与制裁,直接影响中国能源供给与世界地位;美军航母群剑锋直指中国;“C”形包围圈下的中国正在不断地被挑衅……国防是国之根本,而青少年是国防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力量的保证。

因此了解当今青少年国防意识、在思想上的异同,对于国家安全建设、国家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调查目的1、调查当今青少年对全球军事事态的看法;2、了解时下青少年的国防意识;3、进一步提出培养青山年国防意识的方案。

二.调查对象及其情况1、调查对象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共计213人);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北京第五中学高中生(共计387人)。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大学生多为理工科学生,无国防生,接受过国防教育;高中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便于反映实际情况。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表见附录。

四.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日—2012年2月10日。

五.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对全球军事态势的认知、对国防建设的了解、对国防意识的把握。

六.调查结果1、调查数据统计(见附表)2、被调查人员中,有约37%的青少年对军事、国防等感兴趣,而半数人则只关心重大事件,当其成为社会焦点的时候才会关心,少数人从不关心国防军事,认为其离生活较远。

3、军训之后(大学生还有军事理论课),所有被调查者均认为军训是没用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军训只是一种形式而早已失去了它的意义。

4、半数以上青少年认为宣传国防、提升国防意识要通过媒体。

5、85%以上青少年清楚中国周边军事冲突或潜在威胁,约70%青少年认为大国之间不会有战争。

6、75%青少年因历史问题而认为该国威胁中国安全。

7、仅1%左右的青少年较了解外国军队,几乎没有人了解中国军队。

七.调查总结1、中国青少年国防意识的培养需加强,培养方式需改革。

据此次调查(2、4、6题),青少年不满意通过传统“军训”的方式来进行国防意识的培养。

军训枯燥无味而死板,让青少年失去对国防军事的热情与好奇。

而培养国防意识的方式应该能够吸引青少年,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兵器》之类的杂志应在学生人群中推广,让青少年更直接方便的了解世界先进武器装备,使青少年在中西方比较中认识到军事的差距及国防重要性。

此外,应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多看一些二战经典战役、朝鲜战争、越战、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等实例,加强青少年对军事、国防的理解及重视。

2、青少年不了解当今军事态势,国防意识薄弱调查结果表明(5、7、8、10、11、15),半数以上青少年不了解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其原因,对世界格局的变动漠不关心。

绝大多数青少年并未意识到中国正处于“C”型包围圈中,不能意识到中东、南海等地的战略意义。

缺乏对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

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多,但真正关心政治、军事的很少。

相对而言,高中生接触社会少,消息来源主要靠课堂。

因而信息渠道狭窄,思考不全面者较多,因此不了解现今事实。

据此建议媒体多开设一些评论节目,如凤凰卫视的“军情观察室”、北京青少频道的“军情解码”,让广大青少年开阔视野,从政治、经济、军事全方面的理解国防及军事部署、格局变化的战略意义,正确对待邻国及有“历史问题”的国家,不盲目的为“反霸权主义”而“反霸权主义”。

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真正的了解当今军事态势,进而加强国防意识。

3、青少年不了解中外军事,以美军为主的军事游戏逐步误导青少年。

调查结果表明(12、13、14、15),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触以美军为主的军事游戏,这些诸如(COD、CF等系列)游戏画面精致逼真,场景真实,剧情复杂,对青少年极具吸引力。

而多于70%的被调查者认知外国军队是通过游戏,这意味着美国通过娱乐在传播“美式文化”,从而误导了中国青少年对军事的认知。

相比而言,国产此类游戏少之又少,加之画面粗糙、处理引擎落后,接触中国军事的机会大大减少。

就调查者而言,大学生时间较为充裕,接触军事游戏的机会远大于高中生,因而受其影响更深,考虑问题时认为美军强大而不考虑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更多的人则接受“美式文化”,淡化了对中国军事的关注与了解。

建议中国推动一些自主开发的军事战略游戏,介绍中国军事,反应国防建设,从而让青少年更好的了解中国军事,提高国防意识。

4、青少年坚信统一,认为国防军事发展需提升国力。

据调查结果(3、9题),75%左右青少年相信中国会统一,统一只是时间的问题。

表明中国青少年将会支持以武力统一两岸。

对于国防军事的发展,80%的人认为中国经济不够强大,97%的人认为中国当下科技不够先进,90%的人认为中国国防“防御为主”的体系有碍军事发展。

表明中国军事发展的阻碍因素主要在国内,而只有约30%的人对外国压力、制裁等表示担忧。

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对国防军事发展抱有很大期望,应当提升国力从而推动国防建设。

同时,这也表明,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当代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八.附录调查问卷及各项数据1、您现在的学历A 高中B 大学2、您会留意媒体中的军事版块么?A 经常,因为对这方面很感兴趣37.24%B 偶尔,据心情和这件事的关注度而定50.21%C 不会,因为和自己的关系不大12.55%3、您认为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复台湾?A 会,10年内10.08%B 会,20年内22.25%C 会,50年内39.98%D 不会,和平统一0%E 不会,长期不会统一27.69%4、您认为参加军训有用么?A 很有用,有利于加强国防教育和后备军力量0%B 没用,军训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实际意义89%C 没用,即使学到知识也用不上或忘记了11%5、您知道我国周边存在的安全问题有:(多选)A 台湾问题100%B 钓鱼岛问题100%C 南海问题85.20%D 中印边界问题88.20%E 中俄边境问题25%F 克什米尔问题98.7%G 朝鲜问题24.6%6、您心中培养国防意识的方法是怎样的?A 加强课堂教育15%B 多拍一些宣传国防的电影25%C 媒体多宣传一些军事事实60%7、您认为中国和美国会交战么?A 永远不会,一旦交战就会引起世界战争46%B 会,胜利一方将会获得世界霸权 1.5%C 会,但等到中国军事实力超过美国16.7%D 会,为了国家的利益允许局部战争,但战场在别的国家 2.5%E 永远不会,双方政治、经济关系复杂33.258、您认为若朝鲜半岛统一,中国将帮助那方?A 谁也不帮,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加强海上防御25%B 帮助朝鲜,不能让美国在家门口建立军事基地60.2%C 帮助韩国,同美国在朝鲜半岛进行竞争及“冷战”10.1%D 不会出兵但资助朝鲜大量物资 4.7%9、您认为阻碍中国军事实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多选)A 中国经济不够强大80.1%B 外国“中国威胁论”舆论压力14%C 外国经济、军事制裁35%D 国家发展以防御为主的军事策略90.4%E 能源供给24%F 科技不够先进97%10、您认为现在对中国军事威胁最大的国家或地区是:A 俄罗斯5%B 美国60.2%C 印度15.8%D 菲律宾 1.2%E 日本10%F 韩国 3.8%G 越南4%11、您认为什么因素使外国对中国构成威胁?(多选)A 历史原因75%B 国土纷争80%C 经济利益12%D 民族矛盾5%E 能源争夺15%12、您能分辨出世界上几个国家的军装?A 10个以上0%B 6-10个0.1%C 4-5个 1.5%D 2-3个66 %E 0-1个31.5%13、您能识别多少外国武器(包括军舰、飞机等)A 几乎都可以1%B 游戏里出现过的都可以(CS、DOD、CF、CO等战争游戏)72%C 电视上出现过的几乎都可以2%D 仅认识几个或没有25%14、您能识别多少中国武器(包括军舰、飞机等)A 几乎都可以0%B 游戏里出现过的都可以(CS、DOD、CF、CO等战争游戏)0%C 电视上出现过的几乎都可以1%D 仅认识几个或没有99%15、您认为伊朗与美军(北约)对峙对中国有何影响?(多选)A 毫无影响56%B 少了石油来源,需向他国采购12%C “见死不救”影响中国对外关系30%D 中国武器销售渠道减少2%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简答题钱学森02杜非2010045035第一题:常言道:“眼见为实”,或者“因为我看到,所以我相信”。

而在社会学者看来,把这种看法改成“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看到”也许更接近社会的实际情况。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同意“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看到”这种说法。

首先,人的眼睛是视觉的采集工具,它只能看到表象,而不能深层次的认知事物。

认知、判断事物则需要大脑的帮助。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每个人看到的“林黛玉”其实是一样的,但每个人都有“先入为主”的对林黛玉的理解,因而看到的林黛玉则是不同的。

即,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看到。

其次,一些社会学家,如布鲁默等符号互动论学者看来,个体在潜意识中有关于社会现象的主观定义,所以当他遇见某一特定情境,有能力对其进行自我诠释,最终形成了他眼中的社会现象。

采取“个体主义”的方法论的科学家认为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体聚集而成的,社会正如一个有机体,由各个部分组成,所以个体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更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

因此我更同意“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看到”。

第二题:发挥你的想象力,试着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分析“抢座位游戏”。

答:“抢座位游戏”中,人数比座位要多,这如同当今社会中,竞争者很多,而所竞争的职位、名利、机遇等等却是有限的,这会使竞争随着椅子(机遇、职位等)越来越少而愈演愈烈。

换句话说,“抢座位游戏”反映了人们对有限的社会资本竭尽全力的竞争。

据科尔曼、林南等社会学家论述,社会资本并非是生而形成的,而是人们在后天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强制性的权力、专门的技能获取的。

与此同时,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量,也决定了他的地位归属与权力大小。

回到现实社会,“抢座位游戏”反映了只有有能力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获得有限的社会资本。

因而无论是我们,还是企业乃至政府与国家,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社会地位,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抢到更多的社会资本,拥有更多资源,于是可以在社会中扮演主动者的姿态。

第三题:社会学认为,无论一个特定的社会(或者组织)中的资源和奖酬是什么,最基本的结构性问题却是一样的:“这些资源与奖酬的分配是不平等的”。

你认为这种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这种不平等的模式是如何合法化和得以持续的?这样的分配模式又是如何影响参与其中的人们和整个社会或者组织的?答:人与人的差异,无论是内因(如自身能力,所处阶级等),还是外因(如所处社会,人们对其的意识等),都是不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