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中医妇科外治法
01 中医妇科外治法种类 02 妇科常用经络和腧穴 03 妇科外治法常用药方 04 妇科常用外治法详解
妇科外治法种类
中医妇科外治法种类
一、熏洗法——熏蒸、浸浴 作 用:清热解毒,止带消肿 适应症:阴疮、阴痒、带下病
二、冲洗法——以器械注入药液,冲洗外阴、阴道 作 用:清洁阴道,解毒杀虫、止带止痒 适应症:阴痒、带下病,术前准备
妇科常用内治法
• 调理脏腑: 滋肾补肾、养心安神 、疏肝养肝、健脾和胃
• 调理气血: 补益气血、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温经散寒、清热凉血、祛湿化痰
• 调理奇经: 补益奇经、固摄奇经、通利奇经、镇安奇经
• 调整月经周期法: 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周期疗法用药
• 行经期--为重阳转阴期,活血调经,常如桃红四物汤或五味调经 汤。
桃仁10g
红 花10g
郁 金15g 川楝子15g
川 芎15g 赤 芍15g 香 附15g 益母草20g 细 辛6g 艾 叶15g 三 棱15g 莪 术15g
随证加减:血热加黄芩、丹皮;血瘀加蒲黄、五灵脂;血寒加附子、 肉桂、小茴香、干姜。
妇科痛症及包块的灌肠方
当 归15g 玄胡索15g 皂角刺15g 莪 术10g
足 少 陰 腎 經
足
厥 陰 肝 經
足 太 陰 脾
經
足 太 陽 膀 胱
足 陽 明 胃 經
足 少 陽 膽 經
經
冲任督带脉
“一源三歧” ——冲、任、督 “阴脉之海” ——任脉 “阳脉之海” ——督脉 “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冲脉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带脉
腹部常用腧穴
1、神阙:肚脐,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风、 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 2、天枢:脐旁开2寸,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 3、归来:脐下4寸,旁开2寸,主治:活血化淤、调经止痛、月经不调、 带下、卵巢炎、秘尿系统疾病、阴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4、子宫:脐下4寸,旁开3寸,主治:调经理气、升提下陷、子宫下垂、 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内膜炎。不孕症。
六、肛门导入——栓剂纳入或药液保留灌肠 作 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适应症:慢性盆腔炎、癥瘕
中医妇科外治法种类
七、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场经皮肤粘膜导入 作 用:活血化瘀 适应症: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
八、针灸、拔罐、刮痧等。 作 用:温经通络、理气消滞、活血化瘀 适应症:月经不调、妇科痛症、寒症等。
等)不宜用此法;
C 皮肤过敏、破损者以及特殊人群(如哺乳期或崩漏患者、
孕妇、年幼、老弱等);重症肺气肿、肺心病患者;严 重的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 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高血压控制不稳者不宜用。
操作方法
1 铺巾 2 铺姜 3 摆艾 4 点艾 5 加壮 6 结束
督脉灸注意事项
三、纳药法——以栓剂、胶囊或膏剂纳入,留置时间较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 作 用:清热解毒、去腐、收敛、生肌、止血 适应症:阴痒、带下病
中医妇科外治法种类
四、外敷法——药膏、药末或袋装中药外敷 作 用:解毒、消肿、止痛、利尿、托脓生肌 适应症:痛经、慢性盆腔炎、癥瘕、产后尿闭
五、宫腔注入——把注射液注入子宫、输卵管 作 用:活血化瘀通络(丹参、蟾酥、胎盘素) 适应症:宫腔、输卵管粘连、痛经、不孕等。
• 经后期--为阴长之期,补益肝肾,固护阴血,常用归芍地黄汤 • 经间期--重阴转阳期,促进排卵,选补肾促排卵方(归芎芍,红
花,茺蔚子,五灵脂)。 • 经前期--为阳长期,补肾助阳,疏肝理气,使阴充阳长,选毓麟
珠或补肾助孕汤。
中医妇科讲师:陆惠 2019年8月28日
中医妇科外治法简介
特点:多途径给药,局部治疗,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 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可与内治法配合使用。 适应症:外阴、阴道、子宫颈及子宫内等局部病变。常 用清热、解毒、杀虫、收敛、驱寒、消肿等药物。
月经病的刮法
督脉灸
阳脉之海
温煦推动脏腑
总督一身之阳
传统灸
督脉灸
(铺灸、长 蛇灸、督灸)
人体之本 虚弱与不足
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病虚寒者药灸之”
督脉灸的功效
督脉灸
三伏天
(阳中之阳 )
天气炎热 阳气最盛 腠理疏松 百脉通畅
强壮真元、祛邪扶正、 推动气血、温通经络、 散寒祛瘀、通痹止痛、 防病保健,治愈顽疾
1、足跟、足踝关节痛:寻骨风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乳香 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 2、少女痛经:小茴香20,蒲黄20克,五灵脂20克,香附20克,延胡索20克, 当归2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没药10克。 3、肥胖病用药: 冬瓜皮500 克、茯苓 300 克、木瓜 100 克 4 、腰痛、肾虚腰痛、腿漆无力、遇劳更甚者用药: 肉桂50g,吴茱萸 100g,生姜150g,葱头50g,花椒80g
1、严重心脏病不宜使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如电针、放血等。 2、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高度贫血、血友病,不宜针刺,可用 耳穴压贴法。 3、孕妇40天至3个月者不宜针刺,5个月后需治疗者,可轻刺激, 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治疗。 4、外耳患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暂不宜针刺。 待耳廓皮肤病变治愈后,可用耳穴治疗。
妇科病取穴
1、月经不调: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脾、肾 2、痛经:内分泌、内生殖器、神门、肝、肾 3、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内生殖器、神门、心、肾、皮质下 4、盆腔炎:内生殖器、盆腔、肝、心、神门 5、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肝、神门、心、胃 6、黄褐斑:内分泌、肝、肺、面颊、内生殖器、脾
耳穴疗法的禁忌症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
食指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鼻旁
心中
小指端
小趾下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目内眦
胸中
无名指端
大趾背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目外眦
肺内
手 太 陰 肺 經
手
厥
手
陰
少
心
陰
包
心
絡
經
經
手
少
手
陽
陽
三
明
焦
大
經
腸
經
手 太 陽 小 腸 經
最佳季节
传统灸
督脉灸
督脉灸的优势:
1
铺灸面较广,刺激部位较多;
2
Hale Waihona Puke 多经多穴组合应用;3
艾炷多、火力足、温通力强;
4
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传统绿色疗法。
适应症:
亚健康状态
体质虚弱、易疲劳乏力、无精打采、寒凝痛经、 月经不调、四肢不温、记忆力减退、嗜睡等。
全身怕冷怕风、手脚冰凉、关节冷痛、痛经、腰 虚寒体质(阳虚) 痛、面色暗淡、无血色、易感冒、感冒时间较长、
1、灸后喝热水,忌碰冷水,避风寒,禁冷浴,下午灸晚上禁洗 澡,忌吹空调,忌直接睡凉席; 2、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生冷、腥膻、刺激、寒凉之品,戒烟、 酒;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 3、不宜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
耳穴压豆
• 采用药籽或菜籽等物品贴 压及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 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 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 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妇科妇科外治法常用药方
中药外敷
湿热瘙痒外阴熏洗方
地肤子15g 威灵仙15g 蛇床子30g
土荆皮10g 苦 参15g 虎杖30g
白鲜皮30g 黄 柏15g 椿根皮15g
白 芷15g 龙胆草15g 冰片10g
血虚生风瘙痒外阴熏洗方
地肤子15g 川 芎10g 白 芍15g
土荆皮10g 白附子10g 荆芥穗6g
足三里
健脾和胃, 调高免疫力
血海
活血化瘀 补血养血 引血归经
中脘
和胃健脾、 降逆利水
妇科保养的常用穴位
三阴交
养心健脾,调 肝补肾,调节 内分泌
神阙
腹痛、泄泻、 水肿、四肢厥 冷
八髎
月经不调、痛 经、小腹胀痛、 盆腔炎
其他常用穴位
中极—脐下4寸 关元—脐下3寸 气海—脐中下1.5寸 带脉—最短肋骨尖下,平脐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赤 芍15g 川楝子 20g 桃 仁10g 王不留 15g
鸡血藤30g 五灵脂10g 红 花6g 石见穿15g
路路通20g 蒲 黄10g 三 棱15g 泽 泻15g
气虚加党参、黄芪;气滞加枳壳、乌药、香附;虚寒加吴茱萸、肉桂、小 茴香;阳虚加巴戟天、鹿角片;血热加蒲公英、银花藤、椿根皮。
常用泡脚方
痧色
(一)热症 1、浅红为燥——侵犯到肺、心、胃。 2、片红为火——侵犯到肺、心、胃、肝。 3、大红为暑——侵犯到肺、心、胃、肝伴有头晕。 (二)寒症 1、青色为风——侵犯到皮肤(易过敏)。 2、紫色为寒——侵犯到浅筋膜。 3、黑色为湿——侵犯到滑囊。
头部和头痛的刮法
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刮拭, 刮侧面时要往返用力
妇科常用外治法详解
刮痧疗法
什么是刮痧? 刮痧是使通透性紊乱的毛细血管破裂排出瘀滞物,即出痧,促进血液循 环。 刮痧的作用与疗效? 1、能促进血液循环,使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活化细胞,提高免 疫力 2、对疼痛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气滞血瘀引起的五脏六腑的病变也有 明显的疗效
痧象
(一)粒痧——是血管瘀滞。 (二)大片散痧——是经络不通。 (三)严重片痧——是毒素大。
妇科保健常用选穴
卵巢保养:神阙、关元、中极、曲骨、子宫、维道、八髎穴、 三阴交、足三里、肾俞。 子宫复旧:子宫、中脘、关元、气海、中极、带脉、维道。 产后尿潴留:命门、肾俞、志室、大肠腧、八髎穴、中极。 痛经:气海、关元、归来、肾俞、八髎、血海、三阴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