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作业大学生受诈骗情况调查报告————————————————————————————————作者:————————————————————————————————日期:关于大学生受诈骗情况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诈骗成为经济领域中波及面广泛、社会危害严重、增长较快的高频多发犯罪类型。
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高校与社会联系愈加紧密,随之不可避免的是一些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也侵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在校大学生身上,将诈骗的“黑手”伸向校园。
由于大学生较为年轻,思想单纯,接触社会较少,缺乏真假辨别能力,屡遭不法分子侵害。
这些形形色色的诈骗不仅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精神创伤,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扰乱了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了社会风气,不良影响悄然形成。
其中,高校诈骗案件作为大学校园内的多发、频发案件,以其手段多样性、危害严重性等特性,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相信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都或多或少见过一些高校诈骗的案例,甚至深受其害。
“高校女生深陷传销陷阱”、“假警察为害高校校园”、“高校短信诈骗又玩新花样”等消息也不断见诸报端。
这一切都说明,打击高校诈骗,刻不容缓。
对此,各大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和公安机关对校园诈骗违法犯罪活动格外重视,也逐步增强了安全防范并加大侦查力度。
但现实中,大学生本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薄弱,诈骗分子狡诈、作案方式的多变性,高校诈骗犯罪经常得逞。
出于有利于保护学生利益、促进保卫工作、加快校园安全建设,还将对社会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开展针对校园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探究,对预防高校诈骗提供有效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立足于自身,作为曾被诈骗的案例之一,我也希望通过自身的惨痛教训,为这份调查提供更加真实的例据。
来到大学已有两年,这期间我曾遭受多次或大或小的诈骗,也见证了周围同学被诈骗的经历,这些诈骗有的很明显,有的隐藏的很深,但是都对我们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损失,令人痛恨不已!考虑到见证的如此之多的诈骗案例以及自己的惨痛经历,我希望更多的同学可以引以为鉴,提高警惕性,不要再遭遇类似的或者新的更加难以辨别的诈骗,这便是我做此次调查的初衷。
二、调查目的在校大学生被诈骗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内频发的不良现象。
虽然大学生被诈骗现象在我国校园内并不鲜见,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更缺乏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被诈骗的具体状况,我于假期空闲时间做了此次调查,基于实际的数据调查,对大学生被诈骗的现状、特征、心理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力求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关于大学生受诈骗情况的报告,为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提供依据。
三、调查过程1.时间:2015年5月1日-5月3日2.地点:西北工业大学校园、网络社交平台(QQ、微信等)3.方法:调查问卷(网络问卷、校园问卷)、走访公安处4.具体流程:问卷:a.网络:通过朋友圈和QQ群发放“在校大学生被诈骗状况及应对策略”自编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9份。
b.校园:在自习室发放100份“在校大学生被诈骗状况及应对策略”自编问卷,收回78份。
c.问卷从受骗者人口学资料、受骗状况、受骗原因、受骗后心理、受骗后行为及预防等方面展开。
走访:走访校公安处,查询有关我校大学生受诈骗情况的记录,并询问相关解决措施四、调查结果(一)大学生受诈骗的特征1.通过对147 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遇到诈骗的大学生有62 位,占总人数的42.2%,而在遇到诈骗的大学生中,有48 名大学生上当受骗,只有14 名遇到诈骗却未受骗。
2. 女性大学生更易受骗3. 一部分大学生连续受骗4. 随年级升高,受骗率有所下降5. 发现受骗具有迟滞性6. 被诈骗的类型以街头诈骗和招聘诈骗为主(二)大学生被诈骗的常见手段1. 利用推销手段进行诈骗。
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学校情况和社会情况了解不足的弱点,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各种产品的推销,常见的推销商品有所谓的学习必备资料、电子产品、名牌鞋袜、电话卡手机卡等等。
而这些东西则大多要么以次充好,要么根本就是无法使用的假货、冒牌货。
2.通过网络进行诈骗。
网络诈骗包括:利用QQ 盗号形式、网络游戏交易诈骗、网络中奖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络钓鱼诈骗、吸纳会员诈骗。
网络对于如今的80、90 后的大学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而是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有不少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给他们的便利的同时,忽视了网络安全问题。
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聊天室和各种聊天软件等手段与大学生进行网上交友,骗取大学生信任之后对大学生进行诈骗活动,更有甚者甚至约大学生见面后劫财、劫色、绑架,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3.投其所好,引诱上钩。
高校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和考试压力,一些不法分子便投其所好,张贴各种“四六级代考保过”、“出售考研考前答案”一类的虚假广告,诱惑一些在就业、考试压力下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大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希望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渠道和手段达到自己就业、升学等目的。
而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本身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财产无谓受损,后悔莫及4.通过虚假招聘的手段进行诈骗。
一些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通过张贴广告、网络等多种渠道散发虚假的招聘信息,然后以各种理由、名目威胁利诱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缴纳各种各样的手续费、报名费、押金等,诱使大学生上当受骗,甚至有些犯罪分子对应聘的大学生进行非法拘禁,强迫其进行传销、卖淫等令人发指的行为。
5.短信诈骗。
短信诈骗作为一种诈骗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但是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仍然很有杀伤力。
这种诈骗形式一般是通过短信群发的形式向潜在受害者群体进行诈骗短信群发,谎称对方在某次抽奖中中奖,或谎称自己是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调查案件需要配合,诱骗受害者向某一特定账号打钱作为手续费,有人上当以后便销声匿迹。
(三)大学生诈骗案件的特点1. 手段多样性。
由于高校与社会联系紧密,各类成员混杂,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今天,诈骗手段的多样性是当前高校诈骗案件的突出特点。
5.伴生案件较多且性质恶劣。
高校诈骗的发生,往往不仅仅是单纯的诈骗。
有的丧心病狂的犯罪分子在骗取钱财之余,还对受骗学生进行人身侵害,如网友见面遭到强奸、只身前往外地应聘遭到传销集团甚至邪教团伙非法拘禁、诈骗不成动手抢劫等等。
这些案件经常与高校诈骗伴随发生,而且性质非常恶劣。
6.后果的严重性。
诈骗是一种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活动,有时也对人身权利构成侵害。
大学生在异地求学,手中有一定经济支配权,但这种经济权利基本上来源于父母,因此大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
如果受骗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受骗后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给受骗大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危害后果严重。
7.诈骗方式的多变性。
由于当今社会的纷繁复杂,具体情况多种多样,校园诈骗违法犯罪活动在诈骗时方法各异。
8.犯罪行为的重复性。
在犯罪作案后,这种不义之财获得的便捷性,人的贪婪性迫使其又继续作案。
罪犯在施展某种诈骗伎俩后,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某种诈骗伎俩手段轻车熟路,故伎重施,因此罪犯一般都会选择相似的对象和手段,进行诈骗活动。
五、调查分析(一)、大学生被诈骗现状及特征的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一方面说明对大学生进行的诈骗行为已经十分猖狂,大学生被诈骗现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亟需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遇到诈骗后不能正确识别而最终上当受骗,这也充分暴露了大学生容易受骗的弱点。
青少年个体的成长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性成长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的心理成熟滞后,社会性成长由于缺少相应的环境刺激而显得相当欠缺,从校门到校门的人生阅历使他们在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无所适从,甚至由于常识的缺乏,在骗子拙劣的表演面前缺少灵活机智的应对策略。
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加以关注,教会学生正确判断,成为真正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人。
通过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被诈骗现象有许多特征。
1.女性大学生更易受骗所调查的女性大学生被诈骗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大学生,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诈骗的比例在性别方面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4.996,P=0.02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大学生相比男性大学生更容易被诈骗。
我认为,这可能源于诈骗者更倾向于选择女性大学生,此外女性的消费范围更广、更多以及她们的防范意识较低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一部分大学生连续受骗虽然多数的大学生只被诈骗过一次,但如表2 所示,仍然有38.8%的大学生在第一次被诈骗后继续被骗,这一现象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随年级升高,受骗率有所下降通过表2 我们还可以发现,86.4%的大学生在大一时被骗,随着年级升高,被骗人数的比例也在相应下降。
大一新生相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受骗,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刚刚迈入大学校园,刚开始接触社会,过去高中相对封闭、严格的管理使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缺乏对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社会经验严重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大三和大四的大学生就不容易被诈骗了。
4.发现受骗具有迟滞性如图1 所示,31.8%的大学生在被骗后立即发现自己被骗,34.1%的大学生当天发现自己被骗,12.7%的大学生在一到两天后发现自己被骗,20.8%的大学生则在三天及更长时间后才发现被骗,这也反应了大学生受骗后识别诈骗的迟钝性。
5.被诈骗的类型以街头诈骗和招聘诈骗为主诈骗类型方面,结合有关文献和访谈的结果,我将其分为:短信诈骗、网络诈骗、街头诈骗、招聘诈骗和其他五类。
如图2 所示,街头诈骗和招聘诈骗是大学生被骗最主要的类型,分别占到了41%和20.8%,而较为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网络诈骗和短信诈骗则不像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占据主要地位,在此次调查中只占到了6.3%和5.2%。
我认为,可能面对大学生这类高智商人群,网络诈骗和短信诈骗不容易得手,而传统的街头诈骗对于涉世较浅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被诈骗的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之所以上当受骗,在受骗后又不能及时发现,最深层的因素还是来自于心理层面。
在前期的访谈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大学生被诱惑最直接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三类:贪图小利、急于求职、出于同情而助人。
在访谈基础上,通过自编问卷的调查,我们发现所调查的被骗大学生中由于贪图小利而被骗的占据多数,达到了51.7%,其次是出于求职的需要而被骗,达到21.5%,出于同情而助人的则占到18%。
1.由于贪图小利,最终因小失大大部分行骗者在行骗前会主动与人搭讪,穿着较朴素,表情较为亲和,显得十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