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金庸作品中的武功所蕴含的哲理
学号2009102117 姓名崔坤武指导老师李会君
摘要金庸作品中蕴含的哲理非常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尤其是武功中蕴含的哲理方面,其作品中的武功或主人公练就武功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哲理,不仅局限于武学,在当今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本文简要就百花错拳、独孤九剑、侠客行武功三种武功阐述其中蕴含的哲理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金庸武功哲理启示
现代汉语小说家中恐怕很少有人的名气能与金庸相比了,金庸的名字已经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甚至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个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小说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涉及历史、地理、化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文物、民俗、武术、科学、技术、工艺、医药、爱情、人文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金庸的武功创造,不仅将中国古典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璀璨夺目的艺术武功,还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蕴藉其中,发人深省。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出道之作,在这部作品中,金庸首次向读者展示了其炉火纯青的武功创造功夫,尤以精彩纷呈的百花错拳最为引人注目。
百花错拳不仅打得好看,而且其原理更是发人深省。
百花错拳是天池怪侠袁士霄遍访海内名家,将各家拳术几乎学全,中年后隐居天池,融通百家,别走蹊径,创出来的,“这拳法不但无所不包,其妙处尤在于一个‘错’字,每一招均和各派祖传手法相似而实非,一出手对方以为定是某招,举手迎敌之际,才知打来的方位手法完全不同,其精微要旨在于‘似是而非,出其不意’八字。
旁人只道拳脚全打错了,岂知正因为全部打错,对方才防不胜防。
须知既是武学高手,见闻必博,所学必精,于诸派武技胸中早有定见,不免‘百花’易敌,‘错’字难当。
”其实说白了,这套武功就是利用了经验主义,所谓的武学高手,博闻广见,对各门各派的固定的武功套路了如指掌,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总是自以为是的在对方刚出手时就以为对方用的是哪一套拳法的哪一招,马上条件反射地使出破解之法,在出手后才发现对方根本不是用的自己想的那一招,换招已经来不及了,自然会措手不及。
百花错拳利用人的思维定式,故意打错,确实可以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然而,百花错拳虽然在刚刚使用时可以出其不意,但是它毕竟还是有固定的套路,用的次数多了,别人掌握了它的反常的规律,也就失去了出其不意的资本。
在现实生活中,对用百花错拳的一方来说,偶尔的不按常理出牌,比如说在军事或商业活动中,适当的剑走偏锋,肯定可以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对遭遇百花错
拳的一方来说,虽然刚开始遇到自己意料之外的对自己有攻击性的东西,会有一些损失,但随着逐渐掌握了这种东西的规律,也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克制它了,最典型的莫过于非典和甲流了,这可以说是我们遭遇的两次百花错拳,虽然让我们措手不及,但随着对他们的深入了解,掌握了它们活动的规律,还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克制住了它们。
这也可以说是百花错拳最大的破绽,但这毕竟是在金庸的第一部作品中出现的,可能是他的一种尝试,我们不能过于苛求,随着金庸武功创造功夫的加深,这个破绽也被金庸在后来的作品《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作品中解决了。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学会了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剑,更在风清扬的启发下领悟了无招胜有招的剑术至理,两者结合,从此所向无敌;《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学太极剑的时候,张三丰要他忘掉所有剑招,领悟剑意,也是对无招胜有招的肯定。
这都从百花错拳的有招变成了无招,可以说金庸的武学造诣更加精深了。
《笑傲江湖》中,风清扬说:“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
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
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还只说对了一小半。
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
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寻,敌人便有隙可乘。
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
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
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
”这就是最高明的剑术至理“无招胜有招”,摆脱了当时各门各派固定招式的限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令狐冲步入了武学新天地。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前后演示了两次,两次竟然没有一招是相同的,这是要求张无忌领悟剑意,并不局限于固定的剑招。
无招胜有招,是不受已有的固定招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去想别人会怎样出招,也不去想自己该怎么出招,完全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见招拆招。
百花错拳虽出人意料,但毕竟还有固定的招式,有招可破,找到规律就好办了,但独孤九剑和太极剑根本就没有招式,也就无招可破了,更没有有么规律可以被人找到,敌人也就只能处处受制了。
这不仅是武学至理,在当今时代,更是创新精神的不二法门,无招胜有招可以解释为将以前所掌握的经验、知识放在一边,不受其影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根据随时发生的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新的应对措施,也就是怎样避免定势思维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以取得进展的时候,放弃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不受其影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分析问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无招胜有招。
在《侠客行》中,唯独不识字的石破天一人学会了侠客行神功,这不单单是小说家所制造的巧合,更蕴含着高深的哲理。
石破天学会这套武功,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不识字,把笔划看做一柄一柄的剑:“在侠客岛石壁上刻写的
《侠客行》诗句中,石破天一点也看不懂,他却能在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刻满的千百文字之中,胡乱看出那些笔划宛然便是一把长剑,共有二三十把。
这些剑或横或直,或撇或捺,在识字之人眼中,只是一个字的一笔,但石破天既不识字,见到的却是一把把长长短短的剑,有的剑尖朝上,有的向下,有的斜起欲飞,有的横掠欲坠。
石破天一把剑一把剑的瞧将下来,无意中就在热闹中看出了门道来。
”所有识字的人都把那些诗句当文字来分析,唯有石破天不识字,当做图画来看待,把笔划看做长剑、蝌蚪,最终学成了独一无二的侠客行武功。
这其实涉及到知见障的问题,识字的人看到文字就想当然的以为武功隐藏在字里行间,拼命地逐字逐句的分析,根本就没有人想到换个角度想,而石破天因为根本不识字,不滞于物,所以从自己感性图画的视角去想,最终学成别人没有学会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容易根据自己累积的知识、经验去分析,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这样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就像《侠客行》中识字的人一样。
石破天不识字而得到莫大的好处,并不是暗示我们不需要学知识,而是让我们不受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在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果断地抛弃自己以前累计的知识和经验,甚至是已经取得的成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问题,不受以前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去想、去悟,这可以说是避免思维定势,也可以称为破而后立。
金庸作品博大精深,其蕴含的哲理不仅仅局限于武功,武功中所蕴含的哲理也不局限于上述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更多的金庸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进一步地发掘。
参考文献:
[1]覃贤茂:《金庸武侠小说鉴赏宝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3]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