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3单元综合:考点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历史必修3单元综合:考点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然是民生问题。

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特别强调的是()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的自治权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建立福利社会【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和识记能力。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所以C项正确。

2.右图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

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领导、发动武昌起义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孙中山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

北伐战争是1926年7月,孙中山已经逝世,故A、D说法错误。

3.“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

他去世后,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被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A.民本思想B.民族主义思想C.民权主义思想D.民生主义思想【解析】选D。

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解读信息能力。

有题干中“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可以推出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

4.《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A、B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C项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是工农,故排除A、B、C三项。

5.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解析】选D。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

材料信息“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可以概括出观点: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选D。

6.“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智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解析】选D。

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相比,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故D项为正确答案。

7.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

此言反映了()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解析】选D。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

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的,毛泽东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收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逐渐转变成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

8.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解析】选B。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能力。

注意提示信息: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1927-1937年,再由“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可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并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9.美国—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井冈山道路【解析】选D。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蒋介石”、“华南山区”、“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可知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毛泽东抛弃苏俄模式,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20世纪,下列哪些思想文化成果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进步文化”()①维新思想②三民主义思想③民主和科学思想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解析】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审题,注意题目的时间要求“在20世纪”。

维新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与题目要求不符。

1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

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有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符合近代中国革命任务条件的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应该选择B。

12.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解析】选B 。

注意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A 项的虎门销烟与天津义和团、C 项的武昌起义和圆明园、D 项威海甲午海战这些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1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人类先进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是( ) ①早期维新思想②三民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 .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④【解析】选A 。

早期维新思想照搬了西方君主立宪制。

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影响下孙中山与中国政治现状结合提出了三民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不属于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14.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 )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③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④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 C.③④ D .①③④【解析】选B 。

本题用排除法。

①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占领中心城市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做法,而此种做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15.右表是《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 )A .走向改革开放B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C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D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解析】选B 。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与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主题应该是当时的时代强音,“八五”在邓小平南巡之后,解放人们的思想,使改革开放更进一步,风起云涌,故选B 项。

16.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的有( )①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文革期间邓小平全面整顿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决策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②③④【解析】选C 。

本题要注意历史阶段特征,解决这个问题是在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后,1992“一五” (1953一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八五”(1991—1995): “十一五”: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包括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则进一步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南方谈话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中共十五大【解析】选B。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注意材料信息“已经退役的老船长”“方向摇摆不定”“摆正了”,邓小平在89年后退居二线,但是当时在姓“资”和姓“社”问题上争论不休,92年他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破除了体制崇拜,这正是南方谈话的背景。

18.“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解析】选B。

邓小平的最大功绩就是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A、C、D三项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19.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