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电压技术一》PPT课件

《高电压技术一》PPT课件


2、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的电气现象: 弱电场——电场强度比击穿场强小得多 如:极化、电导、介质损耗等。 强电场——电场强度等于或大于放电起始场 强或击穿场强: 如:放电、闪络、击穿等。
强电场下的放电、闪络、击穿等电气现象是 我们本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3、几个基本概念
击穿: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由绝缘状态突变为 良导电状态的过程。 放电:特指气体绝缘的击穿过程。
电气设备中常用的气体介质 : 空气、压缩的高电气强度气体(如SF6) 纯净的、中性状态的气体是不导电的,只有气体中出现
了带电粒子(电子、正离子、负离子)后,才可能导电, 并在电场作用下发展成各种形式的气体放电现象。
辉光放 火花放电(雷闪)

大气压力下。
气压较低, 电源功率较小时, 电源功率很小时, 间隙间歇性击穿, 放电充满整个间隙。 放电通道细而明亮。
称为气体的电气强度,通常称之为平均击穿场强。
击穿场强是表征气体间隙绝缘性能的重要参数。
1、电介质的分类
按物质形态分:
➢气体电介质 ➢液体电介质 ➢固体电介质 其中气体最常见。气体介质同其它介质相比,具有在 击穿后完全的绝缘自恢复特性,故应用十分广泛。
按在电气设备中所处位置分:
外绝缘: 一般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体介质(绝缘子 )联合构成。 内绝缘: 一般由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电离的四种形式
• 电子要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则必须给予其能量。能量来源的不同 带电粒子产生的方式就不同。
• 因此,根据电子获得能量方式的不同,带电粒子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光电离 定义:由光辐射引起气体分子电离的过程,称为光电离。
条件:当满足以下条件时,产生光电离:
h
Wi或
hc Wi
h 普朗克常数(6.631034 J s)
频率
波长, m
c 光速(3108 m / s)
光子来源:外界高能辐射线;气体放电本身
第一篇 电介质的电气强度
电介质(dielectric )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材料使 用。
电气强度表征电介质耐受电压作用的能力。
击穿电压:电介质击穿时的最低临界电压。
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Ub与间隙距离之比称为击穿 场强Eb。我们把均匀电场中气隙的击穿场强Eb称为气体的电
气强度。
空注气意在:标不准能状把态不下均的匀电场气中强气度隙为U3b0与kV间/c隙m;距离之比
k
r
T 2P
T:气温
k:波尔兹曼常数
大气压和常温下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数量级为10-5cm
3)定性分析:
T
P T 温度
P 气压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带电粒子的迁移率 1)迁移率的定义
迁移率表示单位场强下(1V/m)带电粒子沿电场方 向的漂移速度。
k v 2)定性分析: E
➢ 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长度比离子大得多 ➢ 而电子的质量比离子小得多
结论:电子更易加速,电子的迁移率远大于离 子。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3) 扩散 1)扩散的定义: 热运动中,粒子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 的区域,从而使分布均匀化,这种过程称为扩散。
2)定性分析: 气压越低,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结论:电子的热运动速度大、自由行程长度大,所以
其扩散速度比离子快得多。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1.2 带电粒子的产生
(1)原子的电离和激励
(2) 电离的四种形式
——按引起电离的外部能量形式不同,分为: 1)光电离 2)热电离 3)碰撞电离 4)电极表面电离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 原子的电离和激励
施加能量 W > Wi 自由电子
施加能量 施加能量
自由电子
激发 分级游离
施加能量 激发
光子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原子的电离和激励
➢ 原子的激励 当原子获得外部能量(电场、高温等) ,一个或若
干个电子有可能转移到离核较远的轨道上去,该现象 称为激励。 激励能(We,电子伏eV) ➢ 原子的电离 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使其一个或几个电子脱离 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称为 电离。 电离能(Wi,电子伏eV )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1) 自由行程长度——运动引起的碰撞 (2) 带电粒子的迁移率——沿电场方向漂移 (3) 扩散——与粒子浓度有关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自由行程长度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 动形式:
当气体中存在电场时,带电粒 子进行热运动和沿电场定向运动 (如图1-1所示)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自由行程长度和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粒子从这次碰撞到下次碰撞之间所走过的 距离称为自由行程长度。
自由行程长度是随机值,具有分散性,所以我 们引入平均值的概念。
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Z的倒数λ即为该粒子的平 均自由行程长度。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粒子的自由行程等于或大于某一距离x的概率为
闪络:击穿发生在气体与液体、气体与固体交界面上 的放电现象。
工程上将击穿和闪络统称为放电。
击穿、放电、闪络都是在一定的电压作用下电 介质的绝缘性能被破坏的过程。
4、本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二章、气体介质的电气强度 第三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x
P(x) e
λ:粒子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令x=λ,可见粒子实际自由行程长度大于或等于 平均自由行程长度的概率是36.8%。 由气体动力学可知,电子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式中: r:e气体分r12子N半径
N:气体分子密度
第一节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由于 N P 代入上式得到:
kT
式中:
e P:气压
因气体压力、电源功率、电 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放电具有多种形
电弧放电
大气压力 下,电源功率较 大时,放电具有 明亮、持续的细 致通道。
电晕放电
极不均匀 电场,高电场强 度电极附近出现 发光薄层。
(2)本章主要内容
1.1 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1.2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1.3 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1.4 冲击电压下气隙的击穿特性 1.5 沿面放电和污闪事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