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

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他像一座山。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

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

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
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

1970年3月参加工作。

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看拼音写词语。

jiū chū lái shēn yín fèi huà
()()()
2.同音字填空。

sì放()()庙()乎()养
jì ( )奠肆无()惮()往开来万籁俱()
3.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的野马()的人们()的脸
()地喊沙哑地()痛苦地()
4.给下面句子中的“失”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失:①失;②没有把握住;③找不着;④改变常态;⑤违背;⑥没有达到目的;⑦错误,疏忽。

(1)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以免造成失误。

()
(2)看到山洪咆哮而来,人们都大惊失色。

()
(3)老支书没有失信于人家。

()
(4)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
(5)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挽救失足青少年。

()
二、句段推敲。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一)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爱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像一座山。

1.山洪是怎么咆哮的?请用“”在文中画出。

2.比较下面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并说说理由。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3.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她”指谁?
2.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指谁?
3.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什么关系?
4.想象写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

相关主题